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早年,砂拉越的大型建設,大多依賴新加坡的建築師與建築商,比如老牌的雙麥嘉任(Swan & Maclaren Architects, 1887)在第三代白人拉者時期、英殖民地時期至馬來西亞立國初期,就參與了許多政府與民間的發展項目。
其時,砂拉越的建築師不多,發展商也有限,但有一位的大名卻是響噹噹的,至今古晉仍然留有好幾棟老建築出自其手筆,他就是丹斯里拿督陳何遵(William Tan Ho Choon)。
潮籍陳何遵系出名門,父親陳戊辰(1870—1929)是古晉七哩三合興港港主。1906年陳何遵出生之時,正是陳家的財力與聲望如日中天之際,與第二和第三代拉者關係密切。陳港主有權向轄區內的農園徵稅,手上還有拉者所賜的短劍和藤條,可以合法鞭打偷竊刑犯。
陳何遵自小受洗為天主教徒,6歲時就到古晉天主教會開辦的聖德莉莎女校當寄宿生,稍長即入讀聖約瑟男校,自小學至中學皆品學兼優,是該校的高材生,也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中學畢業後,他於1922年前往美里油田擔任文員,旋即轉到工程部當繪圖員,在此學習到建築設計。3年後返回古晉,繼續在政府的工程局繪圖,當殷商宋慶海欲發展浮羅岸地區的店屋時,找上陳何遵幫忙繪製二層樓店屋,他因此賺了一筆錢。
那之後,為了進一步追求夢想,陳何遵選擇辭職,前往上海一家著名的繪測樓當實習生,以工讀的方式修讀繪測專業課程,並在當地學會華文。然而,1929年父親驟逝,陳何遵倉促趕回古晉奔喪,處理完父親的後事,身為長子的他無意繼承父親港主一職,反倒把精力用於創業,開辦了本身的建築公司。

病癒後,獨自環遊世界15個月
初試啼聲,不同凡響,陳何遵的公司爭取到政府的合約,在1930年代先後承建西連─成邦江公路和位在七哩的古晉第一座機場。那個年代沒有太多重型機械的輔助,工程全靠人力,陳何遵親自率領工人在工地勞作。這兩大工程圓滿交貨,陳何遵卻因為操勞過度,生了一場大病。
養病期間,砂拉越首富黃慶昌前往探病,邀約陳何遵病癒後,一起去環遊世界。陳何遵為此獻議所動,奈何二戰的烽火在歐洲燃起,黃慶昌決定暫擱計劃,年輕的陳何遵則立意出走。1936年他離開古晉,開始了長達15個月的環遊世界之旅,成為砂拉越第一人。
周遊列國之際,陳何遵不全然遊山玩水,還趁機進修,比如在美國波斯頓大學進修建築系的短期課程,並在飛行學院學駕飛機,而後於1938年考取了合格飛行員的執照,又成為砂拉越第一位擁有飛行駕照者。憑著在建築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他也在旅行期間成為英國建築師學會的會員。
返回砂拉越後的陳何遵,有如浴火鳳凰,不但在建築領域大放異彩,也涉足政治與社會工作,成為聲譽卓著、功在社會的名人。


建築作品赫赫有名
陳何遵對於戲院業有濃厚的興趣,完成環遊世界之旅回來後,首先在詩巫以3000元買下一塊地,蓋了一座擁有800個座位的現代化麗士大戲院(Rex Cinema)。不久後,日軍鐵蹄南進,戲院落入日軍之手,戰後的1953年陳何遵以20萬元,賣給當地殷商邱炳農等人。
此時,陳何遵在古晉的黃金地段,親自設計並斥資40萬元興建娥殿大戲院(ODEON),可容納1200人,乃當年古晉最大的戲院,並在1955年開業,成了浮羅岸地區的新地標。娥殿在戲院前方設有10個店鋪,而後又在上方加蓋酒店,這種將戲院、商鋪和酒店結合的做法,在當年是非常前衛的,是陳何遵建築設計生涯中的代表傑作。可惜的是,這座建築已在1990年代拆除。
1953年,陳何遵在古晉回教堂路為砂拉越防癆協會設計了一棟方形雙層診所,並以最主要捐建人黃慶昌命名。同一時期,他也在警營路設計了一棟外觀現代化的紅十字會總部。咫尺之遙的漢陽街華僑銀行大廈同樣落成於1953年,由新加坡Kwan & Kwan公司負責設計,陳何遵則負責承建。銀行大廈的設計採用圓角,當時屬新的建築風格與技術。
二戰後不只是現代建築的黃金時期,也是陳何遵的黃金年代,除了上述提及的建築,陳何遵還在1950年前後在幽靜的水池路,精心打造本身的獨立洋房FairView;1959年,他設計了婆羅洲餅乾廠的現代化長形廠房;此時,事業有成的他也回饋母校聖約瑟中學,捐建了“陳何遵大禮堂”。
除了在建築領域表現卓著,陳何遵還跨越多項領域,比方聯同一批潮屬商人和教師,創辦砂拉越印務公司(Sarawak Press),辦起中英文報;在政治上,陳何遵曾經在1956年出任古晉市議員第一位民選主席,任內推動多項大型發展計劃;1960年代馬來西亞成立之初,他曾經受委上議員,在1968年卸任後,轉而連續5年擔任砂拉越立法議會議長高職。
這段時期,他也領導砂拉越紅十字會、童軍協會和砂拉越盲人協會等,當他在1970年代淡出政壇以後,更全心全力透過社會組織服務人群,直至1990年代末辭世為止。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朱洋熹是以英语为书写语言的越境作家,及川老师把她唤作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朱洋熹毕业于哈佛大学,初期作品《彼岸之嫁》以19世纪英殖民时期的马六甲华人社会为场景,融入“冥婚”习俗,含有悬疑和恐怖色彩……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通讯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电脑以至Wi-Fi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加上交通的便利,大大缩短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因移民、留学、工作、结婚等因素旅居海外的华人与日俱增,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者,他们在母语与外语之间往返,超越语言、文化与国籍的越境文学应运而生。
在汉字文化圈,华语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域的公用语(Lingua Franca),马华文学在华人文学中占有较特殊的地位。
近日读了马华文学日文译者及川茜导读贺淑芳《湖面如镜》的文章,她深厚的文学造诣令人钦佩,刷新了我对华人文学的认知。
《湖面如镜》和《别再提起》已相继被译为英语、马来语、日语、韩语和葡萄牙语,可称之为语言上的越境。在地理上越境的作家有李永平(已故)、张贵兴、李有成、黄锦树、张锦忠、陈大为、锺怡雯、梁金群、马尼尼为,他们在台湾以中文创作。黎紫书也是,但她不是留台的,是文学界的异数。还有移居英国的欧大旭、定居南非的陈团英、落脚美国的朱洋熹、长住挪威的龙丽云等越境作家群。他们的共通点是拥有马来西亚的文化根源,却用英语或移民地语言创作。主要作品也以马来亚/马来西亚文化为元素,故事大都围绕着家乡的人事物来发展。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