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回族誦經像京劇
回族誦經更有自己的特色,與阿拉伯人風格不一樣。“在一些地方,乍聽之下很像京劇,阿拉伯文以中國的調來誦,因此阿拉伯人是聽不懂的。”在旁的馬霄智笑言,那是因為中國穆斯林以漢語的語感來學習阿拉伯文,因此發音帶有濃厚地方上的色彩。 那麼,對回族而言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開齋節,又和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呢?在中國,開齋節又稱大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Eid-al-Fitr)的意譯 。 齋戒月的禁食,以及齋期滿之後的慶典傳統,對全世界的穆斯林來說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回族會在開齋節首日凌晨,人們“洗大淨”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有一點不同的是,回族和馬來人一樣,在清真寺行會禮之後舉家會前往墓園悼念亡人,在墳上誦經、祈禱,以追思已故的親人。同時讓活著的人記得,死亡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因此不要太眷戀今世的生活,並把心交給真主。
他們向逝去的穆斯林靈魂道:“賽倆目(平安)”,併為他們祈禱獲得後世永恆的樂園。 “我們稱之為上墳或遊墳,對象不一定是長輩,只要是去世的親人、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穆斯林。”袁淑明解釋。 上墳之後,回族便開始拜訪親友。由於受到重視禮節的中國文化影響,回族探訪親戚的時候也會帶上各種禮包,禮包含各種各樣的食品,乾糧、餅乾、水果,甚至是牛奶、肉類等。 或許受了漢人過春節的影響,中國的開齋節隆重又熱鬧,而且有很多複雜的“送禮經”以及各種講究的禮節和應酬。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開齋節簡單多了。在馬來西亞生活了20年的袁淑明也感同身受,“待在馬來西亞久了,漸漸習慣簡單化的開齋節。”她笑言。
二十種節日食品宴客
中國是一個美食之鄉,回族的應節食品多不勝數,烹調技巧千變萬化,而且不同的區域、縣市又有不同的民俗美食和口味,開齋桌上多達十多二十種節日食品,讓人歎為觀止。 其中油香是回族最普遍的傳統食物,也是齋戒月和開齋節必備的食品。漢族稱之為“油餅”,由麵粉、鹽、鹼、植物油製作成麵餅油炸而成。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到麥地那時,家家都爭著宴請,穆聖為了一視同仁,說他的駱駝走到誰家門口停下,他就在誰家吃。後來駱駝走到一位非常貧困的穆斯林家門口停下。老夫婦端上一盤子炸油香款待,穆聖非常滿意,誇獎他們的手藝。後來在唐朝,油香隨絲綢之路帶進中國。 不同地區又有不同食品,比如陝西的回族就有羊肉泡饃、胡辣湯;河南迴族必吃的應節食品還有麻花、饊子、粉湯。 “西北區的開齋食物更加豐富,尤其撒拉族,一桌飯二十多道菜,而且菜飯都做得很精細,弄得好像花一樣漂亮,好看又好吃!他們在佳節兩天前,就招親朋戚友一起幫忙準備了。” “此外,還有維吾爾族的烤全羊、手抓飯……”一說到食物,3位回族眼睛感覺就發亮了,只是在禁食期間談食物,對他們來說未免過於刺激。
報道:本刊 鄧雁霞攝影:本報 許瑞謙、網終照片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