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一個語言的功能和它的存亡有著密切關係。當一個語言越來越少人用的時候,功能也會隨之下降,功能性越低,越少人使用,兩者不斷循環。且不論強勢方言,弱勢方言如廣西話、海南話、福州話已很少聽見,懂得說這些方言的小孩更是寥寥無幾。代代傳承的方言還能走多遠?
有鑑於此,華社紛紛鼓勵父母與孩子多講方言。然而,在這有限的語言環境之下,家長該如何規劃孩子的語言學習,讓孩子開口說方言?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中文系主任王曉梅●方言不僅是溝通,更是身分認同
“大馬華人有個較為特殊的情況,會有兩個身分認同。當我說‘我是華人’,代表著我的族群認同;當我說‘我是客家人’,代表著我的方言群認同。”身處多元族群的社會,華人首先強調的一般是自己的族群認同。
而這分認同,又和我們的語言密切相關。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中文系主任王曉梅表示,人類所有的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溝通,但是在溝通之上,不同語言還有它們的功能。
例如大馬華人總會強調“華人就該說華語”,它不僅是溝通,還存在著身分認同的功能。”套在方言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客家人必須會說客家話,海南人必須說海南話,彷彿少了語言這張名片,身分認同就會受到質疑和動搖。
在祖先下南洋的時代,各籍貫的華人分而聚居,福建人在巴生,廣東人在怡保,福州人在詩巫,當時族群內部都說同一種方言,具備了凝聚力。 隨著時代發展,各籍貫華人紛紛遷徙移動或往大城市發展,打破舊時各籍貫“分而聚居”的生活模式,形成“混居”局面。
漸漸地,大家對於方言群的身分沒那麼敏感,年輕一代甚至不曉得自己的籍貫和方言群,對方言不加重視。
來到今天,年輕一代對身分認同變弱了。有的人會認為:誒,我是不是客家人不重要,反正我是華人就對了。保存方言的意義也隨之被人忽視。
事實上,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民間信仰等,其實與籍貫和方言脫離不了關係,捆綁在一起。例如方言有很多形象生動而押韻的俗諺俚語,包含了祖先們的經歷和智慧,必須用方言念出來才會有它獨特的韻味。
再比如說客家山歌、潮州大戲、歌仔戲等等,都需要方言才能傳承。倘若語言消失了,蘊藏在內的文化也會跟著慢慢沒落。
“方言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王曉梅認為,“倘若一個家庭具有很強烈的方言群認同,尚可讓方言繼續傳承下去,反之,這方言就有可能消失在這個家庭。”
問:方言的功能有限,無法運用到科學、科技、法律等領域?
其實不是方言的功能弱,而是大馬人沒有開發運用層面的方言。以香港為例,他們可以把廣東話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醫學、法律等範圍。
方言的侷限並不是它本身引起的。大馬華人的方言同樣可以發展到像香港的程度,只是大馬目前的客觀環境不允許方言涉及其他領域。每當我們要說一些比較專業和深奧的詞彙或話題,都會習慣性地使用英語或華語,而不是方言。久而久之,方言無用武之地,只能迴歸到社區和家庭親戚之間。
問:學習方言會“汙染”華語的學習?
學習華語和方言沒有必然的關係,即使小孩在家說方言,也不會影響他對華語的學習,因為華語和方言本質上是同一種語言。(中國語言學家認為,我們今天所說的華語和其他方言,都是同一語言分化出來的 ,由於經歷不同的歷史時期,導致各個方言系統出現不同的變化。)
再說,大馬的方言基本是南方方言,語音系統要比華語來得複雜,例如福建話有8個聲調,廣東話有9個聲調,但華語僅有4個聲調。有句話說由簡入繁難,由繁入簡易。小孩先說方言,再學華語,並不會有太大問題。反之,先說華語,然後半路學方言,相對來說會更困難一些。
心理諮詢師李莉莉●孩子母語學習,從出生就規劃
“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思想,好像香蕉人有香蕉人的思想,我們純華語環境長大的人也會有我們的思維方式。於此,在孩子出生之際,父母就得有所規劃,確定孩子的母語是什麼。”
心理諮詢師李莉莉建議,父母讓孩子在6歲以前學習各種語言,給孩子的語言學習打好基礎。
第一階段是0至36個月,是小孩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李莉莉建議,父母儘可能把握這段黃金時期,讓孩子在3歲以前儘量同時掌握2種語言。孩子擁有2種母語,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有80%時間使用這兩種語言。
第二階段是4至6歲期間,儘管在這時候的語言吸收能力還是不錯,但它不會像首36個月所學的母語那樣,可以自然地說出口。
不少父母和爺爺奶奶為了不讓小孩輸在起跑線,寧可跟孩子說自己不標準的英語或華語,殊不知這會影響孩子說出一口“破英文”或不標準的華語,造成兩頭不到岸。對此,李莉莉認為,“在孩子36個月以前,家長儘量講自己擅長的語言。”好讓孩子掌握該語言的詞彙、讀音、語法等。
問:既想讓孩子掌握華語、英語,又想讓他接觸方言 ,會否造成孩子的語言環境過於複雜而有礙學習?
我曾接到一些個案,孩子在多語環境下不懂選擇哪種語言,最後變得不願意說話。這些個案都是因為孩子沒有一個主要的母語。
打個比方,有的小孩長時間由女傭照顧,自然就習慣說女傭的語言。但女傭是個不穩定的存在,女傭走了以後,小孩就需要跟著轉換不同的語言,最後導致孩子沒有一個主流的語言。
在孩子36個月前,母語的學習扮演著重要角色,主流語言的缺席,將會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但這不意味著孩子就不能學習多種語言。
只要孩子能在36個月前掌握好2種語言,孩子4歲以後,父母要給他學習再多的語言都是沒問題的,也沒有限制。當然,倘若孩子只是學習而缺乏運用,同樣是徒勞無功,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還必須運用。
問:小孩抗拒講方言,家長該如何是好?
家長必須找出孩子抗拒方言的原因。倘若孩子覺得方言很土,父母可以跟孩子協議,例如在外說其他語言,在家講方言,讓孩子放下抗拒之心,待他漸漸適應和喜歡這個方言時,才進一步擴大講方言的範圍,這是其中一個方法。
另外,建議親戚之間可以辦一些講方言活動,例如讀繪本、看電影、表演等,讓孩子感受到方言的樂趣和可用之處。
不少孩子進入托兒所後趨向講華語或英語,這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把更美的東西帶出來。怎麼說呢?孩子進入學校後,可以用華語講很好聽的故事,可以用英語來表演戲劇,孩子會覺得這兩種語言很美麗,反觀方言,一般只用在日常生活甚至是罵人的詞語。
學習語言需要情感,反之,沒有好感的語言學習都是失敗的。家長不妨通過繪本、歌謠等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多方面瞭解方言,對方言產生好感,享受其中,才能願意學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