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灶君即掌管廚房爐灶之神,俗稱“司命真君”、“定福灶君”、“九天東廚司命主”,老檳城人多稱祂為“灶君公”,少人提及“東廚司命九天元王定福真君”的全銜稱號。
根據文獻記載,祀灶起源甚早,三千餘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經開始天子有五祀的禮儀,即戶、灶、門、中溜、行。祀灶,包括在五祀之內。
灶君可以說是自先民南來定居以後華人家庭的傳統信仰,按照祖籍地的習俗與信仰祀拜。一般傳統華人家庭多會選用廚房灶爐上方或左右兩邊的牆壁安奉灶君,也因為相信水火相沖之說,不讓灶君面向廁所或水池,避免屬於火神的灶君與水相沖,家庭成員不能和睦共處。
除了廟中供奉有雕像或神像的灶君,住家安奉的多是書寫“司命灶君”或“定福灶君”的灶君牌,牌的左右兩邊,分別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
一些安奉灶君的家庭,往往不經意犯下一個錯誤,每凡祭祀家中神明,因為貪圖順手方便,忽略了地主公屬於神格比灶君較低的神祗,先給安奉在大神底座的”地主公”進香,最後才走進廚房給灶君上香祀拜。若依照東方人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分的說法,應該在地主公之前上香祀拜灶君才是正確。
《禮記.月令》稱:“灶夏祀,盛德在火,烹飪之功所由來也”。可見古時候的祀灶活動是感謝照顧家中伙食的火神功勞,也從中看出古時候祀灶在夏季舉行,與灶君被視為火神祝融,同時也是夏令之神有關。
此外,《禮記.月令》另一說:“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由此可見,古時候,除了夏季,祀灶活動也在歲末臘月進行。
臘月廿四即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被定為民間傳統的灶王節,南洋一帶稱之為“送神”,送灶君返天庭“年休”報告人間善惡的日子,翌年正月初四才接灶神重返人間,繼續掌管廚房督察人間善惡是非。也有部分籍貫如廣惠肇人士多會選用廿三日進行送神,之所以會有廿三、廿四兩天,主要與宋朝時期採用”官三民四”制度演變而來有關。
古時候居家安奉的灶君多是一幅紙畫,通常祭拜送神後,就會把灶君畫相,連同紙馬、馬草和金紙一起火化。不過,隨著時代進步,灶君畫相已被灶君神板取代。七八十年代,一些家庭借送神日為灶君更換神板,在不懂如何處理,加上尊重神明的緣故,往往不敢把舊的灶君神板丟往垃圾桶,故此選擇丟棄在神廟或社區的路邊大樹下,導致送神日過後,出現很多灶君神板或其他神像在大樹下“納涼聚會”的有趣現象。如今隨著環保意識提升,“灶君”被遺棄大樹下的現象也就逐漸少見。
灶君是掌管廚房天神,受盡人間煙火。生活裡掌管廚房烹飪煮食的母親,猶如靈驗的活灶君,每天為子女及家人提供三餐飲食,無論多累,從不言休。接送灶神的祀拜儀式存在對神明感恩意涵,也可以象徵對母親的感恩之心。送神之際,是否也該犒賞家中活灶君吃個大餐和年休告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