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华人社会是很忌讳的话题,老人不谈怕说了就去,年轻的不谈觉得大吉利是,诅咒我早逝吗?
ADVERTISEMENT
小孩,更是不可以谈,也不可以见,大人总觉得孩子说了也不懂,见了恐会让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夜里会发恶梦。
台湾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说过,很多家长都忌讳跟孩子谈死亡,对于死亡总是含糊带过,但不谈、不听、不看,是无法阻止悲伤,孩子会躲在被窝里哭,所以不妨正向或具体一点与孩子谈死亡,不要只抽象的说往生了,让孩子参与告别仪式,不要忽略与孩子谈死亡教育的机会。

本地著名艺人,也是生命教育老师小喵(郑美心),深谙死亡教育的意义,与丈夫黄一飞不会忌讳带女儿黄子晏(小米)出席亲友的丧礼或告别仪式,以身教来教导孩子如何面对离别与珍惜当下。
小喵在爱长在——生命教育联盟主办的“生命咖啡馆——跟小孩谈生死真的太早了吗”分享会上说,当孩子愿意谈生死时,就不要觉得不敢或避忌谈,这是给孩子上生命教育课的机会。
她回忆自己对死亡的认知,是妈妈谈起外婆时总是遗憾很多。外婆早逝,所以听妈妈谈起外婆的事时,都没有谈到生死教育的事,讲的只有遗憾与思念之情。
当妈妈去世后,小喵也常与女儿小米(黄子晏)谈母亲,其中一样遗物就是母亲留给她的“不求人”抓痒棒。在母亲过世前她就要求母亲把抓痒棒让给她,希望在不求人情况下,能够带给自己幸福。
“小时候每次看见母亲用不求人捉背,对我来说就是整个家庭氛围最稳定的时候,因为那是爸爸没有喝酒发酒疯的日子,我很珍惜这样的情景,所以在妈妈离世前我就要求妈妈把不求人让给我。”
日常生活中落实生命教育
除了不求人,小喵说还有一样东西是传承自妈妈,那就是打圣杯。记忆中小时候每次看妈妈祭拜时,都会打圣杯,有圣杯代表可以开饭,所以这个习俗她至今都在沿用。
“小米对圣杯也有印象,因为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她等到扔圣杯的时候最高兴,一家人带来父母最喜欢的食物,小孩子都很期待这一刻,扔到圣杯之后就可以吃。如果扔不到圣杯,就表示父母还没有吃饱,还要再等一等。”
“这个就是最宝贵的教育机会,也是小孩与公公婆婆沟通的时候,无论是不是圣杯,小米都愿意等。我觉得每一个仪式、习俗都有一定的思念,安抚我们对上一代思念之情的功能。但我不是教她迷信,而是让她了解背后的意义。所以如果我们提早跟孩子谈生死,就不用扔圣杯,毕竟那只是一个心理安慰。”

也是飞艺班人文空间创办人兼艺术总监的小喵表示,小米从小就看着大人以打圣杯的方式来确定先人是否“吃饱了”,心里有了自己一套想法。有天小米对她说:“以后我不在的时候,不要再打圣杯了”。
“如果是你听到了孩子这么说,你会有什么反应?换做是以前的父母,一定会说大吉利是。但我没有,我问她:你想要怎样做?小米回答说:只要人齐了就开饭!所以如果孩子都愿意谈生死了,作父母的还有什么忌讳不可以谈呢?”
小喵说,她与妈妈关系很亲密,在妈妈临终时帮她洗澡、梳头、作最后的拥抱,但妈妈很多事情都没有跟她说,其中一样就是不敢谈生死,直到临终时也没有谈过,令她留下很多遗憾。
她表示,在生死教育与性教育这一块,从小妈妈就没有跟她谈过,因为不了解所以有太多恐惧、害怕难以说出口,她不想让小米留下同样的遗憾,所以她学习生死教育,在可以跟孩子谈生死的时候就勇敢地去谈,不要有所畏惧。
小喵的妈妈在后期有了健忘症,她很怕妈妈忘记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单、害怕,所以在妈妈临终时一直陪伴左右,让妈妈不会感到害怕。
那段日子里,小米也一样陪伴着小喵,但她不但不害怕,反而安慰小喵,减少了妈妈没有跟外婆谈生死的遗憾。
引导女儿聊死亡话题,借机化解恐惧
小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每一天当成生命最后一天,只要相信生命,就会有方向。
一开始小喵就说过,他们两夫妇在小米很小的时候就会带她出席亲友的丧礼和告别会,所以对小米来说,死别并不陌生。
小喵曾经问过女儿:“妈妈想知道,你第一次知道生死概念是几时”,小米回答:“在很小时候。”再往下问小米就说在5岁的时候,一位很亲近的乾哥哥葬礼,但因为那是一场很温馨的告别会,所以她没有留下恐惧。
“我一直以为小米对死亡没有恐惧,直至最近谈起才知道,原来在她幼儿园时我带过她去瞻仰一位很亲近的朋友妈妈遗容,没有想到却吓到了她。”
说开之后就继续追问下去,小米才说因为每次看到他们接到报丧的电话都很难过流泪,她很害怕看到这样的场面,尤其是爸爸会忧郁很久。
“当下我就觉得要马上处理她的害怕与恐惧,解开之后她就不再害怕,还说希望最后一刻,妈妈帮我化妆弄得自己美美的,相信其他小朋友看到也不会害怕了。”
“之后我曾经跟朋友说起小米要我为她化遗容的事,她说你怎么可以接受孩子这么说,但我却觉得如果孩子愿意跟你谈生死,应该感到安慰。”

生命没有一定的规律,珍惜当下
除了这件事,小喵也曾经问过小米,“如果这是你人生最后一天,你会做你今天要做的事吗?”
小米听后马上回答:“一定不会啊,最后一天还要读书啊!”不过片刻过后她补充:“也要看当天有没有做喜欢的事,如果有这样也值得啦!”
小喵说,之所以会这样问小米,是因为能与一个人创造生命难忘一刻,那就是人生。她想小米了解生命的每一刻都应该要珍惜,因为生老病死不是一定规律,有时会跳过老与病,所以要珍惜生命,善待所有的因缘。
“小米是独生女,所以我们经常会嘱咐她如果我们不在了,要懂得照顾自己。但现在她会对我说:你们经常教我当你们不在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要懂得照顾自己,但却从没有教我,如果我不在了,你们怎么办?”
小喵认为,虽然生命无常,但我们还是要因应无常。亲人的往生我们无法改变,但情绪可以转换。面对亲人离世之后的恐惧、害怕、失落,都是可以通过情绪改变来克服。
她劝告所有面对丧亲失落的父母,把自己的情绪照顾好,孩子的身心也会健康成长,那时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可从绘本或电影着手谈生死
话虽如此,但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开口跟孩子说生死,因此小喵建议不妨从绘本或电影着手,因为绘本有很多很美的画面,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或者藉着报章各种天灾人祸的报导谈生死,都是很好的教材。
“也可以先从宠物开始,如家中的宠物往生了,就可以借此谈起,从贴近孩子经验开始。中学生则可以带他们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让孩子知道还有人愿意帮助不幸的一群,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人愿意帮忙,从减少焦虑开始,慢慢再谈到死亡。”
她表示,在谈生死过程中,如果孩子说害怕,可能因为某个情景吓到,父母当下就要帮孩子处理。
孩子感到害怕时,有父母陪伴最重要。孩子之所以会害怕一定有历程,可能他曾经独自承受过害怕,所以父母必须给予耐心加爱心,让孩子走出恐惧与害怕。
“只要孩子肯说出来,家长就可以找到解套的方法,先接纳孩子的害怕,不要批判或打岔孩子,如孩子说怕鬼,见到鬼,家长就马上说:‘怕什么鬼啦,没有鬼的’,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恐惧,再慢慢解套,不要让影一直留在孩子心中。”
她也建议带孩子接纳不同宗教的信仰,因为所有宗教都是引领我们迈向善念。宗教力量很大,可以支援我们面对丧亲失落,建立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
家长可用身教教导孩子生命教育
“不要害怕谈生死,小朋友有一定认知与学习能力,她的生死观都有待我们开发与教育。”
小喵分享一个身教经历。有次他们在赶路时不小心撞死一只狗,当时剧组在等她开工,丈夫就叫她先去开工,丈夫与小米一起处理小狗的遗体。
“事后小米告诉我,他们把小狗埋在家后院,在旁边种了太阳花、斑兰叶,还买了斋请小狗吃。我相信小米看到爸爸以这种方法安置小狗,可以减少我的遗憾,也给了小米一个很好的生死教育。”
她表示,跟青少年谈生死教育,一定要贴近话题,他们才愿意听下去。当贴近孩子们话题时,就可以进入一些生死教育。所以她在学校谈生死教育时,分享讨论环节之后,她都会叫学生把生命最重要的一刻想做什么,或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要以什么方式来告别都写出来。
她建议父母与孩子谈生死教育,除了可以从天灾人祸入手,也可以从亲友往生,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陪伴往生家属,将来孩子的朋友往生时,他们也可以用相同方式来表达关怀及安慰。
生死教育除了让孩子看到死亡,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好人。所以,可以的话,家长不妨以身作则,为亲人作最后的整理,学会向亲人大方说爱、道谢、道歉、道别。
青少年自杀率高企或与不被爱有关
此外,小喵也经常受邀到学校主讲生命课程,发现时下青少年很容易有自杀倾向。根据全国健康及发病率检查报告(NHMS)显示,13至17岁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每10个中学生当中就有一个有自杀念头。
她对这个现象感到担心,也问过小米为什么他们(青少年)会这么想,小米说:“可能自己常常被骂,觉得不被爱。”
她认为,孩子叛逆是一种求救信号。她都会叫学生写下他们被骂过的最难过一句话,学生最常写的就是“你真是没有用”、“每天玩手机,玩到你死啊”,这些话都会令孩子留下烙印,当情绪一波动时就会想自杀,所以家长要懂得给孩子爱,来缓冲他们不高兴时的情绪。
“爸妈可能用孩子不喜欢的方式来爱孩子,但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还有老师也一直在陪你们,你们的努力一定被看得见,所以不要放弃”,这是她给孩子的鼓励,希望让孩子们觉得有一个人在心里一直鼓励他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
去年9月24日,初次在净愿中心见到骨瘦形销的她。她眼神哀伤、脸色布满阴霾的躺在病床上。那份愁苦,令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我走到床头,弯着身,轻声的对她说:“我是妙净, 我们可以谈谈吗 ?” 她点头。
她,35岁,印裔单亲妈妈,罹患末期子宫癌。15岁离家出走与家人断绝联络,21岁结婚生子,丈夫是无业游民。为了养育3名孩子,她很努力的挣钱,白天在超市当收银员,晚上当电召摩托车骑士,日以继夜地奔波劳碌。最后,身体垮掉了!34岁被诊断子宫癌末期,癌细胞已扩散,医生束手无策。而她的丈夫,在这危难时刻,却抛妻弃子,不知所终。她顿时如跌入万丈深渊……
健康时,她一肩挑起抚养孩子们 (大儿子13岁、二女儿5岁、三儿子未满周岁) 的担子,如今自知时日无多,最让她牵肠挂肚的就是3名孩子的未来。终归是血浓于水,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失联多年的亲人,并请求家人,尤其是她的母亲的原谅。
她的母亲独居,年过花甲,无法照顾所有孩子,只留大长孙在身边;由于她的姐妹都已婚嫁,而且生活拮据,没能力照顾她的孩子,因此,她的二女儿托邻居照顾;智障的幼儿则交由儿童福利部照顾。她曾到福利部儿童收容所探望小儿子。她打开手机,找到一张与小儿子合照的照片,说道:“这是唯一的合照,也是我第一次到儿童福利部收容所探望小儿子。”
后来医院福利部把她转介到文良港净愿慈怀之家,为其人生最后的安身之处。进入净愿慈怀之家后,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她无法适应华人的饮食。她的小妹每天早上给她打包一两片印度酸奶煎饼(Thosai),她早餐吃不完,就留着午餐吃,晚餐喝牛奶。有时,她吃不下,就将Thosai分给其他院友吃。
想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可是没钱
25日,当我走进中心时,躺在靠门边第一张床位的她主动向我挥手。一见面,她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过两天是她大儿子的生日。这也是她离家后,第一次携同孩子与家人相聚。她说:“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我一直期待有这么一天!”这番肺腑之言令我百感交集。
我问她: “你想给孩子买什么生日礼物吗?”她答:“我想,可是我没钱。”我叫她不用担心钱,我可以帮她买。她透露,想给孩子买文具及一盒彩色笔。再问她要不要给5岁的女儿也买一份礼物呢?她说不必。
过后我去附近的超市选购了铅笔盒、彩色原子笔、铅笔、笔芯、尺、橡皮擦、36种色彩色笔、礼物纸等,准备生日礼物!
26日早上,我带着欢喜的心,将包装简单的礼物亲手交给了她。她用微弱的声音向我道谢。
她告诉我,只要能找到电动轮椅,以后逢星期五傍晚至星期日早上,她的小妹会来净愿载她回家跟母亲及孩子相聚。她还告诉我,慈济志工这一两天会把电动轮椅送来净愿。
可是,她看起来仍然不快乐,只听她喃喃地说:“我心里感觉到妈妈并没原谅我。”问她,为何有如此感觉?她却欲言又止。也许这段话,交织着母女之间多年的心结。我跟她说,如果她的母亲允许,我愿意去探访,跟她母亲谈一谈。她说:“我妈妈是个善良的人,我猜想她会愿意见您。”
妈妈把“Good Day”改成“Good Bye”
世事无常,我在她儿子生日后的第二天,即28日下午5点收到简讯,她走了。我刚好在附近办事,车盘回转,直奔净愿。此时,她家人、大儿子、亲友、葬仪社人员、警察等,陆续出现在净愿。我走到床头,见她身上覆盖着一块鲜艳的纱丽布,面容安详,宛如沉睡。我双手合十,默念心经一遍,鞠躬祝福。随后,我跟她大儿子谈话。他说:“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去神庙祈求神保佑我妈妈康复。我妈妈送我一本笔记本,封面的字眼“Good Day”被我妈妈改为“Good Bye”。他把笔记本给我看,确实“Good Day”已改成“Good Bye”。我告诉他说:“你的神已把你的妈妈带去天堂,她已经脱离病痛。你妈妈希望你努力求学,成为一个好人,并且照顾你的外婆。”我带他到母亲床边,让他牵着母亲的手,从旁指导他如何做四道人生。
29日早上,我出席她的葬礼,遇到她的母亲,我委婉的告诉这位伤心的母亲,她的女儿告诉我,妈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愿意帮她照顾儿子。她当年年轻不懂事,希望妈妈可以原谅她。她的母亲默默地点头,黯然泪下。我则双手合十,走到一旁,继续观礼。
从这位友族老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人到临终时,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尤其是她殷切地期待能够和母亲及大儿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她渴望得到母亲的原谅;她分享小儿子照片时的希望与喜悦。这份希望的感受,无法言喻,唯有透过凝视,让我看到临终前的她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然而,逝世后,从她的母亲及大儿子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虽肉体已成灰烬,但在孩子及母亲的心中,依然延续着心中的爱,不舍与祝福。
从每个个案学习生命教育的关怀
每个临终个案,对个人而言,是“做中学”向每一位有缘的临终者及家属学习与付出。学习观察每位临终者的情绪转化,从恐惧、焦虑、痛苦、埋怨、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透过信仰的力量,情绪的疏导,进而,全然地接受“现在的自己”,面对死亡的到来。学习家属对临终者的关怀或漠视的态度。也许我们可以从课本中获取知识,但,这些“生命教育的关怀”是远远地超越课本的知识。
“学中觉”,觉知每一位临终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觉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许多的不足,不是每个个案都能以“四道人生——道谢(谢谢)、道爱(我爱你)、道歉(对不起)、道别(再见)”,作为生命最后一里路的圆满。但,尽可能的协助及引导临终者及家属,临终前以“四道人生”化解隔阂,减少遗憾;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则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关怀。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活着时,要如何善用生命,服务人群,让生命增值,而非放纵欲望来消耗生命;预先预立医疗遗嘱,当疾病不可逆转时,不做侵入性的无效医疗包括静脉输液注射,全然把心交给佛菩萨,生命何时终点?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相关文章: 【生命留书2.0】李碧慧/每年清明节,记得给我送百合! 【生命留书2.0】黄美玲/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过好每一天才是要紧事 从“照护”的视角看待《破地狱》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