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砂拉越族群多,傳說故事也多。這些故事成了另一道窗口,有時可以為缺失的史料,勾勒可供進一步探索的畫面。
這次就說說椰子的故事。
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的妻子拉妮‧瑪格烈(Ranee Margaret)在砂拉越生活期間,與砂拉越人——特別是馬來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她的經歷都記錄在《My Life in Sarawak》一書中。
書中提及,當瑪格烈準備離開砂拉越返回英國時,一位馬來婦女送給她一顆椰子,並告訴她這顆椰子來自“仙境”(fairyland),會給瑪格烈帶來好運。這個仙境位於“大海的中央”(the navel of the sea),有兩條龍守護著一種叫“Pau Jinggeh”的樹,並以這棵樹的水果為食物,相傳那就是椰樹。
椰子透過海洋,漂浮到世界其他地方。偶爾路過的船隻,也會把海面的椰子撈起帶走,包括帶到馬來群島。那個馬來婦女送上的椰子,就是從一個船長手上得到的。
從3個椰子到遍佈砂拉越
一篇由Marican Salleh撰寫的文章《椰子傳奇》,也提及比布洛克時代更早以前,砂拉越人並不知道椰子這種水果,傳說是由一個叫納科那(Nakona Sela)的航海商人所發現並帶回來的。納科那經常出入爪哇、蘇拉威西等地做買賣,有一次他在前往一個叫利烏(Rio)的半島途中,從海面撈起3個漂浮的椰子,並帶到砂拉越。
納科那回程時經過達郎達郎島(Pulau Talang-Talang),並結識阿邦法達(Aban Fatta)。達郎達郎島,如今砂拉越人普遍稱之為“龜島”,在當年人們認為那是一個充滿妖氣的地方,尋常人等不敢進去;但是阿邦法達擁有法力,可以居住在那邊,並時常在鄰近丹絨拿督(Tanjong Datu)的海角狩獵和採集龜蛋。
當阿邦法達從納科那口中聽聞椰子的故事,並且得知在利烏半島附近有個長滿椰樹的科拉巴島(Kelapa Island),即刻充滿興趣。納科那將3顆椰子送給他,並種在達郎達郎島。7年後,達郎達郎島上長滿了椰子,阿邦法達決定將這植物擴大種植,將種子首先帶到鄰近的三馬丹(Sematan)地區,此後這種植物就逐漸遍佈砂拉越各地。
發現三百多年的椰殼碎片
根據砂拉越博物院前院長湯‧哈里遜(Tom Harrison, 1911-1976)的考古報告,僅發現汶萊哥打峇都地區的地底埋藏著距今約三百多年的椰殼碎片,他猜測跟中國明朝有關。至於婆羅洲其他地方如西南部則鮮少甚或沒有發現椰殼的蹤跡。要到了詹姆士‧布洛克抵達砂拉越後,才開始大量種植椰子,最初也是從達郎達郎島至三馬丹,再移植到山都望等地,跟著進入內陸地區。
如果將湯‧哈里遜的考古發現,結合前述的兩個傳說,就饒有趣味了。大海中央的仙境,是否就是利烏半島附近的科拉巴島?椰子進入內陸地區以後,是否也在原住民社區帶來特定的影響?
砂拉越學者林青青在2005年出版的《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說唱藝術及其華族文化色彩》中,也提及了伊班族跟椰子之間的特殊關係,“伊班人習慣稱人頭為‘棕櫚樹的種子’(Igi Ranyai),到現在伊班人還常常在各種祭祀儀式中用椰子來代替人的頭顱掛在祭壇上供祈福祝禱用”(頁27)。
椰子就這樣上了神壇,更添遐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