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媒體真心話:我們會和好如初嗎?】
如果登上分手擂臺,傳統媒體和閱聽人也許會這樣:
閱聽眾:“你爭氣一點,好嗎?”
媒體:“我會改,我在改!我在轉型啊,我在努力著……可是,我該怎麼努力?”
傳播史上,報紙廣泛平價發行是因為有了廣告收入來補貼印刷成本。電視出現雖然帶給報紙一些衝擊,也和平相處了那麼多年。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廣告廉價且普及率更高,在網絡開設內容平臺的門檻也低,搶走廣告,連閱聽眾也不放過。
本地老牌傳統主流媒體,是如何走下神臺?又能如何東山再起?
資深媒體人陳文貴記得年輕時當記者,和報館資料室的管理員安娣很熟。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他常常在資料室調閱剪報資料,為採訪做事前功課,“這樣去到現場才可以假裝很熟嘛……”
打個比方,單是馬哈迪,一個人就有好幾個文件夾:“首相馬哈迪”、“巫統馬哈迪”、“經濟馬哈迪”(兼任財政部長)和“私底下的馬哈迪”。資料室有無數個櫃子無數個文件夾,管理員安娣對它們的位置瞭如指掌,不一會工夫就找到陳文貴想要的資料,讓他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最近消息,去新聞現場“裝熟”。
“現在的記者出外採訪也有事前做功課的吧?”陳文貴問道,“只是換成上網谷歌一下最新的進展。”
2000年,陳文貴30歲出頭,離開《南洋商報》,進入電視臺ntv7華語新聞,當時5分鐘新聞才開播1年。當年媒體沒有新舊之分,紙媒當指報刊雜誌,廣播和電臺稱作電子媒體。跨足電視臺,不是從前報館的純華人環境,技術也未能及時掌握,花了一段時間慢慢適應。他比劃雙手說,以前剪畫面要有兩臺機剪來剪去搬來搬去,記者錄旁述要待在很靜的空間裡,四處無人。現在呢?用手機就可以啦。
2002年他到馬新社製作華語新聞,待2006年回巢ntv7,已是首要媒體時代,兼顧ntv7和8度空間的華語新聞和時事。“世界開始變了。”陳文貴這麼形容2006年。
他把1998年Google問世,以及2005年YouTube成立,視為媒體受到網絡衝擊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2006年臉書開始對外開放,2007年蘋果iPhone登場,進而引發革命,一步步讓全世界人都移居智能手機裡。
網絡與科技發達,全球人的生活模式改變,待大馬的網絡設施慢慢跟上腳步,對本地媒體的影響也悄然而至。“那時外國媒體已經求變,想辦法轉移到一臺手機上,但本地媒體還沒有感受到危機到來。”
為了追求點閱率,新聞媒體越做越隨便
2014年,陳文貴離開電視臺到《佳禮資訊網》,初時有一陣子很恐慌。“大家都在追求排名,比如一個月平均流量是6000萬,我去的第二個月跌到4000萬,你說怕不怕?”網絡廣告費以CPM(Cost Per Mille,千次印象費用)換算,即廣告每顯示1000次酌收多少錢。內容農場因此拼命衝高Page View(頁面瀏覽量)賺錢,手法高度不負責任。正規新聞媒體的內容被抄襲、篡改甚至直接複製貼上,變相成為內容供應商,付出成本,錢給別人賺走了。
那也是他認為的本地媒體衝擊第三階段:內容農場湧現。“是華人就進來”等等聳動煽情的標題,腥羶色的內容借臉書流行而崛起。過去讀者看到一條大蛇會撥報館熱線要求記者去拍照,後來是自己拍照上傳網絡,不變的是都忘了該先撥打999熱線。“現在已經再也沒有人打電話投報報館,沒人打電話來查萬字票號碼,或者查球賽成績。”
“媒體已經不再掌握資訊的權威。”陳文貴強調,現下媒體不再分新舊或主流、非主流,只剩出版與非出版媒體。然而,為了追求點閱率,新聞媒體開始炮製“新聞農場”,有時看到標題點進去只有兩段字。
陳文貴感慨,在從前條件很不好的時代,媒體工作者做出的東西很精確;今天的條件好幾十倍,卻越做越隨便。他強調,現在的內容必須做到很精緻,精簡併不是短,而是很精確。“我覺得這是媒體工作者要找回的東西。”
不要迷信權威、流量
確立定位,才能贏得讀者忠誠度
在陳文貴的觀念裡,閱聽眾對媒體的要求從來沒有改變,不同的是資訊供給從前是由媒體完全充當的角色,現在被網絡取代了。然而,他觀察到的是,絕大部分傳統媒體工作者還放不下這一塊,因為經驗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認為“我不告訴你,你是不會知道的”。他也曾有這種迷失。
網絡時代成長、出生的一代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閱讀,吸收資訊的方式,喜歡什麼事物網絡會自動送上前。“這就是大數據時代,對我來講,其實是傳統媒體的機會,也是最大的功課。”陳文貴提醒,不能再迷信過去,不能自視是某某媒體,內容一定是好料,要讀者上門。“不能等讀者來找你,是找不到的。”
不迷信於資訊權威,不迷失於流量,確立媒體定位,建立付費訂閱機制,建立忠誠讀者群。離開《佳禮》,陳文貴還去了《透視大馬》,見證過付費訂閱是可行。2018年11月,他成立《訪問》,也不再迷信流量,而是以好的內容和專欄作者來做口碑。
陳文貴說了幾句金句:“寧可要1萬個忠誠讀者,也不要100萬個路人”、“什麼是黃金時段?現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段”。
他還分享從前在《南洋商報》當記者時聽過的傳說:當年《南洋商報》如日中天,《星洲日報》遠遠不及,於是發行經理找來一批《南洋》訂戶遊說。他提議免費提供一年份的《星洲》,那些訂戶依舊對《南洋》不離不棄。動搖不了眼前的訂戶,《星洲》改變策略,成立學記隊,從年輕一輩培養讀者,多年後銷售量反超《南洋》。
“是做得到的啊!”陳文貴說。
延伸閱讀:
01 / 閱聽眾:攝取資訊和知識的心從來不變
02 / 主流媒體很重要,但好記者是需“養”出來的
04 / 要讀新聞就要掏錢──轉型網絡,如何讓讀者願意付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