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一般來說,傳統建築在未受到外來文化及工業化影響之前,建築的主要構造材料為當地就地取材而得。由於位於熱帶地區,在原森林裡可以獲得大量的硬木,適合做建築結構材料,因此在我國各地的傳統建築及原住民建築皆以木構造為主要材料。
由於硬木加工不易,早期一般只有宮殿或富有人家才能使用到大年齡高品質的硬木,一般民居則使用年齡較輕或其他替代樹種。此考量亦影響到建築構造方法,在電動鋸木機械未引入之前,木材都需要大量人力加工,才能成平整形。
在更深入的地區,以及原住民的傳統建築構架,基本上乃以細圓木直接搭建,這些建築結構先天性的弱點使得它們容易崩塌,因此保存不易。這些地區的住民,常常因為房子年久狀態不佳或天然災害造成崩塌,而不斷搬遷,房子規模也受到材料限制,規模較小,易以拆解改建。
20世紀以前,內陸交通不發達,傳統聚落一般依海或依河而建,由於受到季候風影響,大部分的河流,甚至海岸都面對水位變化的問題。尤其沿海地區,經常在東北季候風以及雨季時,出現河水高漲的情形。聚落裡,傳統建築一般上為木構造高腳式,在地面層則以石塊或磚承傳,以避免水氣由木柱下方滲入。木基腳高度一般為5呎,在一些經常氾濫成災的地區,有些房子的基腳甚至高9呎或以上,因此下方空間平時可儲藏,或成為工作間。
馬來半島的傳統建築大部分平面呈正或長方形態。其構架系統由最簡單的九柱式到十二柱式形成主要的母屋(Rumah Ibu),母屋前方有一梯間(Rumah Tangga)或門亭(Anjung),進入主屋前為客廊(Serambi),此3個空間可為室內或半室內空間。傳統建築的母屋只有分隔公共空間、私有空間及廚房的隔間,並無臥房之區隔。這些空間單元的大小,乃由建築結構框架所定義,甚少出現自由平面(與結構系統無關之隔間模距)的情形。這種開放式的空間,使得家庭關係自然親近融洽,跟現代化房子強調房間或私密空間的設計有很大不同。
關於柱子材料的應用智慧,在一些地區富有經驗的工匠,會在房子興建的附近選擇一棵大小適當的樹,樹幹的斷面正好被剖分成九個或十二等分,並且在建造的時候,按照樹木原來的朝向,將這些等分後形成的柱子,分別放置在原來完整樹木的相應位置。舉例來說,樹心的部分自然就是房子正中最主要的柱子(Tiang Seri),而從樹心發散出去的各部分,就會落在房子周圍。
熟悉木材的人都知道,木在砍伐後,因水分流失會產生收縮的現象,而收縮情況會受到木紋的影響,由於木心是在木紋(年輪)的中心部分,紋理平均,乾燥後比較不會出現彎曲變形,適合放在房子正中心,形成穩固的基礎。而四周的柱子,會按原來木紋走向擺置,雖然各別會產生變形,但只要放在對的位置,對立面的柱子會互相往不同的方向彎曲,最終達到互相抵消的效果。這種對材料應用的智慧,隨著使用工業生產的木料之後,就少有人應用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