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終於迎來複工的日子,但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人心,也是。
新常態是什麼?我們能適應嗎?47天的行動管制(MCO)讓我們養成了什麼習慣?撤底覺悟了什麼?重溫了什麼樣的美好?立了什麼大志?
英國大文豪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被引用無數遍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然適用於當下。只不過,所有預測一面倒向最壞的當下,最好的那一面在東西?還是南北?空氣變好了,河水清澈了,森林安全了,野生動物有救了……這一切都是喜訊,但如果全世界都解封以後,動物森林河流空氣說不定就會重新回到它們的MCO。
難道,我們真的回不去了嗎?
不用預言家,我們也知道生存是當下第一法則,想想我們祖輩下南洋來到馬來亞的那個年代不也是如此,他們是怎麼撐過去的?努力不懈自不在話下,我倒以為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生態鏈才是關鍵──老李種的菜賣給老黃,老黃養的雞賣給老吳(雞糞免費提供給老李作肥料),老吳抓的魚賣給老張,老張打鐵製成的鋤頭賣給老李……如此無限拓展開來的關係,就是當時社會的原型和協作模式;我們如今的日子比起從前何止十倍之好,怎麼可能會一蹶不振?
前首相敦馬哈迪在擔任前前前前首相期間曾經提倡“支持國貨”的政策,如今倒可以重新被借鏡,但這一回我們應該著力的是“支持地方”,讓被生活圈起來的社區成為一個重要的協作單位。讓“先有國才有家”這個概念中間塞進“社區”的軟力量作為支柱,而不再只是建民眾會堂等的硬體發展思維。MCO不僅讓我們發現或許本來一輩子也接觸不到的小店、小農和家庭業者,MCO也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圈(10公里範圍)的力量以及相互的關係;10公里半徑創造出來的“關係人口”,共同串連成無數密不可分的線條所建構起來的社區巨網,巨網當中的供需關係維繫了我們重要的生存條件。網絡的便利讓我們可以work from home,可以網上購物,但如果同時可以支持地方商家、地方品牌、地方產業,才能真正讓一個社區不會消失。馬雲說,“未來成功的企業,都是社會企業。”我說,未來的消費者,都應該是有社會責任的消費者(CSR,Consumer Social Responsibility;此CSR非彼CSR)。如此,“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建構起來的便是助人利己、永續的生態鏈;未來,倘若我們在另一個時空跟祖輩見面時便可以很自豪的說,“爺爺,您看我們當時也挺過一個艱難的時代,不輸你們吧!”
你難道忘了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歷史,有時候是被驗證過的科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