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16/03/2020

【造肉时代❷】素肉vs人造肉──葫芦里藏了什么秘密?

作者: 林德成、摄影:苏思旗

人造肉的出现是否可能改变人类传统的饮食文化,毕竟涉及了庞大的畜牧业规划和供应链,也试图改变人类摄取肉类蛋白质的方式。(图:取自Impossible Foods官网)
人造肉的出现是否可能改变人类传统的饮食文化,毕竟涉及了庞大的畜牧业规划和供应链,也试图改变人类摄取肉类蛋白质的方式。(图:取自Impossible Foods官网)


素食主义不是新的趋势,过去因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影响,诸如土地退化、水源污染,产出的温室气体让全球变暖。不少组织一直提倡少吃肉多蔬食,亦有部分人推崇食用昆虫(Entomophagy)。虽然研究报告说明昆虫富含高蛋白质,但人啊,始终难以克服心理和视觉上的冲击,突然要大家戒肉也太强人所难。人造肉的出现或变成一种新型替代品,让人在“吃菜”时,也能感觉在吃肉。但人造肉不正是素肉的改良版吗?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经济学人》在预测2019年世界趋势时,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在年龄介于25至34岁的美国青年,当中有四分之一是素食者。若对照2015年的数据却只有4%,显而易见,这个数据背后意味着素食行业具有巨大的商业潜能。同时,这份刊物认为2019年会是“素食之年”。

ADVERTISEMENT

人造肉的崛起掀起一场饮食业革命,全球知名科技评论期刊《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去年便把人造肉列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认为人造肉技术有望改变肉类产品的供应管道,降低畜牧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

人类健康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吃好、睡好、心情好才能让身体好。不过,人造肉真的健康吗?对很多人来说,它更像是加工食品,毕竟与历史悠久的素食产品相比,大家会更熟悉素鹅、素鸡、素肉。

陈振滨认为,人造肉公司只能推出绞肉(ground meat)产品,因为容易处理和生产。现阶段是无法做到个别肉类部位,例如猪脚、五花肉等。短期内更无法取代真正的牛肉。
陈振滨认为,人造肉公司只能推出绞肉(ground meat)产品,因为容易处理和生产。现阶段是无法做到个别肉类部位,例如猪脚、五花肉等。短期内更无法取代真正的牛肉。


人造肉有望在大马流行吗?

博特拉大学食品科学与工艺学系陈振滨教授称,很多人会倾向食用植物蛋白制成的“植物肉”,主要有两大消费群体:第一、向往吃到与真肉有同等肉质和嚼劲的人造肉。美国两大知名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便迎合这个群体的口味,市面上的素肉无法媲美真肉,但Impossible Foods却成功研发出“Heme”(血红素),让植物肉吃起来有血腥味。他们在豆血红蛋白质(leghemoglobin)发现了血红素。由于植物血红素拥有铁的成分,与动物中的血红素相似,进而赋予人造肉的肉味、口感和颜色。关于生产血红素的过程,就是将大豆血红蛋白质的基因,放进基因改造的酵母,经过发酵后再把大豆血红蛋白质分离出来,加入植物肉里面。

第二、追求健康和环保的素食主义者。陈振滨笑说,外国人很会算碳足迹,比如生产1公斤的牛肉需要多少公升的水量,又会对环境造成多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于我国人民并不熟悉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鲜少关注和计算碳足迹。“你知道吗,要生产1公升的牛奶大概需要用超过1000公升的水。如果是1公升的豆奶,大约需要2900公升的用水量。”

若仔细观察,大马素食者不像西方国家的特定素食群体,向往吃到像真肉般的素肉。亚洲国家有很多茹素者和奉行素食主义的群体,比如印度的素食者会更喜欢吃豆类和面粉食品。“人造肉市场在亚洲市场未必兴盛,他们需要突破素食者的饮食喜好。”

马来西亚人每年平均吃掉50公斤鸡肉、5.1公斤猪肉,及大约1公斤羊肉。针对大马华裔市场,除了猪肉,鸡肉和海鲜更是大家最常吃的肉类。“我们吃很多海鲜,人均一年都有五十多公斤。”

回归现实,人造肉的价格始终是最大的关卡,有鉴于美国人造肉公司与快餐店合作,因着庞大商机和需求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除非来马设厂,然而厂家还得从美国进口原料,成本也不会便宜很多。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在2018年赢得联合国环境署的“地球卫士奖”(Champions of the Earth)。他们曾指出,生产人造肉汉堡包所需的用水量比普通的汉堡包少了75%至99%;所需的土地也减少了93至95%;温室气体排放也降低了87%至90%。(图:取自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官网、)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在2018年赢得联合国环境署的“地球卫士奖”(Champions of the Earth)。他们曾指出,生产人造肉汉堡包所需的用水量比普通的汉堡包少了75%至99%;所需的土地也减少了93至95%;温室气体排放也降低了87%至90%。(图:取自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官网、)


粘合剂──几可乱真的关键

植物肉是以大豆为主,如Impossible Foods采用大豆浓缩蛋白。之前他们曾试过小麦蛋白,后来担心有人对麸质(Gluten,或称面筋)敏感,最后改变配方替换成浓缩大豆蛋白。市面上也有其他人造肉公司采用豌豆蛋白,但豌豆产量很少,价格也比较昂贵。

素肉的主要成分则是大豆蛋白纤维,不过必须添加适当的粘合剂(binder),把碳水化合物、香精或各种原料粘合起来。“很多时候是素肉没有找到很好的粘合剂,吃起来与真正的肉有很大差别。”

熟悉各种食物原料成分的陈振滨说,欧美国家制造的人造肉会侧重肉质的咀嚼度、弹性、多汁和“撕裂感”,粘合剂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混合起来后可以假乱真,与真肉的嚼劲会相差不远。

他笑说,一般上消费者不太留意食物标签的成分。人造肉的包装上会标上各种粘合剂和原料,比如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有时会写稳定剂(Stabiliser)。稳定剂在食品加工业是很普遍的添加物,比方说优格若没有放稳定剂,储存时间一长就会看到沉淀物和水分开,果汁也是如此。

除了甲基纤维素,同时也会用其他粘合剂,如麦芽糊精(Maltodextrin)、阿拉伯胶(Acacia Gum)或木薯粉(Tapioca)等等。“如果想知道含量,可以从食物成分标签来看,最高含量的成分必须排在第一,比如水最多,以此类推,排在名单最后的成分含量则最少,可能只有0.01毫克。”传统素肉则直接用淀粉粘合原料,商家没有顾虑消费者的口感,主要是为了确保素肉烹煮时不会散开。

当人造肉食品在未来逐步覆盖整个市场,禽畜养殖业者会面临很大冲击和挑战。(图:本报资料室)
当人造肉食品在未来逐步覆盖整个市场,禽畜养殖业者会面临很大冲击和挑战。(图:本报资料室)


精准控制营养,标榜零胆固醇

诚如人造肉的口号,人造肉可以精准控制营养成分,一个4盎司的人造猪肉含有16克蛋白质、3毫克铁、13克脂肪、7克饱和脂肪,以及220卡路里,令人惊讶的是该肉品没有胆固醇。相较于4盎司的真猪肉,里头有17克蛋白质、1毫克铁、86毫克胆固醇、32克脂肪、11克饱和脂肪和350卡路里。

“天然的肉肯定有脂肪和胆固醇。人造肉的油脂则使用椰子油和葵花籽油,另一些可能用芥花油。”

千万别以为脂肪是坏的,陈振滨认为食物还是必须要有脂肪,可以起润滑剂的作用。他举例冰淇淋若没有脂肪,就不会有滑丝绵密的口感。“100%的瘦肉和加了一点脂肪的肉,哪一个会比较好吃?”他嘴角上扬的说,答案显而易见。

素肉通常是用大豆、麦为主要蛋白来源,里头也用到油脂,但油量还是较低,从而令到素肉变得干和硬。如果该产品有用瓜尔豆胶(Guar Gum)或粘米粉(Rice Flour)的粘合剂,即可让口感变得更好。

素肉与人造肉的制造技术有很大不同,人造肉会将油脂混合在蛋白质之间,均匀分布。素肉则将蛋白质叠起来,用淀粉粘着。假设有汁,一旦咬下去就把所有含在素肉的水分挤出来。但人造肉有嚼劲之余,还能模拟肉质,变得有弹性。

市面上有很多素食产品供选择,但人造肉的价格非常昂贵,恐怕无法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市面上有很多素食产品供选择,但人造肉的价格非常昂贵,恐怕无法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干细胞培养肉造价昂贵,不是人人吃得起

提到传统肉类的替代品,很多人会想到豆腐、豆制品、菇类、天贝(Tempeh)和各种品牌的素肉。当市场宣称有动物干细胞培养出“细胞肉”时,顿时引起热议。早在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已成功培植出2cm x 1.5cm的动物干细胞肉。据估计,如果当时要制成一个汉堡包,恐怕要标上31万7000美元的天价。

邻国新加坡有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新创公司Shiok Meats。他们便成功利用干细胞技术培养出海鲜,最显著的例子是提取虾的干细胞培育出最干净的肉。在2019年,他们端出8颗烧卖,价格却令人咋舌,要价高达5000新币。

换言之,这些“细胞培养肉”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毕竟成本太高,推出市场后人们有能力购买还是个问题。当问及这类人造肉是否会引起不安,陈振滨直言,人造肉并没有复制一个真正的动物生命。

“虽说一个细胞也是生命,但我们说的完整生命必须有心脏、大脑、内脏等。这只是肌肉(muscle),没有所谓违背道德与否,倘若复制动物就真的违反大自然法则和道德。”

在人造肉的食物标签上,可以看到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的字眼。除了这个粘合剂,有时也会用到其他粘合剂,如麦芽糊精(Maltodextrin)、阿拉伯胶(Acacia Gum)等。
在人造肉的食物标签上,可以看到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的字眼。除了这个粘合剂,有时也会用到其他粘合剂,如麦芽糊精(Maltodextrin)、阿拉伯胶(Acacia Gum)等。


人造肉的潜在风险?

人造肉可以精准计算人类所需的营养和卡路里,从而更能确保自身的健康。陈振滨坦言,这将会是世界未来食品发展的趋向,投入更多精力专研精准营养学。例如一个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业者可以设计出一个专属的食品,但涉及成本很高。

“我觉得再过10至20年,人造肉也不会是主流,因为我们人类还没走到缺乏动物而必须食用人造肉的地步。”每一样新型食品推出市场,有人会提出各种质疑和看法,如果依据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研究,现在还无法提出任何答案,毕竟流行病学需要长达二三十年的观察。

他举例如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建筑材料——石棉(Asbestos)。在20世纪早期,有研究人员发现在石棉矿区有很多人出现肺部疾病而早逝。为何无法及时发现,因为短期内是无法察觉有异样,只有时间一长才会渐渐显露危机。

与其推敲人造肉是否健康,陈振滨倒提出另一个现象,比方说一旦发现商品标上低糖、少油、高纤维,很多人会愿意购买。“假设一包薯片写着低脂肪,估计很多人会失守,认为可以多吃。这种有标签的食品,消费者间接吃得比平时还要多。”

那么,这些食品上的标签到底好还是坏?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