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拾人牙慧

|
发布: 7:50am 28/06/2019

白慧琪.師生風波的“後真相”

作者: 白慧琪

近日讀黃哲斌的《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提到“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的角色。所謂後真相(Post-truth)是指,輿論受到客觀事實的影響少於個人情感和信念。這個情況可在網絡社群平臺清楚觀察到,網絡上資訊混亂,假新聞、假資訊(Fake news, disinformation, misinformation)當道,人人你一言我一語打著“言論自由”旗號維護自己所信。殊不知,感性已經駕馭理性,忘了實事求是的精神,真理不再越辯越明。

ADVERTISEMENT

談回書中寫“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的角色,作者特別引述科技社會學者波依德(Danah Boyd)的論點,網絡上混亂的訊息透過媒體報道,往往獲得旋風式的擴大效果,再反饋倒灌回社群媒體上,等於雙重加乘(黃哲斌,2019)。

前面拋的書包只為帶到近日新山某國中的師生風波,七嘴八舌的人們、新聞媒體在這件事上扮演了什麼加害角色。

讀者可能反駁,這起師生風波確確實實發生了,輿論者並非隨假新聞或假資訊起鬨。的確,然而事件發生後,從女學生母親訴諸網絡就開始發酵,各路網絡判官盡情發表判詞,有多少是理性又不帶傷害的?事件在網絡上熱鬧,獲得新聞媒體關注後又拋回網絡,捲起另一層浪。再引用《新》書中一詞“資訊共伴效應”,所有言論不管惡意或無心,都貢獻了傷害,對當事人教師、女學生、家長、學校、校內其他師生的傷害。

作為新聞工作者,當然更關注新聞媒體如何處理這件事。我最在意的就是,當網民不理性地人肉搜索當事女生,公佈她的個人資料、成績單,竟有主流新聞媒體隨之起舞,公告在新聞平臺。當教育部和其他教育界人士都在極力呼籲各界有事別急著訴諸網絡公審,媒體反而成為幫兇,刊登那些個人隱私,甚至還在新聞標題打上“你挺老師?挺學生?挺媽咪?”這標題,不就是在邀請讀者共襄盛舉,繼續公審當事人嗎?

前面提到的學者波依德認為,新聞媒體基於公共利益,避免特定個人或群體受害,本來就有慎選敏感題材的責任和權力,稱之為“策略沉默”(黃哲斌,2019)。每起事件被報道的價值在於帶給讀者更深入的思考,只是,在媒體操作下事件會被帶往什麼方向;媒體是否又被網絡輿論引導去什麼方向,而忘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再來,很遺憾的,網絡上和各路媒體都不斷重複使用那個引爆風波的性別歧視的名詞,還有媒體、評論人用來代稱這起事件。當事的老師因被學生以歧視字眼稱呼而暴怒,接下來重述這起事件的人,包括媒體都忘了這個關鍵,繼續堆疊傷害。試問,連標榜指引燈的媒體都尚且如此,又能怎樣影響大眾,摒除歧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