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历史悠久,据记载,春秋时代在中国北方就已经存在,隋炀帝主编的《古今艺术图》早有记载,唐代的《艺文类聚》引述《古今艺术图》的说法:“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可见荡秋千属于中原北方定居部落山戎的寒食节习俗活动,之后齐桓公打败山戎,随后秋千游戏传入中原。
〈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千秋之乐。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民间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
ADVERTISEMENT
杜甫在〈清明二首〉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然而,盛行于唐朝寒食节到宋明清的清明节荡秋千习俗,不见流传于南洋。平时穿梭在生活线上的荡秋千游戏活动,历久不衰的延续至今,遇上孩子坐上逗玩,就会随着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来回高低摇荡,给不同年代的孩子编织出开心的童年记忆。
60年代,童年住在甘榜,要荡秋千,必须徒步15分钟,走到升旗山脚下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纪念碑的“游乐场”。后期70年代,攀登45分钟抵达的亚依淡水坝,才有两三个高架式秋千,不像现代住宅区,多会为孩子设立游乐场,而且秋千坐板,设计华丽,花样繁多,有皮革制的,有半靠背,还有半圆篮式的,不像传统的只是两条铁链末端系个轮胎或一块长方形木板的简单朴素。
甘榜虽然没有高架式秋千,但是,两个或三个人一起共坐的弧形靠背秋千却倒有几架,只不过百多户人家,庭院外有这靠背秋千的,屈指可数,而且不随便给外人孩子坐玩。
弧形靠背的秋千,在大城市虽已逐渐少见,但是身影百年如一日,始终披着单调的银色光漆,隔绝于五颜六色的花绿,犹如在繁华世界中洗净铅华,保持它纯朴的一面。荡秋千的人,透过装架在上方横铁的轮轴,让秋千前后轻轻摇荡,微风习习,让人感觉悠然休闲,不像高架式秋千,玩的人可以坐着或站立在秋千板上,利用左右手使力拉动垂直在两边的铁链或绳索,同时借助双腿又蹲又起的脚力外踢,设法给秋千腾空而起。要玩得刺激过瘾,还是需要一个人在背后使劲往前推动,如此多次前后来回摇荡,让秋千急速顺势腾高,给荡秋千的人训练胆量的同时,享受飞越凌空迎面而来的清风吹打在脸庞的凉爽感觉。
无论高架式或弧形靠背的秋千,老槟城闽籍和粤籍人士大多习惯性称之为“千秋”,正规的“秋千”叫法,反惹人笑话,除非以华语作称。也有部分老福建人把高架式或靠背式的秋千区分,弧形靠背的秋千称作“Ean Luei”(第3及第1音)或“Luei Luei”,高架式的叫“千秋”,此外,北霹雳一带的粤籍人士,把秋千称为“Kong Kong”(第3及第4音)的也大有人在。香港歌手谢霆锋唱的〈秋千〉,歌词内容也以“千秋”作称,
“全身摇晃
一会上
一会下吧
你喜欢我这千秋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