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成長到穩定發展,再從突破、求變到創意轉型,IPMA經過30年歲月洗滌之後,今已形成一支信念堅定,韌力超強且可面向世界的工作團隊,逾150人員的隊伍正在為全球4.0工業廠房所需要的,全自動生成、包裝、配送機械進行研發、設計、建構、安裝之後,再給予專業且全面的售後服務。
IPMA的成功背後,蘊含孔子踏實誠執的儒家思想,又兼備老壯無為精深的道學精粹,一如創始人王慶中所言;“要先站在客戶的位置,去想出一個可幫他們省時、省力、省工的方法,一切省下來後,就等於幫客戶省錢了,我們也可以從中分享利益,這才叫雙贏是吧?”
勤以耕耘,不要追問收成,結果就必有收成,這不就很孔子,也很老莊嗎?
純樸的米都人,予人敦厚憨直的印象,要創一番大事業或得投向大都會,牢守米都總會讓人感覺胸無大志,難成大事。
但是,深諳老壯哲學的人就懂得,胸中大志需要的不是大城市,而是實力和幹勁。IPMA就是鐵證;即使吉北日得拉如此偏僻的工業區,靠實力和幹勁以及不畏前行的勇氣,也可撐起一家掌握先進技術,可助各類廠房邁向工業4.0的機械領頭羊。
IPMA,今日已屬公認的國內企業機器設計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承接新加坡、菲律賓、臺灣、中國、西班牙、印尼等廠房自動化工程,遺憾的是仍未受到國內業界青睞,甚至不知道IPMA早已揚名國際,且已成為東南亞工業4.0的重要發展夥伴。
“現在,我們轉回吉打,再放眼北馬正在高唱工業4.0,但是真正達致工業4.0目標,恐怕還真不容易,因為連最基本的廠房全自動化都還未成形,這塊正是IPMA的專長,我想也是時侯迴歸北馬,再為北馬工業4.0的征途作出一些努力和貢獻了。
他一再強調,先去為客戶思考,包括思考何謂工業4.0,再去思考幫助客戶實現工業4.0的有效方案;“何謂工業4.0的基礎建設?就是廠房全自動啊!這就是我們的方向,是我們理當設定的目標。”
從未知到認識、瞭解進而掌握自動化生成、包裝和配送功能,身處米都的這一佼佼者,其實就始於生產傳統的米較機械,
今已是IPMA工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王慶中,至今都還會感慨自嘲;“行家都看不起亞羅士打人,他們不相信這個小地方有這樣高的技術,不相信亞羅士打人有能力設計出全自動化的生產和包裝機器。”
這一點也不誇張,就連亞羅士打人也未必知道,原來這裡臥虎藏龍,這裡有個IPMA已做好十足準備,也有絕對資格,走向國際,為工業4.0陪跑。
王慶中本身處事低調,但遇阻難卻有過人的耐力;“凡事從零做起,都得先認真學習,遇難題不可輕言放棄,‘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就是一種智慧,你要懂了,你就贏了。”
他也曾經跌入谷底,甚至險些失去辛苦創建的工廠,但是從來沒有放棄的念頭,就因為如此才有了今天;“今天回頭看兩座廠房,以及遍及全球的客戶群,這才明白今天擁有的,已是當年不敢苛求、不敢奢望的,專為東南亞先進工業廠房研發、設計、建構全自動化機械的團隊。”
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
王慶中說,即使已經擁有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但要走向真正的工業4.0,還得具備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的勇氣,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突破零點,進而生成萬事、萬物進而創造無限可能性。
一直都在默默耕耘的IPMA,雖然今已生意遍佈海內外,當他向大馬投資發展局局長提及公司運作方式時,對方竟然對IPMA一無所知,更驚訝於亞羅士打也有能力設立可助推動工業4.0的機械製造廠。
他還得向大馬投資發展局的局長解釋,IPMA1990年在日得拉立足,並在10年後增設IPMA2廠房,今日已是雙廠房同步運作的規模,從電腦設計圖、每個零件的裝備,從構思、設計到生成,從原料打模到架構安裝,堪稱“一條龍”服務;“只要你想得到自動化方案,IPMA都可做到,IPMA的宗旨就是為商家度身定造他們所需要的全自動化生產線,甚至可直接延伸到包裝出
貨都沒問題,IPMA能做到的就是迎合需求,為廠家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的全自動化機械。”
促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主要機構MIDA多次派員前往其工廠參觀之後,已正式頒發官方認可狀予IPMA。
今日,IPMA也因其卓越表現獲領研發獎掖之後,與UPM(博特拉大學)和UNIMAP(玻璃市大學)攜手合作進行米廠機械產品和感應器的研發工作,多年來也以大量資金資助這一領域的機械工程師課程學生研發產品。
不要因為被人笑,就真以為自己真的笨。
IPMA就是例子;過去是業界的笑話,今日已是楷模!
畢業於管理系的王慶中,一直以來對機器情有獨鍾,雖然只會以手繪草稿設計圖,但他堅持投入自己興趣的領域,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當年剛從紐西蘭畢業回國,他先投身米較行業,但時機不對,那個80年代是米較業最不景氣的時候,很多業者因經營不當被逼脫售米較廠。雪上加霜的是,87年的金融風暴使得各領域都陷入難題。當時,他就認為應該做出革新和改變,才能走出困境,脫穎而出。
那時候,他提出米較業必須轉型,唯有讓傳統運作改變成機械自動生成的米較,整個行業才有可能走出經濟不景,進而闖出另一個天地來。當年他提出這樣的見解時,米較同業都只回他一句:“笑(福建音,可意譯為傻瓜、笨蛋)的。”
萬沒料到,當時被視為“笑的”(傻瓜或笨蛋)王慶中,卻是今天米較業全自動機械生成的領頭羊,且已走向更多元領域,以積極開發各類工業廠房機械業務,且已朝全自動化工業4.0終極目標挻進。
“我不允許我的產品,被人當廢物晾在一旁。”
這是王慶中從一名日本公司高層巡視工廠時,對方一句話留下深刻印象。他也不希望為了賺錢,公司所設計的機器不宜,導致顧客必須放在一旁,無用武之地。
公司精心設計的機器,都必須物盡其用,除非已耗盡功能,或已用到理當淘汰的時候,否則就不要因為不適合用,而被丟棄在一旁;“生意當然是為了賺錢,但也必須是良心錢,最重要是給顧客最好的,這才是最賺錢的方式,我們不希望做出不理想、不適合,結果客戶埋單之後棄置一旁等同浪費的產品。”
一個符合客戶要求的設計,同樣的成品取用不同材料,價格可就會有十萬至廿萬令吉差異,不合理省錢,肯定會生成劣質品,要達到預期效果以保證品質,就必須提供最合理、最適合、最好效果的設計,更重要也最關鍵的就是售後及維修服務;“從一開始,你就必須為客戶著想,要確保收貨之後,不會面對未來不堪負苛的維修成本,只要你做到品質和售後皆合理,維修成本也相宜,你就肯定贏得客戶的心,這等成就感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
這是王慶中選擇與客戶建立信任的方式,寧可少賺錢,也不讓客戶去花冤枉錢。
這才是長遠經商的秘訣,若為了貪一時的盈利,這樣的經商態度是走不遠,也走不久的。
越先進,越講究科藝技術的行業,就越需要人才支撐。王慶中承認,在吉打,人才是難題,年輕人畢業後都外流,他們都不願意回到這小地方,擔心妨礙未來發展空間。
慶幸的是,他的兩名兒子,王日光及王日升畢業後,都選擇留在家鄉支援父親的大事業,他們注入的新概念,也成了IPMA創新的動力泉源。有了這兩名左右手,IPMA簡直如虎添翼,父子三人就天天沉浸在全自動機械的探討、研發和生成的狂熱中,堪稱父子三人都已全心投入,都在努力鎖研、創造工業4.0的奇蹟。
然而,走得太前端,也會很寂寞,尤其論及工業4.0技術,很多商家都還處於摸索階段,即便已做好準備的IPMA,在邁向工業4.0的路上,也要面對不可預知,等著面對的挑戰。
他們不怕,因為自動化是未來趨勢,減人工可省大筆開資,又可保證質與量的同步提升,這在工商界人人皆懂;工業4.0追的是速度,面對未來市場,今日不增值,明日就被淘汰了。
“這就是電子時代的壓力,以前我們5年才設計一臺新機,現在每年都要設計一、兩個產品。”
經商經驗再豐富,也難免會面對生意糾紛,王慶中當年也曾因為一場與股東的官司,日夜專研法律,成了半個律師。
這場官司纏身至少5年時間,在那期間,他幾乎每天埋頭苦讀法律,返家客廳都被白紙黑字覆蓋,是最低潮且黑暗的時刻,也是人生轉淚點。因此這一場官司,他細讀法律條例,現已精通法律,商場上不會再讓自己重蹈覆轍。
這就是人生,充滿挑戰,每一個挑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讓你從中收穫一些經驗,讓你再去面對任何問題時,都可從容應付和解決。現在的他更強大,不再提心吊膽,官司解決後,他就大拳腳,終有今日成就。
王慶中經常周遊列國,服務客戶兼汲取新知。
IPMA生成的機器,都會在日得拉架設測試,確保無暇之後才運出海外組裝,因此他必須親赴海外工廠,監督安裝機器和教導當地技術代理妥善操作。從日得拉生成到海外廠房安裝,每一步驟都要跟時間賽跑,一旦簽約,就必須準時交貨,否則就得罰款。
行規就是壓力,即使技術上沒問題,也抵不過人力和時間上的延誤,每個步驟因此都必須精準拿捏,務求時間到就交貨。
雖然中國同類產品價格較低廉,但客戶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IPMA依據的是客戶需求,量身設計和調整的特殊服務,倒是不可替代的。
在國內尤其北馬,自動化機械迄今仍處新興行業,IPMA也是其中一個處於嘗試階段的觀望者,但是引領IPMA開疆闢土的王慶中,早已走出米較業,早已邁向更多領域,早已在做不一樣的全自動機械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