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手工藝的獅頭製作有後繼無人之憂,但舞獅這項傳統文化,會不會也面臨傳承危機呢?
ADVERTISEMENT
醒獅團在老一輩想方設法吸納新血的情況下,暫且能吸引年輕人走入舞獅的圈子裡。
金烏西墜後的甲洞一處觀音廟燈火通明,甲洞龍江龍獅團一群16歲至23歲的青少年在教練陳毓豪指導下,在鑼鼓聲、鈸聲中反覆騰空跳躍,舞獅的蘇傑仁和陳家樂偶爾會停下,與負責擊鼓的鄭徨友討論鼓樂的節奏,琢磨動作。
原來他們正在排練自己創作的獅劇,好在比賽中呈現,而陳毓豪則不斷修正他們的動作,以爭取更高的分數。
陳毓豪同時也是雪隆武術總會龍獅主任,從十多歲接觸舞獅至今最少已經40年。
舞獅是一項非常要求體能的活動,陳毓豪會要求新入門的弟子先從蹲馬步開始,接著在每次練習前進行半小時體能訓練,才會正式學習跟舞獅相關的內容。
“連站都站不好,怎麼舞好一頭獅?有氣有力舞獅才會好看,否則會像軟腳蟹,不好看。”
在一般情況下,從入門、學習到正式擔綱演出,大約需要幾個月時間,當然,還得看個人吸收能力,體型、體格亦會被列入考量之內。
“以前的舞獅,獅頭比較大,獅尾要(個子)小的,所以我就舞獅尾,當時才十多歲。現在則是舞獅頭的體型要小,舞獅尾要壯,因為要跳樁、要舉起和托住獅頭,比較容易舞。”
曾經,舞獅整體“體型”為12呎,頭小身大,但約莫在20年前,馬來西亞獅藝界將舞獅的形態改成8呎,並帶起這股風潮。
“現在舞獅是8呎,更像一頭獅,形態較從前的好看。”
舞獅環境雖改善,但招生不易
提及舞獅活動的環境與過往有何不同時,陳毓豪坦承:有很多不同。
在他那個年代,舞獅沒有明碼實價,人們自定數額給紅包,結果往往會遇到許多令人感到無語的事情,比如只給個5令吉、10令吉紅包,有者甚至還往紅包封裡塞冥紙。
另外,在舞獅表演時,屋主或店主故意設置難關,像是在獅子入屋前需把地上一碗碗的五加皮喝完;將青菜掛在連自己都勾不到的樹上;採“水盆青”時,在水裡撒咖哩粉、酸醋;往獅口、獅子腳下扔鞭炮等等,素質之差令人瞠目結舌。
“你請獅子來是為了帶來好運,可是你這麼惡整獅子,給獅子找麻煩,不就是等於給你自己找麻煩嗎?”
慶幸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情況已經有所改善,至少在演出前就會談好價格,確保收費合理。
不過,在舞獅環境改善的同時,招生問題慢慢浮現。
“從前有很多小孩會加入,很容易招生。可能是因為以前的孩子娛樂不多,會覺得寂寞,現在的孩子太多東西玩,所以要舞獅的人才不容易找。”
加上現代人生育率不高,相比起昔日動輒生育七八個乃至十多個孩子的家庭,現在的孩子顯得尤為矜貴。
甲洞龍江龍獅團生源均來自學校,靠著學生的相互介紹入團,有者可能住得較遠,獅團負責人會載送和提供住宿,以維持獅團的持續發展。
人力缺失,獅團互助幫扶
馬來西亞龍獅麒麟總會總務張榮興介紹道,我國大約有二千多個獅團,聽起來本地醒獅界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但實際上他們面臨人力缺失的困境。
“我國大大小小的獅團,包括沙巴砂拉越大概有二千多個,其實不算多。我在這行三十多年,看到獅隊一直在增加,有的是十多人為一隊,獅隊增加後,流動量也隨之提高。再往後是,很多人不想要加入了,以至於非常缺人。”
也因此,本地各個獅團經常同心協力,相互合作,但凡有商家要舉辦大型的醒獅表演,他們就會聯繫其他獅團,一起派人出演。
“以前有人要找100支獅隊演出,獅團會自己承包下來。但現在沒有了,會找其他獅團合作,每個獅團派10支隊伍來完成表演。”
“現在的做法不同,你如果人員不足,我幫你;我如果不夠人手,你幫我。這就變相不斷地在推廣各獅團的名聲。”
除卻人力不足,資金缺乏也是獅團長期以來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由於大部分獅隊的成員擁有一份正職,他們只能在下班後才能撥出閒暇時間練習,這意味著他們只能在晚上練習,且最晚要在10點前結束,倘若訓練場所位於民宅附近,難免會有擾民之嫌。
“有時候位置不好,會被投訴很吵,要找地方搬等種種情況,只能咬牙掏錢租下一個地方來發展,但是錢要從哪兒來?”
大頭佛的末路來臨?
張榮興提到,舞獅舞龍在各地盛行程度各有不同,比如吉隆坡一帶,舞獅更受商家的青睞,舞龍反而不多見。
“但在柔佛地區,舞龍活動卻非常興盛。”
他解釋,舞獅具有多種講究“意頭”的青陣,像是一本萬利、生意興隆、五福臨門、招財進寶等等,與商家也有互動,而舞龍更多的可能是純表演且成本較高。
而北獅在我國較為罕見,目前比較知名的北獅隊是雪隆精武體育會。
“武士對北獅很重要,具備武術底子才能演繹好武士,否則誰能做翻滾的動作?”
他慨嘆,北獅有武士,南獅有大頭佛,每當南獅表演時理應也要配備一名大頭佛,可是如今有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扮演這個角色,獅團在面對人力稀缺的情況下只好妥協,大頭佛漸漸淡出表演的舞臺。
“我們現在非常缺人,若你強迫他做,他可能第二天就不來了。我們只好順其自然,有興趣學的人才學。”
“大頭佛”扮演者與武士一般需要功架,需要有武術底子,是每一場舞獅表演的開場者,由他率先探路,再將獅子引出。
“以前學舞獅前要先學武術、蹲馬步,但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要求。既然學舞獅都沒有要求學武術了,他們不願意扮演大頭佛也沒辦法。”
“有些老師父扮演大頭佛還是會走功架,年輕人一般只是戴頭套逗樂搞笑。最重要客人滿意就可以了。”
極力保持傳統的客家麒麟遭遇失傳危機,而為吸引年輕人的舞獅一步步妥協,也正一步步丟失傳統,保持傳統文化為何這麼難?
豐富表演內容,引入電音三太子
為了豐富表演的項目,張榮興特意從臺灣引入電音三太子和神將,可這也是一筆鉅額的投入。
“買完三太子的頭,你還要添購音響。平均每個人偶約3000令吉,買3個就差不多1萬了,音響和燈光另計,成本比舞獅要高很多。”
目前,他擁有十數個人偶和神將,除了靠舞獅採青的收入維持一整年的開銷,農曆六月至九月是生意最為紅火的時候。
“農曆六月開始神誕接踵而來,一直到農曆九月是人偶和官將首出演最頻密的時間。”
他說,官將首是地藏菩薩的左右護法,也只在這段時間會出演,農曆新年等喜慶日子不會見到它們的蹤影。
那對他們來說,是否有旺季和淡季之分?
“每年聖誕之後,1月就會開始採青一直到過年,在新年期間,每日大約會有12至13場表演。”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這兒每年4月會比較淡。”
在市場低靡,人人節衣縮食,彷彿每個行業都在小心翼翼辛苦經營,不過,舞獅卻有可能是例外。
“其實行情再怎麼不好,舞獅都沒有問題。因為舞獅是一種文化,寓意著吉祥。行情不好,商家就會希望舞獅能為店鋪採青帶來旺氣。”
更多相關報道:
【獅行天下、一】舞獅之歷史淵源
【獅行天下、二】威武獅頭,手工絕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