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01/01/2020

【你還在翅嗎?之一】鯊魚的口VS人類的嘴 有鰭者最悲催

作者: 叶洢颖(副刊记者)

被电影妖魔化的鲨鱼如今因人类的口腹之欲或将面临灭顶之灾。(Photo credit_Catherine HOLLOWAY)
被電影妖魔化的鯊魚如今因人類的口腹之慾或將面臨滅頂之災。(Photo credit_Catherine HOLLOWAY)

ADVERTISEMENT

提起鯊魚,在你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

是血盆大口?一嘴白森森的利齒?還是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大白鯊》反覆出現的背鰭和那一聽就毛骨悚然、緊張感爆棚的背景音樂?或者,宴席上一碗碗的魚翅羹?

●報道:本刊 葉洢穎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不妨先脫掉妖魔化鯊魚的濾鏡,忘掉《大白鯊》的畫面,再來看看這篇和鯊魚有關的故事。

1,2,3,準備好了嗎?

那我們開始吧。

鯊魚比人類早出現4.5億年,白堊紀時期最為繁盛。作為水域食物鏈的高級消費者,甚至頂尖掠食者,它又有個別稱“海中狼”,除卻極個別被虎鯨獵殺的案例,鯊魚可以說基本沒有天敵。與人類掉一顆少一顆的牙齒不同,它可持續地換牙,10年內可換掉兩萬多顆牙,這跟它們的食性息息相關。

在現存470種鯊魚中,有者是濾食浮游生物、有者以海豹、海龜為食、有者則是食腐食魚,雖然鯊魚襲擊人類的事件時有發生,但人類實際上並不在鯊魚的菜單內。

根據全球鯊魚襲擊檔案(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的數據顯示,1958至2018年期間,鯊魚襲擊人類的事件為2785宗,致命襲擊為439宗,這是60年以來的數據。

而在數百種鯊魚裡,僅有大白鯊、海洋白鰭鯊、虎鯊以及牛鯊4種鯊魚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且往往屬於“誤殺”。

何謂誤殺?被鯊魚襲擊的人多半是衝浪者,當人趴在衝浪板上,在鯊魚視角看起來像是它們鍾愛的海豹,於是便發動襲擊或試探,只是它們並無四肢,能用於試探的只有一張佈滿利齒的大嘴,悲劇便因此發生。

所以不難發現大多數鯊魚襲擊人類時,僅咬一口就放棄了,因為人類的脂肪含量遠遠不如它們鍾愛的海豹、海獅,或者是鯨魚屍體。換言之,人類因為不夠胖,所以它們不愛吃。

然而,作為曾和恐龍出現在同一時代的鯊魚,它們安全度過了恐龍滅絕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現在卻由於人類的口腹之慾而面臨滅頂之災。

華人為何對魚翅情有獨鍾?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在2019年9月11日發表一份報告顯示,在2000年至2016年,全球進口魚翅的前5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香港、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和臺灣,而當中大馬是以每年進口平均2556噸的魚翅位居第二。

巧合的是,放眼看去排名前五的均是以華裔人口為主或佔多數的地區,這是否說明華人對魚翅情有獨鍾?

眾所周知,魚翅就是鯊魚的魚鰭,但魚翅登上華人餐桌的歷史其實並不算久遠。最早與華人產生連接的鯊魚製品並非肉或鰭,而是鯊魚皮,在戰國時期的《荀子.議兵 》裡就記載著這麼一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堅如金石。”意即楚國人用鯊魚皮和犀牛皮製成鎧甲,其堅硬程度堪比石頭。

至於將鯊魚作為食材的記錄,可從宋代詩人梅堯臣的〈答持國遺魦魚皮膾〉找到,詩文中提及“海魚沙玉皮,翦膾金齏釅……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意思就是吃鯊魚皮膾,是將鯊魚皮加工後細切成絲。

鱼翅。(图:本报资料室)
魚翅。(圖:本報資料室)

食魚翅之風始於明清

而魚翅在明朝以前的古籍鮮有姓名,難以覓得其蹤影,相關記載從明朝的典籍開始出現,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鬢,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這裡的“南人”,可能指的是閩、粵一代沿海的居民。魚翅最早是沿海漁民的食物,漁民將鯊魚出售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爾後魚商認為有利可圖,收購轉賣,自此食魚翅之風從中國南方吹開,登上了天潢貴胄、皇親國戚和富商巨賈的宴席上。

清朝的《醫林纂要》中的鮫沙翅,《本草綱目拾遺》稱沙魚翅,《本草求原》叫金絲菜,《嶺南雜記》裡的鯊鰭,均指的是魚翅,“熓絲煨魚翅”還成了清廷《御膳單》的例牌。

物以稀為貴

清朝食魚翅之風有多盛行呢?徐珂《清稗類鈔》有提到,清末東南各省普通宴席,也是必須上魚翅的,“皆知其無味”,都知道食之無味,但卻不能沒有,否則“為主人慢客而為之齒冷矣”,會被認為是怠慢客人。徐珂也不太能理解,指出“魚翅非雋味,嗜之者真肉食之鄙夫也。”

魚翅本身淡而無味是人盡皆知,全靠調味的湯汁,如此卻廣為人們追捧,併成為款待貴客,以示重視之意,又或者顯示身分尊貴的象徵,不外乎幾個字:物以稀為貴。

以古代漁民的技術水平而言,鯊魚並不好捕撈,因為難得,所以很珍貴。我們可從一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廣州流通貨物價格表可見端倪。

有關魚翅價格的記載為:優等鯊魚翅每擔白銀10至20兩,一級細鯊魚翅每擔24兩,其價格遠遠超過琥珀之上,更勿論為了讓它變好吃,還得另外耗費其他好材料和時間烹煮的成本。

而當時一名清朝六品官員的年俸為45兩白銀,他們一年的工資大概夠買2擔優等鯊魚翅。普通農民一人一年的收入不過三五兩銀子,若年收入10兩銀子,足以讓一家五口過得較為舒適。

於是,即便不吃,宴客也希望看到魚翅出現在宴席上,顯示排場和臉面。

到了近代,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香港更將這種奢靡之風揮灑得淋漓盡致,成了聞名遐邇的“魚翅之都”,位列進口魚翅最多的地區和國家排行榜的榜首。

可是時至今日一個人的身分尊貴與否還需要一碗魚翅來定義的嗎?

(图:本报资料室)
(圖:本報資料室)

魚翅怎麼來?

美國一家專注動物及動物權益的網絡出版商渡渡鳥(The Dodo)和全球海洋守護者(Sea Shepherd Global)曾發佈一則視頻揭露“魚翅”的來源,活體割鰭的全過程。

活體割鰭是取獲鯊魚魚鰭的傳統方式,視頻中可以看到漁民為了取得魚翅,同時希望儘可能爭取運載更多的魚翅,他們在海中捕撈起鯊魚後,手起刀落切下它們的魚鰭,再將它們的身體扔回海里,如此反覆操作。

失去魚鰭的鯊魚,在海里動彈不得,往往會窒息而死或餓死,平均每小時就有8000條鯊魚遭此厄運。

不妨想像一下,人類被活活截去四肢,然後被扔到水裡或路邊,慢慢因窒息或流血而亡,這與虐殺又有何區別?

5種鯊魚最受傷

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通過郵件回覆指出,有5種鯊魚的魚鰭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價值最高,分別是長尾鯊(淺海與狐形Pelagic and Common Thresher)、雙髻鯊(Hammerhead Sharks)、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tip)、大青鯊(Blue Shark)以及尖吻鯖鯊(Shortfin and longfin Mako)。

這些品種的鯊魚魚鰭以上佳的品質聞名,因此市場價值和需求量高居不下,加上商業捕撈時出現的“兼捕”,加劇它們被過度捕撈的情況。

“目前,在馬來西亞不可能通過已經曬乾的魚鰭來辨認或區分鯊魚的品種,這就是為什麼大馬世界自然基金會現在使用基因分析技術鑑定乾魚鰭以及鯊魚衍生產品。”

Pro Wildlife于2014年发行的系列动物邮票,以鲨鱼、犀牛、大象为图案,并将它们遭猎杀的原因,即鱼鰭、犀牛角、象牙作为邮票,借此提醒民众,取走了这些,剩下的就是残缺的身体,提高公众对动物非法猎杀的意识。(图:本报资料室)
Pro Wildlife於2014年發行的系列動物郵票,以鯊魚、犀牛、大象為圖案,並將它們遭獵殺的原因,即魚鰭、犀牛角、象牙作為郵票,藉此提醒民眾,取走了這些,剩下的就是殘缺的身體,提高公眾對動物非法獵殺的意識。(圖:本報資料室)

延伸閱讀:
【你還在翅嗎?之二】人類的口腹 讓地球生物很受傷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