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學路上,表演藝術相關科系不算是熱門選項,造成大眾對錶演藝術認識不多,其實表演藝術領域的工作範圍廣範,當中有導演、舞美設計、編劇等,不只有栽培表演者。
ADVERTISEMENT
藝術的目的是利益他人,並傳播真善美,只要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即便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時代更迭產生變化,但依舊能經得起考驗,不會消失。
什麼是表演藝術?國家文化藝術學院(ASWARA)研究所博士課程主任黃愛明博士解釋,簡單來說,表演藝術就是一門表演的藝術,當中涉及語言、身體動作、臉部表情,還有其他的身體技能,而當把藝求精的時候,就是藝術。
“其實不用把藝術說得這麼高超,只要懂得用心和通過感官感受和感知周遭的一切,已經是一門藝術,表演藝術就在我們的生活裡。”
她認為,表演藝術應屬於現場,原因是現場活生生的共振力量跟隔著熒幕不一樣,“人是活的,臨場的觸覺能啟動我們的感官去感受。透過鏡頭傳遞的話,畢竟還是有界限,就像男女朋友談戀愛一樣,不可能隔著熒幕,永遠不見面。”
對她而言,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最終迴歸到利益他人,像利用音樂、舞蹈或戲劇來陶冶別人的心情或達致療愈效果,而不是批判,因為光有批判,沒有建議,並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
至於藝術和流行的差別在於,藝術注重精神層面的滋養,可能會拋出一個課題,讓大家思考如何回饋社會,甚至是探索自己的身心靈。流行著重商業,有目的地符合普羅大眾的喜好,並大量生產,缺乏精神層面的提升。
“藝術是有溫度的,商業則比較寒冷,我不會說商業沒有溫度,只要它迴歸到人的本性,而不是功利主義的時候,就會有溫度。”
要生存,就得培養其他領域技能
黃愛明發現大眾普遍上對錶演藝術的印象狹隘,如念戲劇就是要當演員,修音樂就想到是要精專樂器,其實表演藝術牽涉許多領域,不一定要上臺當表演者,還可以當導演、舞美設計、編劇、藝術管理等,“藝術學校要傳達或設置的課程需有這方面的素養。”
她在2017年曾到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考察,發覺隨著時代變遷,該校的表演課程也開始轉型,儘管還是精專表演,但不再只注重舞臺訓練,涵蓋的領域還包括廣播和影視。
“畢竟影視屬於大眾化,要是演員有多方面的表演技能,就不會因為缺了舞臺,而生存不下去,而且能力更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同時接演廣播劇、舞臺劇和影視作品,這樣演員的生存就不容易遇到瓶頸。”
她說,表演藝術畢業生的出路廣泛,不侷限於表演者身分,可以按照本身天分或補充養分,拓展至其他層面。就像她起初是演員,後來開始導戲,雖然課程裡有學到相關知識,但她主要是靠觀察導演如何帶領演員和導戲,加上閱讀相關書籍及上工作坊來汲取養分。
“表演藝術課程除了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也培養應變技能,希望學生遭遇生活困境時,懂得順應大環境,給自己提供實際的應對工具或知識來做蛻變。其實不管是應對人際關係,還是做口頭報告都是表演,要是不被表演藝術市場需要,說不定可以轉行當演講導師。”
黃愛明對學生更大的期待是,希望他們擁有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懷著一顆為別人著想,以及傳達真善美的心,原因是如果沒有做人的根本,就算多有才華也無法長久。相反的話,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發揚光大,這也是表演藝術工作者應該傳承的藝術價值觀。
“小眾”也需要被大眾看見
她認同,表演藝術屬小眾,卻不認為這是問題,“高品質東西畢竟是小眾的,當變成精專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賞和理解這塊語言。所以我不覺得可悲,反而說明觀眾群都擁有高層次思維,懂得感受和感知,是無比的榮耀。”
儘管如此,她認為,本地表演藝術圈仍缺乏營銷,這是基於欠缺製作人,目前只有少數團體,像手集團已有達到創造觀眾的層次。
她說,營銷應該由製作人負責,而不是表演藝術工作者,除非表演藝術工作者有這方面的才華,不然的話,應聘請相關專業人才。
“製作人要有營銷知識,本科未必是表演藝術系,但他必須理解和認同表演藝術的價值,這樣他才知道該如何營銷。不過問題是大多數出身自商科或市場營銷的專才,都缺少表演藝術薰陶,導致這方面人才嚴重匱乏。”
她提醒,即便表演藝術屬小眾,但表演藝術工作者也無須標榜自己成精英,甚至認為大眾思維低俗,反而應想辦法薰陶他們,如舉辦工作坊,讓大眾深入瞭解表演藝術。
黃愛明曾參加能劇工作坊,戴上面具之後,嚇了一跳,“在能劇中,死去的亡魂會出來講述生前故事,所以面具一戴上,照鏡子時,我突然嚇到,因感覺到有一個靈魂的存在,所以當我們有類似的工作坊,就能教導觀眾鑑賞藝術,表演藝術工作者需要給予大眾普及教育。”
她贊同藝術教育應從小開始,而父母在這薰陶的過程中扮演著重大角色,因父母的行為思想將直接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藝術。
“如果父母定義古典音樂為古老乏味,或藝術都是高超,難以理解的,孩子肯定也會有一樣想法,因此父母要從自己開始做起,摒除掉這種負面的設定,孩子才能學會品嚐藝術。”
“我們是有觀眾的!”
90年代,黃愛明從國外留學回來時,驚覺本地表演藝術圈創造了觀眾群,這是以往沒有的景象。在她看來,本地表演藝術其實有在慢慢突破,只是跟國外相比的話,差距依然很大。
“可能是因為90年代的時候,建立了表演藝術的大專教育,而大專教育跟職業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表演藝術工作者要開始思考自己的飯碗,逐漸建立起買票看演出的制度,再加上後來的年輕人都願意消費,不像我們以前般省吃儉用,所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創造了表演藝術的觀眾群。”
她認為,以表演藝術屬小眾的角度出發,本地表演藝術其實有一定市場,觀眾人數不算少,只不過基於語言和品味的緣故,而分化了觀眾。
據她觀察,本地不乏表演藝術觀眾,她記得有一年,蔣勳在國家文化宮舉辦講座,票價80令吉,但幾乎全場坐滿,而且出席者都認真聆聽。
“我們是有觀眾的,只是說有沒有達到這些觀眾所要求的層次,又或者有沒有用正確的管道接觸到對的觀眾,可能是個關鍵。”
對她來說,藝術的呈現形式或許會隨著時代更迭,而產生變化,但藝術不會消失,就如同金庸武俠小說一樣,每個拍攝版本的服裝造型設計都不一樣,不過只要文本價值還在,著作依然會源遠流長地活著。
她鼓勵表演藝術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積極尋找出路,勿埋怨,也不要批判,“如果今天你做的東西經不起考驗,是不是表示它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不強,這時應該反思本身的創作是否有回饋社會,而不是埋怨大環境。藝術家最棒的是創造力,就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哪怕是小眾,只要有利益他人,人家也認同你的話,就很圓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2月22日,一名视障男子在蒂蒂旺沙轻快铁站失足跌落月台,刚好进站的列车煞车不及,视障男子不幸遭碾毙。
难道非得到了付出人命代价,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mobility safety)和可及性(accessibility)才会受到关注吗?我国不乏针对身障人士出行安全与便利的建筑设计法规,然而什么原因造成障碍重重?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谭湘璇、辛柄耀

视障者出行障碍重重
谈起视障男子坠轨碾毙意外后,吉隆坡十五碑一家盲人按摩中心老板黄枝叶说,“听说现在上火车(捷运、轻快铁),很多人带(指引)。”她不免叹气,“有事情才有人带。”
说起坠轨意外,按摩师七嘴八舌,说是常有的事,“很多人跌断脚啊,骨盆裂啊……”根据马来西亚盲人公会(Society of the Blind In Malaysia, SBM)文告,不管是单轨列车、轻快铁或电动火车,至少有20宗视障人士坠轨的意外。
坠轨碾毙意外后,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发表文告表示,已立即在未设置自动月台安全门(platform screen door,PSD)的车站加派辅警协助身障人士。该公司正在车站提升智能闭路电视,一旦检测到非自然且危险的行径,月台将立刻发出预警。另外,轻快铁安邦——大城堡线和格拉那再也线装也计划安装自动月台安全门。

慕斯塔扎盼各界关注视障者困境
盲人公会主席慕斯塔扎(Mohd Mustaza)直言,早在1996年轻快铁实达线(STAR LRT,安邦线与大城堡线前身)开通之际,就已要求当局安装月台安全门。除了轻快铁没有自动月台安全门,电动火车(KTM)的列车与月台之间的缝隙太大,错踏容易卡到脚或绊倒。
“当然,我们认可也赞赏新的发展设施相对完善,例如后来建造的捷运(MRT)月台都有自动月台安全门;单轨列车(monorail)也已经提升。”他不免失望,“但我们也很惊讶,历史最悠久的轻快铁(LRT)为何还不安装?”
他希望民众和有关当局设身处地理解,视障者因为看不见,会影响他们的平衡感,即便是站着也不是那么稳定,比一般人容易跌倒。他期许轻快铁3号线(LRT 3)能确保符合无障碍和导盲的设计指南。

大马导盲砖铺设仍待改善
其实,《1984年统一建筑法规》(Uniform Building by-Law,UBBL)早在1991年就修法新增34A条文(2021年再修),强制规定建筑物内应提供身障人士进出和移动的通道,除了作为检查、维护或修葺的通道。
条文也规定,这些设施要符合《马来西亚标准:建筑环境中的通用设计和无障碍—实务守则》(MS 1184),其中就详列了视障人士所需的导盲砖铺设地点和规格。例如,每块导盲砖的长和宽各为300毫米(mm),线条和点状需突出地面5至6毫米,以免过高反而容易绊倒人。

作为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DBKL)也另外推出《2024 全民通用设计指南》(Panduan Reka Bentuk Sejagat untuk Semua 2024),其中详列导盲砖应铺设的范围和规格。
虽然有法规和指南,慕斯塔扎认为,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的导盲砖铺设不够完善。从地点来看,只有特定地方铺设导盲砖,例如十五碑,以及车站、捷运站等设施。盲人公会成员罗广健也说,十五碑的导盲设施相对完善,槟城还算不错,其他州属就看各地方政府的表现。
公共区域都应设导盲砖
“公共区域像是休闲公园、走廊、人行道,都应设有导盲砖,因为我们不知道谁会使用。”慕斯塔扎强调,即便在乡区,公共区域也应铺设导盲砖。
盲人公会的主要角色是推广和倡议视障者权益,以及视障人士出行与可及性的审计审查(audit assessment)。“但这需要成本,需要联系地方政府、相关利益单位、车站营运方等。”他说,国家身障人士理事会(MKOKU)与地方政府也在联手促进审计审查,但强度仍然不够,背后可能有其他考量。

少数不应成为设施不足借口
“无论如何,少数(minority)不应该成为设施不足的借口。”慕斯塔扎强调,身而为人,每个人都享有根据自我需求,自由移动的权利。
他说,《1984年统一建筑法规》纳入无障碍通行,表示我国走在正确的方向。但是这些设施不只是方便轮椅通行的斜坡宽道,还需注意视障者的需求。例如,电梯按钮没有附上点字,或者疫情后开始流行,为了减少触碰的感应式电梯按钮,都不符合视障人士的使用需求。“我们不是要抵抗科技,但在公共场所,这些科技需符合所有人的使用习惯。”他反问,万一电梯故障,视障人士困在里面要怎么求救?

林宝荫:加强审查 须确保照指南设计
“我们有指南,但是问题在于‘执法’。”拉曼大学李光前理工学院可持续建筑设计系助理教授林宝荫点出问题,“如果没有照指南设计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平心而论,她认为目前公共场所的斜坡、宽道、无障碍厕所都很符合轮椅使用者友善的设计,但整体无障碍设计还没细致到导盲砖铺设。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审计审查,由地方政府的建筑绘测师、工程师,连同视障者非政府组织定期检查各地方导盲砖设计,才能积极改善现有不良的设计。

新旧社区的无障碍设施也有差异。林宝荫解释,新市镇发展有总体规划,可以在设计初阶段就纳入这些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但是老城区、高度发展的旧社区,或是受保护地区,且不论导盲砖,有时连扩建一般人行道都难,“老城区拓宽汽车道路之后,又发觉没地方给人走路。或者一些老树就位在那边,不能砍的情况下,牺牲的就是人行道了,导致人行道不完整。”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是身障人士,就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减少走路,因为步行并不安全。”林宝荫说,问题又回到了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间接造成很多身障人士不易出门,降低他们的生活品质。


導盲磚也可設在建築物內部
林宝荫直言,普遍上马来西亚的无障碍设施还做得不如北欧国家好,可是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无障碍设施是愈发重要的课题。“现在开始要变老的一代人就会比较关注无障碍设施,推动革新,做一些比较关照社会弱势的事。”
“我们只有两种人,disabled and not yet disabled(身障和未身障)。”林宝荫认为,人的一生身体机能和行动能力逐步下滑,视力下降、行动障碍往往只是时间的问题。
目前,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在辖区的公共区域铺设导盲砖。理想来看,导盲砖不应只铺设到建筑物入口,开放民众往来的建筑物内部也可铺设。“这或许可以先从政府部门做起,长久下来,公共建筑物都跟上了,渐渐地私人界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

“发展商的考量往往是用最少钱做最多东西。”林宝荫认为,若政府要推动私人发展项目如商场或住宅也增设无障碍设施,可以添加鼓励诱因,例如,铺设无障碍装备、技术或工具可享税务回扣。如此一来,无障碍设施才有机会慢慢主流化,转化为日常生活所需、民众都习以为常的设施。就私人住宅项目而言,无障碍也可以是卖点,迎合未来的高龄社会,老龄退休人士的需求。
提议落实私人场所无障碍友善评比
另外,她也提议落实私人场所的无障碍友善程度评比。例如地方政府在餐饮业都有整洁评比A、B、C级。私人场所若落实无障碍友善程度评比,身障人士就可以此为依据,选择去对他们行动友善的建筑物活动。


相关稿件: 【导盲砖/01】设施若有似无 导盲砖导向何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