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華人社會是很忌諱的話題,老人不談怕說了就去,年輕的不談覺得大吉利是,詛咒我早逝嗎?
ADVERTISEMENT
小孩,更是不可以談,也不可以見,大人總覺得孩子說了也不懂,見了恐會讓他們心裡留下陰影,夜裡會發惡夢。
臺灣生死教育專家郭慧娟說過,很多家長都忌諱跟孩子談死亡,對於死亡總是含糊帶過,但不談、不聽、不看,是無法阻止悲傷,孩子會躲在被窩裡哭,所以不妨正向或具體一點與孩子談死亡,不要只抽象的說往生了,讓孩子參與告別儀式,不要忽略與孩子談死亡教育的機會。

本地著名藝人,也是生命教育老師小喵(鄭美心),深諳死亡教育的意義,與丈夫黃一飛不會忌諱帶女兒黃子晏(小米)出席親友的喪禮或告別儀式,以身教來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離別與珍惜當下。
小喵在愛長在——生命教育聯盟主辦的“生命咖啡館——跟小孩談生死真的太早了嗎”分享會上說,當孩子願意談生死時,就不要覺得不敢或避忌談,這是給孩子上生命教育課的機會。
她回憶自己對死亡的認知,是媽媽談起外婆時總是遺憾很多。外婆早逝,所以聽媽媽談起外婆的事時,都沒有談到生死教育的事,講的只有遺憾與思念之情。
當媽媽去世後,小喵也常與女兒小米(黃子晏)談母親,其中一樣遺物就是母親留給她的“不求人”抓癢棒。在母親過世前她就要求母親把抓癢棒讓給她,希望在不求人情況下,能夠帶給自己幸福。
“小時候每次看見母親用不求人捉背,對我來說就是整個家庭氛圍最穩定的時候,因為那是爸爸沒有喝酒發酒瘋的日子,我很珍惜這樣的情景,所以在媽媽離世前我就要求媽媽把不求人讓給我。”
日常生活中落實生命教育
除了不求人,小喵說還有一樣東西是傳承自媽媽,那就是打聖盃。記憶中小時候每次看媽媽祭拜時,都會打聖盃,有聖盃代表可以開飯,所以這個習俗她至今都在沿用。
“小米對聖盃也有印象,因為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她等到扔聖盃的時候最高興,一家人帶來父母最喜歡的食物,小孩子都很期待這一刻,扔到聖盃之後就可以吃。如果扔不到聖盃,就表示父母還沒有吃飽,還要再等一等。”
“這個就是最寶貴的教育機會,也是小孩與公公婆婆溝通的時候,無論是不是聖盃,小米都願意等。我覺得每一個儀式、習俗都有一定的思念,安撫我們對上一代思念之情的功能。但我不是教她迷信,而是讓她瞭解背後的意義。所以如果我們提早跟孩子談生死,就不用扔聖盃,畢竟那只是一個心理安慰。”

也是飛藝班人文空間創辦人兼藝術總監的小喵表示,小米從小就看著大人以打聖盃的方式來確定先人是否“吃飽了”,心裡有了自己一套想法。有天小米對她說:“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不要再打聖盃了”。
“如果是你聽到了孩子這麼說,你會有什麼反應?換做是以前的父母,一定會說大吉利是。但我沒有,我問她:你想要怎樣做?小米回答說:只要人齊了就開飯!所以如果孩子都願意談生死了,作父母的還有什麼忌諱不可以談呢?”
小喵說,她與媽媽關係很親密,在媽媽臨終時幫她洗澡、梳頭、作最後的擁抱,但媽媽很多事情都沒有跟她說,其中一樣就是不敢談生死,直到臨終時也沒有談過,令她留下很多遺憾。
她表示,在生死教育與性教育這一塊,從小媽媽就沒有跟她談過,因為不瞭解所以有太多恐懼、害怕難以說出口,她不想讓小米留下同樣的遺憾,所以她學習生死教育,在可以跟孩子談生死的時候就勇敢地去談,不要有所畏懼。
小喵的媽媽在後期有了健忘症,她很怕媽媽忘記孩子們,可能會感到孤單、害怕,所以在媽媽臨終時一直陪伴左右,讓媽媽不會感到害怕。
那段日子裡,小米也一樣陪伴著小喵,但她不但不害怕,反而安慰小喵,減少了媽媽沒有跟外婆談生死的遺憾。
引導女兒聊死亡話題,藉機化解恐懼
小喵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每一天當成生命最後一天,只要相信生命,就會有方向。
一開始小喵就說過,他們兩夫婦在小米很小的時候就會帶她出席親友的喪禮和告別會,所以對小米來說,死別並不陌生。
小喵曾經問過女兒:“媽媽想知道,你第一次知道生死概念是幾時”,小米回答:“在很小時候。”再往下問小米就說在5歲的時候,一位很親近的乾哥哥葬禮,但因為那是一場很溫馨的告別會,所以她沒有留下恐懼。
“我一直以為小米對死亡沒有恐懼,直至最近談起才知道,原來在她幼兒園時我帶過她去瞻仰一位很親近的朋友媽媽遺容,沒有想到卻嚇到了她。”
說開之後就繼續追問下去,小米才說因為每次看到他們接到報喪的電話都很難過流淚,她很害怕看到這樣的場面,尤其是爸爸會憂鬱很久。
“當下我就覺得要馬上處理她的害怕與恐懼,解開之後她就不再害怕,還說希望最後一刻,媽媽幫我化妝弄得自己美美的,相信其他小朋友看到也不會害怕了。”
“之後我曾經跟朋友說起小米要我為她化遺容的事,她說你怎麼可以接受孩子這麼說,但我卻覺得如果孩子願意跟你談生死,應該感到安慰。”

生命沒有一定的規律,珍惜當下
除了這件事,小喵也曾經問過小米,“如果這是你人生最後一天,你會做你今天要做的事嗎?”
小米聽後馬上回答:“一定不會啊,最後一天還要讀書啊!”不過片刻過後她補充:“也要看當天有沒有做喜歡的事,如果有這樣也值得啦!”
小喵說,之所以會這樣問小米,是因為能與一個人創造生命難忘一刻,那就是人生。她想小米瞭解生命的每一刻都應該要珍惜,因為生老病死不是一定規律,有時會跳過老與病,所以要珍惜生命,善待所有的因緣。
“小米是獨生女,所以我們經常會囑咐她如果我們不在了,要懂得照顧自己。但現在她會對我說:你們經常教我當你們不在了,只剩下我一個人,要懂得照顧自己,但卻從沒有教我,如果我不在了,你們怎麼辦?”
小喵認為,雖然生命無常,但我們還是要因應無常。親人的往生我們無法改變,但情緒可以轉換。面對親人離世之後的恐懼、害怕、失落,都是可以通過情緒改變來克服。
她勸告所有面對喪親失落的父母,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孩子的身心也會健康成長,那時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

可從繪本或電影著手談生死
話雖如此,但很多人都覺得難以開口跟孩子說生死,因此小喵建議不妨從繪本或電影著手,因為繪本有很多很美的畫面,可以減少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藉著報章各種天災人禍的報導談生死,都是很好的教材。
“也可以先從寵物開始,如家中的寵物往生了,就可以藉此談起,從貼近孩子經驗開始。中學生則可以帶他們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讓孩子知道還有人願意幫助不幸的一群,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人願意幫忙,從減少焦慮開始,慢慢再談到死亡。”
她表示,在談生死過程中,如果孩子說害怕,可能因為某個情景嚇到,父母當下就要幫孩子處理。
孩子感到害怕時,有父母陪伴最重要。孩子之所以會害怕一定有歷程,可能他曾經獨自承受過害怕,所以父母必須給予耐心加愛心,讓孩子走出恐懼與害怕。
“只要孩子肯說出來,家長就可以找到解套的方法,先接納孩子的害怕,不要批判或打岔孩子,如孩子說怕鬼,見到鬼,家長就馬上說:‘怕什麼鬼啦,沒有鬼的’,讓孩子說出心中的恐懼,再慢慢解套,不要讓影一直留在孩子心中。”
她也建議帶孩子接納不同宗教的信仰,因為所有宗教都是引領我們邁向善念。宗教力量很大,可以支援我們面對喪親失落,建立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
家長可用身教教導孩子生命教育
“不要害怕談生死,小朋友有一定認知與學習能力,她的生死觀都有待我們開發與教育。”
小喵分享一個身教經歷。有次他們在趕路時不小心撞死一隻狗,當時劇組在等她開工,丈夫就叫她先去開工,丈夫與小米一起處理小狗的遺體。
“事後小米告訴我,他們把小狗埋在家後院,在旁邊種了太陽花、斑蘭葉,還買了齋請小狗吃。我相信小米看到爸爸以這種方法安置小狗,可以減少我的遺憾,也給了小米一個很好的生死教育。”
她表示,跟青少年談生死教育,一定要貼近話題,他們才願意聽下去。當貼近孩子們話題時,就可以進入一些生死教育。所以她在學校談生死教育時,分享討論環節之後,她都會叫學生把生命最重要的一刻想做什麼,或自己生命最後一刻,要以什麼方式來告別都寫出來。
她建議父母與孩子談生死教育,除了可以從天災人禍入手,也可以從親友往生,讓孩子看到自己如何陪伴往生家屬,將來孩子的朋友往生時,他們也可以用相同方式來表達關懷及安慰。
生死教育除了讓孩子看到死亡,也可以教孩子做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好人。所以,可以的話,家長不妨以身作則,為親人作最後的整理,學會向親人大方說愛、道謝、道歉、道別。
青少年自殺率高企或與不被愛有關
此外,小喵也經常受邀到學校主講生命課程,發現時下青少年很容易有自殺傾向。根據全國健康及發病率檢查報告(NHMS)顯示,13至17歲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每10箇中學生當中就有一個有自殺念頭。
她對這個現象感到擔心,也問過小米為什麼他們(青少年)會這麼想,小米說:“可能自己常常被罵,覺得不被愛。”
她認為,孩子叛逆是一種求救信號。她都會叫學生寫下他們被罵過的最難過一句話,學生最常寫的就是“你真是沒有用”、“每天玩手機,玩到你死啊”,這些話都會令孩子留下烙印,當情緒一波動時就會想自殺,所以家長要懂得給孩子愛,來緩衝他們不高興時的情緒。
“爸媽可能用孩子不喜歡的方式來愛孩子,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還有老師也一直在陪你們,你們的努力一定被看得見,所以不要放棄”,這是她給孩子的鼓勵,希望讓孩子們覺得有一個人在心裡一直鼓勵他們。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