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6/03/2020

【動物保育之一】野生動物瀕臨絕種,保育別太遲

作者: 张露华(副刊记者)

小河龟出生后,必须饲养半年至一年,才放生回到河流。
小河龜出生後,必須飼養半年至一年,才放生回到河流。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去年11月23日因癌病逝,在沙巴野生動物園結束了它的一生,也終結了蘇門答臘犀牛在大馬的血脈。

伊曼在2014年被捕獲後,就一直在該野生動物保護區被照顧,但也無法避免它因病去世,享年25歲。在伊曼病逝之前,另一頭蘇門答臘公犀牛也在同年5月離世,所以隨著伊曼的去世,蘇門答臘犀牛正式宣告在大馬絕跡。

●報道:本刊 張露華
●圖:本報攝影組、資料室

人類總是等到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或後悔,保育也一樣,蘇門答臘犀牛曾經在大馬也算是常見的動物,還有很多現在已經瀕臨絕種的動物,如馬來虎、黑熊、海龜、大象等,保育何不早一點,讓我們還能見到活生生的它們,而不是從紀錄片或書本上認識它們。

大馬有很多野生動物正面臨絕種的威脅,雖然很多保育人士很努力地保護它們,但相對的獵殺者也不少,只為了嘗“野”及作為沒有確實根據的藥物用途。

正如珍古德國際協會創辦人兼聯合國和平信使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所說,我們已經進入第六次生物物種大滅絕時期,必須讓人們明白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再者,我們也是生物鏈中一環,如果我們破壞了大自然,就等於毀了孩子們的未來。

對她而言,當一個人批評政府政策,只是對著政府說“你需要改變,不要破壞我們的未來”是不夠的,而是應該採取積極行動來貫徹保育理念。

国内最后一只苏门答腊雌犀牛依曼(Iman)也于2019年11月23日病逝,苏门答腊犀牛在我国完全绝迹。
國內最後一隻蘇門答臘雌犀牛依曼(Iman)也於2019年11月23日病逝,蘇門答臘犀牛在我國完全絕跡。

因此,她在去年特地旋風式來馬出席一項“根與芽”的青年環境教育計劃時,也勉勵參與環保活動的年輕保育工作者不要放棄,將意識化為積極行動力去影響身邊的人,包括父母、祖父母、朋友及家人,終會達到保育的目標。

珍.古德從1960年,26歲時就開始其保育工作,隻身前往非洲與黑猩猩為鄰,展開了她對黑猩猩長達40年的研究及保育工作,並在1977年創辦了“珍古德國際協會(JGI)”,研究及保育黑猩猩為主,近年來也積極提倡保育野生動物計劃。

珍.古德的保育努力,也是國內很多保育工作者的啟蒙者,受到珍.古德的感召而走上動物保育,一條孤獨也艱辛的道路。

他們保育的對象從河龜、海龜、黑熊、猴子、老虎,到大自然河川、森林等,希望在一代接一代之下,保育種子能夠在馬來西亞遍地開花。

联合国和平信使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也是珍古德国际协会创办人,她对黑猩猩的研究及保育工作长达40年。
聯合國和平信使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也是珍古德國際協會創辦人,她對黑猩猩的研究及保育工作長達40年。

●馬來西亞河龜保育先鋒:曾碧玉

同龜不同命,河龜也需要保護

馬來西亞河龜保育協會(Turtle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Malaysia)創辦人曾碧玉博士,就是一位單打獨鬥的保育者,從2004年開始,在登嘉樓甘馬挽從事河龜保育工作。

來自彭亨州關丹的曾碧玉,彷彿天生與龜有緣。曾媽媽說她從小就喜歡龜,但凡看到龜的東西都喜歡,所以大學時修讀海洋生物系,認識了很多海洋保育計劃,海龜保育就是其中一個。

曾碧玉當時納悶全馬有59個海龜保育中心,但同樣是龜的河龜,生態也受到嚴重威脅,卻沒有受到關注,令她有很大的感慨──“同龜不同命”。

“全世界河龜種類有300種,而大馬有記錄的共有18種,可惜全馬沒有一個河龜保育中心,反之海龜保育卻有很多人關心。掙扎很久之後,我決定推動河龜保育計劃。我跟一位大學講師一起做,買了一些河龜蛋回來孵化,研究河龜的生態,再找出一套保育方法。”

曾碧玉在2011年成立了“马来西亚河龟保育计划协会”。
曾碧玉在2011年成立了“馬來西亞河龜保育計劃協會”。

一個人的保育之路

隨後大學講師因一些原因無法再參與,於是曾碧玉就正式開始了一個人的保育之路,並在2011年成立了“馬來西亞河龜保育計劃協會”。

“在大學做研究有很多資源,包括研究經費、人力等等,但畢業之後就沒有任何資源了,都要靠自己。雖然是這樣,但我沒有放棄,我一個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甘馬挽甘榜巴西加賈(Kg Pasir Gajah)設立河龜保育中心,因為甘馬挽是全馬最多河龜出沒的地方。”

曾碧玉透露,河龜和海龜都面臨同樣困境,就是東海岸一帶的鄉村居民有吃河龜蛋的習慣,儘管河龜蛋已經列為完全受保護資源,但卻缺乏執法行動。

談到河龜生態時,她說:“大馬河龜主要分佈在甘馬挽一帶的河流。海龜是定期到特定地點生蛋,每次可以生約100顆蛋,但河龜一年只有一個月的下蛋期,每次只下20至30顆蛋,所以河龜蛋數量很少,加上當地人吃河龜蛋,使到河龜數目每況愈下。”

在此棲息的河龜有二百多隻,為了收集河龜的數據,她在每隻捉到的河龜身上裝了晶片,至今在甘馬挽河裝了晶片的河龜已達110只了。

她表示,全球只有3個國家有河龜,其餘兩個國家是泰國及柬埔寨,已經被列為嚴重瀕危的生物品種。

“雖然已經鑑定的河龜有18種,但我只是研究9個品種。河龜是憑腳辨認的,每種龜的腳紋都不同。當我懂得越多,就發現河龜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生物,結果就越踩越深,哈哈!”

環保與保育都是燒錢的工作,曾碧玉直言經費是她最大挑戰。因為要做研究及保育,就要先有龜蛋,剛開始她以1粒5令吉的價格向甘榜村民購買,孵化後再放生,從中教育村民保育概念,也到學校做宣導,讓甘榜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河龜保育,避免年輕一代繼續賣及吃河龜蛋。

由於經常要三更半夜到河邊守河龜上岸產卵,曾媽媽不放心女兒一個人,所以也經常陪伴女兒守夜。慶幸的是,曾碧玉找到一位支持她保育事業的另一半,婚後守夜這工作就由丈夫去做,夫妻倆一起為保育河龜奉獻。

曾碧玉(左)把收购回来及捡回来的河龟蛋埋在沙堆让它孵化。
曾碧玉(左)把收購回來及撿回來的河龜蛋埋在沙堆讓它孵化。

村民加入保育行列

經過10個年頭的努力,他們的付出終於來到收成期,如今甘榜一群村民也加入了她的保育行列,這是他們夫妻倆感到最驕傲的成績。

不但如此,曾碧玉去年更獲得共和聯邦光點獎(Commonwealth Points of Light Awards)表揚,對她而言這是最大成就,也是團隊的成功,她覺得如果沒有村民醒覺、加入,她也不會走到今天。

為了籌措經費及鼓勵村民停止售賣河龜蛋,曾碧玉邀請村民縫製印有河龜的峇迪布,做成各種布袋、小錢包等紀念品售賣,同時也推動領養河龜計劃,一則可以作為研究經費,二則讓村民有收入,不需要再依賴售賣河龜蛋為生。

“這些年來,最難忘的經歷是第一次成功孵化河龜,照顧了幾個月就放生回河流,那種感動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目前,保育中心平均一年可以孵化出200至300只河龜,去年更有600只之多。”

村民把游上岸的雌河龟带到保育中心量度体重及体积,作为数据记录。
村民把游上岸的雌河龜帶到保育中心量度體重及體積,作為數據記錄。

在曾碧玉努力耕耘下,村民从开始的怀疑到支持最后参与,一起为保护河龟出一分力。
在曾碧玉努力耕耘下,村民從開始的懷疑到支持最後參與,一起為保護河龜出一分力。

“我沒有後悔過走這條路,反之越做越開心,我覺得有責任去保護這些瀕臨滅種的河龜,也很欣慰甘榜村民從開始的不理解到現在支持、參與,讓我能夠繼續做下去。

“我希望接下來會有義工加入我們,不一定要像我們一樣半夜等河龜上岸或捉龜做記錄,中心裡有很多工作,如清洗養殖小龜的池,宣導活動人員等,讓更多人知道河龜保育計劃。”

她表示,河龜從蛋到孵化成龜需要3至4個月,再養半年至一年才能放生。所以她也就地取材在保育中心建立一所小博物館,讓人參觀河龜的孵化及生長過程,安排學生及遊客來作生態教育導覽。

www.turtleconservationsociety.org.my

前英国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薇姬.崔德(Vicki Treadell)代表英女王颁发英联邦之光奖项予曾碧玉。
前英國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薇姬.崔德(Vicki Treadell)代表英女王頒發英聯邦之光獎項予曾碧玉。

延伸閱讀:

【動物保育之二】猩球人也想活下去
【動物保育之三】萌馬來熊,可愛媲美熊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