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04/06/2020

【善心远送尼泊尔】语音导览系统助古庙重建(二)

作者: 张露华(副刊记者)

爬上长长的楼梯后,就可以看见立在猴庙入口处的金刚杵,是佛教代表圣物之一,所以在语音导览系统中也特别介绍了它的由来。
爬上长长的楼梯后,就可以看见立在猴庙入口处的金刚杵,是佛教代表圣物之一,所以在语音导览系统中也特别介绍了它的由来。

ADVERTISEMENT

●报道.摄影:本刊 张露华(尼泊尔报道)
●部分图由May子提供

众志成城做善事

做善事是一件众志成城的工作,很快她就找到了伙伴一起推动这项计划,从2017年开始策划,3年之后终于在2020年完成了这项使命。

May子说,做这件事情一切仿佛如有神助,无论是找各国语言的口述者、录音室、赞助商都在各方好友帮助下找到,甚至最艰难、费用最高的部分──找人设计导览系统的应用程式,也在一次当电台代班DJ时提到,希望有科技公司愿意赞助这套软件。

“节目结束后,我竟然接到一家科技公司的电话,表示有兴趣赞助我们这套软件,真是令人感动。”

万事俱备后,May子带领一批赞助人来到猴庙与庙宇理事开会,庙方提出要做45个景点的语音导览,还要加上用插画做成的导览地图,方便游客寻找。

“我们的经费有限,要找插画师把45个景点画出来就不容易,幸好经过朋友的引线,找到了插画家郑薇妮义务帮我们绘画。图像问题解决了,就到翻译员。我们把文案写好,有好心人帮我们翻译成印度文,之后找人录音。原本只是打算做5种语言,后来很多朋友、好心人知道我们的计划后,都自愿要帮忙,最后变成了8种语言,用视觉、听觉来了解这间千年古庙的历史。”

猴庙理事会及尼泊尔考古局官员出席见证移交语音导览系统仪式。前排左起考古局官员苏哈妲、猴庙主席沙巴雅、副主席亚努拉玛、May子及林彩凤。
猴庙理事会及尼泊尔考古局官员出席见证移交语音导览系统仪式。前排左起考古局官员苏哈妲、猴庙主席沙巴雅、副主席亚努拉玛、May子及林彩凤。

猴庙,是一所集合佛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佛教庙宇,是加德满都标志性的佛教文物遗产。
猴庙,是一所集合佛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佛教庙宇,是加德满都标志性的佛教文物遗产。

从声音中找出巨星

虽然从2017年已经开始推动这项计划,但May子说的大部分事情都是2019年才完成,今年1月终于成功把语音导览系统移交给庙方,并在猴庙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移交仪式,除了庙方理事出席之外,尼泊尔考古局代表也一同见证,感谢来自马来西亚的热心义工们的贡献,整个计划也算功德圆满。

May子与加尼什是猴庙语音导览系统的大功臣。
May子与加尼什是猴庙语音导览系统的大功臣。

一心希望让更多人认识猴庙的May子,当然希望语音导览系统越多语言越好。初时庙方不认为需要这么多种语言,只需要当地人听得懂的语言就可以了,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后才同意制作多种语言的语音导览。

完成这项任务,May子把功劳归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好人,才促成这件美事。制作这套8语语音导览系统经费约30万令吉,这并不包括很多“出声”的义工,他们都是义务录制或只是象征式收费,有的是在录音室录,有的是在家用手机自行录制,然后再交给她剪接,否则制作费用绝对不只这个数目。

这8种语言中,其中3种语言还是有名人加持,他们不但出钱,还出声录制其中一种语言,甚至让伴侣也出声,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关系连线,完成May子的心愿。

不过,她说不能透露幕后出声名人的身分,却给了一些提示,让大家猜一猜这些名人是谁。

在大马方面,英文版本是由英文台DJ Rodney Michael发声。他可是大马录音界红人,曾经到尼泊尔爬山,对尼泊尔有种情意结,当知道May子找人录制英语版本的导览时,二话不说就答应,不收分文。

英文版本录好后,庙方才对外语导览有信心,顺利开启了录制其他语言的版本。

May子(前排右二)率领参与猴庙语音导览系统的赞助人、义工及媒体一起到尼泊尔见证移交仪式。
May子(前排右二)率领参与猴庙语音导览系统的赞助人、义工及媒体一起到尼泊尔见证移交仪式。

至于两个中文版本,即华语及广东话,都是当今中文娱乐界艺人,其中一名更是大马歌手及虔诚佛教徒。她希望通过她的声音,让大家更亲近佛陀,因此只用皈依的法号,心水清的歌迷应该也能猜到了。

另一名女艺人不但亲自参与录制广东版本,也叫上自己的另一半录制西班牙语版,夫妇都不收任何费用来帮助May子完成这项计划。广东话和西班牙语都是在香港录制的。

而法语版本,May子也烦恼去哪里找到法语流利的人义务发声,刚好有个朋友认识一名刚巧在尼泊尔的法国人,就在朋友的牵线下,3个小时仓促间完成了法语版本。

延伸阅读:

【善心远送尼泊尔】语音导览系统助古庙重建(一)
【善心远送尼泊尔】语音导览系统助古庙重建(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14/02/2025
【米其林指南/04】美食评鉴新势力崛起,谁会是餐饮界最终话事人?

2024年,谢嫣薇曾参与小红书“民间食评人大赛”的灵感嘉宾。她发现,在未来,小红书在美食旅游类上的影响力将远超其他平台,因为他们不仅主动积极,还有各种布局战略。

换言之,未来餐厅或餐饮评鉴的话语权,会渐渐地从传统的评鉴机构,转移到网络世代和社交媒体。

“好吃”,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每当有人嘴里说出“好吃”,那是主观的用餐感受。正如1000人眼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好吃”的独特定义。

因此,各大权威机构可以用评审制度打造榜单,地方组织或餐饮协会也能依据在地饮食文化,推出更贴合道地口味的美食清单。

大家或许最熟悉《米其林指南》,但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具影响力的榜单,比方说“世界50最佳餐厅”、“黑珍珠餐厅指南”等等。这些榜单试图与《米其林指南》并驾齐驱,想要影响餐饮潮流走向。

因应着时代改变,社交媒体平台也想掌握美食评鉴话语权,网民可自由地在平台分享餐饮体验、相互种草,汇聚成一份大众榜单,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好吃”。

未来的美食榜单,会不会是一场专业评鉴与大众口味的较量?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我们关心的就是食物本身——一间餐馆或许很奢华时尚、是世界上最舒适的地方,但如果它的食物不好,我们就不会将它列入指南。”

这是摘自《米其林指南》官网上的一段话,意味着评审员的关注点始终是“盘中之物”,并不介意是不是要坐在塑胶椅上,又或者在餐厅外面排队一小时。只要食物够好,就有机会登上指南。

知名美食专栏作家谢嫣薇因工作缘故,常年飞往世界各地,品尝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料理。据她所知,米其林招聘的评审员一般都有丰富的餐饮经验,未必是餐厅厨师,有可能是酒店总经理或相关领域的高管。

不过,她透露,并非每一位评审员都有机会品尝米其林三星的料理。评审员也有等级之分——初级评审员通常负责一星餐厅,资深评审员则会负责品鉴三星餐厅。

“当初级评审员交了报告,过了第一轮之后,还要资深评审员去审核一次。我认为整个评选机制相对严谨,加上评审员是受薪制,需要签署保密协议,所以我觉得(米其林)可以说是最有公信力。”

她补充,一般上在评鉴本土美食时,还是会委派当地的评审员,而资深评审员可能会是来自海外。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谢嫣薇说,《米其林指南》是用一套很严谨的结构和机制去评鉴一间餐厅。评审员都是授薪制,并以匿名形式去拜访餐厅。 (图:受访者提供)
谁能撼动米其林霸主地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丰富多元和独特的美食文化,不应被单一的标准限定。作为饮食界标杆的《米其林指南》,也无法完全展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精髓。

于是,越来越多新的美食评鉴制度崛起,试图打破《米其林指南》“独霸”的势力,重新定义权威美食榜单。谢嫣薇说,“世界50最佳餐厅”就已经瓜分了米其林三分之一的江山。

“‘世界50最佳餐厅’拥有现代化的行销策略,后来米其林指南都有参考他们的行销策略,包括推广女厨师、青年厨师。”

事实上,“世界50最佳餐厅”比米其林走得更前。2013年,他们推出了“可持续餐厅奖”(Sustainable Restaurant Award),米其林直到2021年才设立米其林绿星。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2025年《吉隆坡槟城米其林指南》名单中,吉隆坡Dewakan餐厅蝉联米其林二星,更成为大马首家获得米其林绿星的餐厅。 (图:本报资料中心)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Dewakan餐厅內部。

票选机制有漏洞,削弱公信力

据了解,“世界50最佳餐厅”评选机制是由1080位评审员投票遴选。男女比例各为50%,并在全球27个地区设立评审委员会。每一个地区有一个评委主席和39位投票人。为了保持公平,每个地区每年至少更换25%的成员。

这些评审来自多元背景,有美食作家、记者、评论家、厨师、餐厅从业者、游历丰富的美食爱好者等等。每人有10票,必须在18个月内,到他们提名的餐厅用餐和评价。

谢嫣薇以香港为例,投票者手中7张票是投给香港本土餐厅,另外3票是海外餐厅。但榜单的主办方和赞助方都没有投票权,因此无法影响票选结果。

可是,这个票选机制有漏洞——投票者无需提供用餐证明,这样就有造马嫌疑,有些投票者甚至会暗示餐厅,借机谋取利益。她说,由于缺乏查证机制,削弱了榜单的公信力。

另外,这个榜单也曾在业界遭受抨击可信度不高,有很多人会滥用这个名字,谎称是“voter”来换取免费餐饮。她认识的一位中国区评委主席,便常接到电话来核实“voter”身分。

“他们会去餐厅说自己是voter,要餐厅招待他们吃饭。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球都有这样的问题。”

与《米其林指南》相比,“世界50最佳餐厅”的评审委员会都不是全职受薪,因此会出现一些贪腐事件,投票人会因餐厅提供利益而把手中一票投给对方。

“可以说这个机制不够完善。”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现在不需要靠书“找吃”,你也可以通过米其林指南的应用程式,寻觅城市周围的米其林餐厅。(图:截自米其林指南官网和脸书)
美食榜单背后的游戏潜规则

在美食界,榜单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果一家餐厅频频上榜,人气超高,民众就会受到影响,专程去现场尝试。

但谢嫣薇直言,有些榜单不用太认真看待,因为许多国际公关公司深谙如何“包装”餐厅,利用各种曝光策略,在多个平台上造势,协助餐厅登上美食榜单。只要餐厅预算足够,便能够聘请这些公关公司让餐厅跻身排位。

“所以我们会说,(榜单)已经变成一种金钱游戏。”有些榜单已经不是纯粹的美食比拼,而是商业角力。然而,《米其林指南》是个例外,因为谁也不知道评审员的身分,也不会接受餐厅的任何招待。正因如此,《米其林指南》才能建立起威望。

“若要比喻,每一个榜单就是一个游戏,有它的游戏规则。《米其林指南》的游戏规则算是最公正。”她建议大家要理性看待每一份美食榜单,了解这些榜单背后的游戏规则。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图:截自米其林指南官网和脸书)
高级餐厅“好吃”好在哪里?

美食榜单其实只是参考,未必与“好吃”划上等号。她举例,“世界50最佳餐厅”属于人气榜,上榜的餐厅未必有最好吃的料理,但肯定是最受欢迎的餐厅。“最受欢迎包含很多元素,可能餐厅主厨人缘很好,料理又不错。”

当然,“好吃”也得讲究氛围和享受。在高级餐厅用餐,是五感共鸣的沉浸式体验,从灯光、香气、摆设、服务,整个场域都在烘托顾客的情绪,打造仪式感,共同酿造了一场欢愉的味蕾体验,亦让他们能以放松心情享受其中。因此,整个用餐氛围会影响一个人对食物美味的判断。

“用餐是一件很感受性的东西,餐厅服务员招待得很好,你也吃得开心,自然会觉得好吃。”

未来,美食话语权属于网络世代

2024年,谢嫣薇曾参与小红书“民间食评人大赛”的灵感嘉宾。她发现,在未来,小红书在美食旅游类上的影响力将远超其他平台,因为他们不仅主动积极,还有各种布局战略。

换言之,未来餐厅或餐饮评鉴的话语权,会渐渐地从传统的评鉴机构,转移到网络世代和社交媒体。

“现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也想做自己的榜单。你看‘黑珍珠餐厅指南’榜单怎么来?也是从大众点评榜出来的嘛。”当一个平台建立了点评机制,就能够收集很多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建立一个榜单。“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朝这个方向去思考或操作。”

以小红书为例,她认为如果再成熟一些,拥有更庞大的数据库,那么未来肯定会有专属的美食榜单。若进一步推进,榜单可以带来很多利益,绑定各种业务,有助于建立平台自身的品牌。

【米其林指南/03】:其他评鉴制度

米其林效应——吸引年轻厨师回流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米其林餐厅,渐渐成为一种吸引力,让很多年轻厨师愿意回流大马发展。谢嫣薇指出,《米其林指南》毕竟是全世界公认的评鉴标准,当一个城市拥有很多米其林餐厅,意味这个城市正在向上发展,年轻厨师进入星级餐厅工作亦能打造漂亮的履历表,积累宝贵的经验。

对年轻厨师而言,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工作,也许是协助他们走进国际餐饮市场,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样你可以看到一个未来。一位厨师如果拿过米其林星,对你移民、职涯成就都会有所帮助。将来你要跳槽、要求加薪,都会有不一样的局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