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我的父亲肾癌末期,他可以接受法师的关怀。不知法师什么时候方便呢?”一位多年没联系的义工来电,听了,二话不说,隔天居家探访。
甫至家中,大儿子允樑向我说明病况:“父亲于2018年3月游玩北京后,发现身体侧面有肿块,到附近诊所看诊,诊所医生建议到医院做全身检查。5月被诊断是肾癌末期,因肿瘤太大,无法进行手术。医生表示,无论采用电疗或化疗的方式,都无法治愈。于是选择以口服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中医的调理,改变饮食习惯,多食蔬果,减少肉类。今年年初,病情恶化,口服药物已无法控制肿瘤增长,导致红血球下降,每个月到医院输血。7月,他的肚子肿胀,身体的液体已无法如常疏通。”
ADVERTISEMENT
“父亲唯一的心愿希望等到12月5日的来临,因为这一天是他与母亲结婚50周年婚庆。父亲他不想成为我的负担,我想帮他洗澡,他都婉拒,觉得没有尊严。”了解状况后,大儿子带我到房间探望陈伯。
进到房间,见陈伯平躺在床,肚子肿大、手脚出现水肿。对于法师的到来,他不感陌生,幽默的说:“法师,我等很久了!请坐!我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我不是怕死,死是人生自然的现象。我只是舍不得儿孙们,他们都很乖巧。每天去上学的时候,都会走进我的房间跟我说,阿公,我去上学了;放学后,一样到我房间跟我说,阿公,我放学了!大部分时间卧床,儿子们孝顺,每当用餐时,都会抱起我,到轮椅上,推我到客厅与家人聚餐。长孙知道我喜欢听老歌,就把老歌放进手机,我什么时候想听就听。白天有儿孙们的照顾,晚上有太太的陪伴。舍不得,放不下的是这份亲情!今年12月是我跟太太50周年婚庆。希望可以等到这一天的到来!”说完,我接着说:“陈伯,您是一位幸福、有福报的老人!在您生病的时候,有太太、儿女、媳妇女婿、子孙们轮流的陪伴与照顾,这是您的福报,您要感恩与珍惜。对于这份亲情,确实舍不得,放不下,但是,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舍不得,也得舍;放不下,也得放!亲情,我们带不走,我们只能珍惜当下与他们相聚的日子,也要能欢喜接受儿子们对您的报恩,让他们帮您洗澡、更换衣物、处理秽物等,不要认为这是给他们带来负担,而是应该让他们尽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孙子们看到爸爸是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阿公,以后他们成家也会如法的照顾父母亲,这何尝不是良好品德的传承吗?”陈伯露出微笑,点头认同。谈及庆祝50周年婚庆能否提前举办?他皱起眉头,默然片刻。与陈伯谈话结束后,转身与家人讨论水肿问题,分享放不下的事,并建议提前举行“50周年婚庆”等问题。
翌日,允樑来电说陈伯住院抽腹水、检查,数日后我到医院探访。他见到我就说:“法师,今早医生告诉我儿子说,不用做任何治疗,可以回家或继续留在医院。我选择回家,家里比病房温暖又热闹。在这里晚上睡不好,家里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晚上睡眠品质也比较好。我已准备好,不害怕死亡!”说完,他陷入昏昏欲睡状态。我说,陈伯,您看起来有点累,您想睡,就睡吧!我念佛号给您听,好吗?他说,“好啊!我开始念佛,不久就传来阵阵的打鼾声。这时护士走来,唤醒陈伯吃药,吃了药,陈伯问:“念佛,累不累?”回说,“不累!”“这是浴佛偈吗?”“不是,这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您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多念佛来安定身心。”陈伯点头说好。
陈伯出院后的第三天,上门探访,见他时而清醒,时而昏睡。下午Hospice Malaysia护士上门关怀,他上气不接下气的对护士说:“ubat kasi kuat-kuat”。可想而知,他的疼痛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从住院到出院,不到一个星期,陈伯说话频率变少、嗜睡状况变多、能喝的也愈来愈少,且尿袋有血尿现象,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告诉家人,“50周年婚庆”要争取时间,赶快做。好好与父亲做“四道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注1)。儿女们说:“我们已经做了!”
儿子再次询问父亲的意见,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明天做!”家人以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式,圆满父亲与母亲的50周年婚庆!所有儿女、子孙们聚集一堂,见证父亲为母亲带上戒指,还献上一束花给母亲;而母亲也为父亲带上戒指,拍下最后一张全家福。
周年婚庆后的隔天,再次探访,此时陈伯意识出现混乱。例如:“他想穿鞋子,想出去……日本兵给他吃很多药……”等现象,在临床上称为“瞻妄”(Delirium)(注2)。告诉家属,若“瞻妄”出现,离死亡不远,要有心理准备。第三天早上,陈伯告诉家人他要穿衣服。家人给他穿上平时最喜欢的衣服,然后围绕着身边念佛,陈伯于2020年9月26日傍晚7点,在佛号声中,安祥舍报。
感言:
在众多临终关怀个案中,陈伯的个案是让我深受感动。从家人身上,我看到家庭和乐、充满着温馨与爱,全家大小以感恩心给予陈伯临终的照顾。在子女们的心中,陈伯一生传递正直、诚信的为人守则,他常对子女们说:“心有多宽,福就有多大”、家和万事兴、凡事不求完美,但求尽力而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陈伯永远抱着“事大;心不乱” 的态度来面对。这是陈伯留给子女们无言的身教与无尽的言教,虽然色身已不再,但他的精神代代相承。
在陈伯身上,我感受到他的真诚与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陈伯知道疾病已无法治愈,命也无法挽救,他放弃所有治疗的方法,包括临终前的急救(插管、心脏按摩、电击、急救药物),他选择回家并接受社区安宁疗护的照护,来缓解病痛,以自然方式面对死亡。然而,由于许多临终患者或家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救回来的是“一口气”,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看着临终者的受苦,家属也将愧疚一辈子。
法师扮演的角色是病人与家属的一座桥樑,协助临终者解答生死的疑惑,协助家属化解内心的困惑,进而观念疏导。只要临终者心安,家属也会安心,生死两相安。陈伯,祝福您,一路好走!(作者稿费悉数捐助“净愿慈怀之家”)
注1:
“四道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是由台湾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博士,在台湾缓和医疗界提出的概念。她提倡当生命即将离去时,病人与家属应双向的互动,让彼此在没有遗憾的情境下,圆满人生最后旅程。
1. 道歉(对不起):在临终时宽恕、原谅他人的过错;也请求对方原谅我们的过错。
2. 道谢(谢谢):对摰爱的人想要说的真心话、祝福、劝勉、此时坦然的向对方表白。
3. 道爱(我爱你):感谢对方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备受呵护与关爱。
4. 道别(再见):真诚地跟对方说再见,告诉他们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并再次道谢。“四道人生”的运用,不仅用于临终时病人与家属双向沟通的模式,在活着的时候,更要把它融入到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借由平时的练习,当挚爱亲友走到生命边缘时,四道的话语便能轻易表达出来;否则,当面对挚爱的生离死别时,想说,却无从表达,说不出口,无法好好的道别而造成遗憾!
注2:
谵妄是大脑非特异性的功能失调,引起意识紊乱的情形。末期病人出现谵妄常因药物、身体电解质不平衡,或脑部转移引起,也可能因身体多重器官衰竭所造成,此现象亦被称为临终前躁动,通常临终病人40~75%有临终谵妄的现象。
谵妄常见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障碍、神智混乱、语无伦次、躁动不安、焦虑、愤怒、忧郁、激进行为、日夜颠倒及出现视幻觉或听幻觉等情形。当病人出现谵妄时,主要为安抚其不安的情绪,并保护病人安全避免受伤。此时家人的陪伴、爱与关怀比任何的药物都来的重要。因为,在人生最后阶段,唯有亲人的陪伴、爱与关怀才能让病人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的每一天。(节录:三军总院末期病人瞻妄护理)
“净愿慈怀之家” 长期免费收容中风及临终病人,需要社会长期资助。
˙捐款户头名称:Pertubuhan Kebajikan Rumah Kasih Jing Yuan
˙捐款银行户头号码:大众银行 319878 1520(请把 Bank In Slip收据WhatsApp到012-3533113 / 017-3300128 宝美以获取正式收据)
地址:22, Jalan Bunga Tanjung, Taman P.Ramlee, 53000 Setapak, Kuala Lumpur.
和22A&22A-M, Jalan 6/5,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55100 Kuala Lumpur.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
去年9月24日,初次在净愿中心见到骨瘦形销的她。她眼神哀伤、脸色布满阴霾的躺在病床上。那份愁苦,令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我走到床头,弯着身,轻声的对她说:“我是妙净, 我们可以谈谈吗 ?” 她点头。
她,35岁,印裔单亲妈妈,罹患末期子宫癌。15岁离家出走与家人断绝联络,21岁结婚生子,丈夫是无业游民。为了养育3名孩子,她很努力的挣钱,白天在超市当收银员,晚上当电召摩托车骑士,日以继夜地奔波劳碌。最后,身体垮掉了!34岁被诊断子宫癌末期,癌细胞已扩散,医生束手无策。而她的丈夫,在这危难时刻,却抛妻弃子,不知所终。她顿时如跌入万丈深渊……
健康时,她一肩挑起抚养孩子们 (大儿子13岁、二女儿5岁、三儿子未满周岁) 的担子,如今自知时日无多,最让她牵肠挂肚的就是3名孩子的未来。终归是血浓于水,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失联多年的亲人,并请求家人,尤其是她的母亲的原谅。
她的母亲独居,年过花甲,无法照顾所有孩子,只留大长孙在身边;由于她的姐妹都已婚嫁,而且生活拮据,没能力照顾她的孩子,因此,她的二女儿托邻居照顾;智障的幼儿则交由儿童福利部照顾。她曾到福利部儿童收容所探望小儿子。她打开手机,找到一张与小儿子合照的照片,说道:“这是唯一的合照,也是我第一次到儿童福利部收容所探望小儿子。”
后来医院福利部把她转介到文良港净愿慈怀之家,为其人生最后的安身之处。进入净愿慈怀之家后,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她无法适应华人的饮食。她的小妹每天早上给她打包一两片印度酸奶煎饼(Thosai),她早餐吃不完,就留着午餐吃,晚餐喝牛奶。有时,她吃不下,就将Thosai分给其他院友吃。
想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可是没钱
25日,当我走进中心时,躺在靠门边第一张床位的她主动向我挥手。一见面,她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过两天是她大儿子的生日。这也是她离家后,第一次携同孩子与家人相聚。她说:“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我一直期待有这么一天!”这番肺腑之言令我百感交集。
我问她: “你想给孩子买什么生日礼物吗?”她答:“我想,可是我没钱。”我叫她不用担心钱,我可以帮她买。她透露,想给孩子买文具及一盒彩色笔。再问她要不要给5岁的女儿也买一份礼物呢?她说不必。
过后我去附近的超市选购了铅笔盒、彩色原子笔、铅笔、笔芯、尺、橡皮擦、36种色彩色笔、礼物纸等,准备生日礼物!
26日早上,我带着欢喜的心,将包装简单的礼物亲手交给了她。她用微弱的声音向我道谢。
她告诉我,只要能找到电动轮椅,以后逢星期五傍晚至星期日早上,她的小妹会来净愿载她回家跟母亲及孩子相聚。她还告诉我,慈济志工这一两天会把电动轮椅送来净愿。
可是,她看起来仍然不快乐,只听她喃喃地说:“我心里感觉到妈妈并没原谅我。”问她,为何有如此感觉?她却欲言又止。也许这段话,交织着母女之间多年的心结。我跟她说,如果她的母亲允许,我愿意去探访,跟她母亲谈一谈。她说:“我妈妈是个善良的人,我猜想她会愿意见您。”
妈妈把“Good Day”改成“Good Bye”
世事无常,我在她儿子生日后的第二天,即28日下午5点收到简讯,她走了。我刚好在附近办事,车盘回转,直奔净愿。此时,她家人、大儿子、亲友、葬仪社人员、警察等,陆续出现在净愿。我走到床头,见她身上覆盖着一块鲜艳的纱丽布,面容安详,宛如沉睡。我双手合十,默念心经一遍,鞠躬祝福。随后,我跟她大儿子谈话。他说:“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去神庙祈求神保佑我妈妈康复。我妈妈送我一本笔记本,封面的字眼“Good Day”被我妈妈改为“Good Bye”。他把笔记本给我看,确实“Good Day”已改成“Good Bye”。我告诉他说:“你的神已把你的妈妈带去天堂,她已经脱离病痛。你妈妈希望你努力求学,成为一个好人,并且照顾你的外婆。”我带他到母亲床边,让他牵着母亲的手,从旁指导他如何做四道人生。
29日早上,我出席她的葬礼,遇到她的母亲,我委婉的告诉这位伤心的母亲,她的女儿告诉我,妈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愿意帮她照顾儿子。她当年年轻不懂事,希望妈妈可以原谅她。她的母亲默默地点头,黯然泪下。我则双手合十,走到一旁,继续观礼。
从这位友族老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人到临终时,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尤其是她殷切地期待能够和母亲及大儿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她渴望得到母亲的原谅;她分享小儿子照片时的希望与喜悦。这份希望的感受,无法言喻,唯有透过凝视,让我看到临终前的她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然而,逝世后,从她的母亲及大儿子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虽肉体已成灰烬,但在孩子及母亲的心中,依然延续着心中的爱,不舍与祝福。
从每个个案学习生命教育的关怀
每个临终个案,对个人而言,是“做中学”向每一位有缘的临终者及家属学习与付出。学习观察每位临终者的情绪转化,从恐惧、焦虑、痛苦、埋怨、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透过信仰的力量,情绪的疏导,进而,全然地接受“现在的自己”,面对死亡的到来。学习家属对临终者的关怀或漠视的态度。也许我们可以从课本中获取知识,但,这些“生命教育的关怀”是远远地超越课本的知识。
“学中觉”,觉知每一位临终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觉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许多的不足,不是每个个案都能以“四道人生——道谢(谢谢)、道爱(我爱你)、道歉(对不起)、道别(再见)”,作为生命最后一里路的圆满。但,尽可能的协助及引导临终者及家属,临终前以“四道人生”化解隔阂,减少遗憾;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则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关怀。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活着时,要如何善用生命,服务人群,让生命增值,而非放纵欲望来消耗生命;预先预立医疗遗嘱,当疾病不可逆转时,不做侵入性的无效医疗包括静脉输液注射,全然把心交给佛菩萨,生命何时终点?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相关文章: 【生命留书2.0】李碧慧/每年清明节,记得给我送百合! 【生命留书2.0】黄美玲/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过好每一天才是要紧事 从“照护”的视角看待《破地狱》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