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城乡余集

|
发布: 12:15pm 29/07/2020

張集強/熱帶街屋

作者: 张集强
建于荷兰殖民时期的马六甲街屋,正面地面层有簷廊,乃因应热带气候而形成的特殊建筑景观。
建於荷蘭殖民時期的馬六甲街屋,正面地面層有簷廊,乃因應熱帶氣候而形成的特殊建築景觀。

經過長時間的統治之後,殖民者與來自各地的商人及原住民共同發展出一套適應多元文化的管理政策,這種相對開放的政策符合當時殖民者的政治利益,使得多元族群文化在異地共存,並且隨各自文化脈絡平行發展的特殊有趣現象。這種現象在建築表現上尤其明顯,至今在許多殖民時期建設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見不同文化風格的建築,例如宗教建築、會館、學校、街屋等等。

出生於馬六甲的葡人依利迪亞(Emanuel Godinho de Erédia)在1613年出版的《馬六甲、南印度及中國記敘》(Description of Malaca and Meridional India and Cathay)中附有一張馬六甲地圖,標記了Campon ( Kampong ) China(雞場街一帶),顯示當時已有一些華人定居在馬六甲。1678年,荷蘭總督蒲特(Balthasar Bort)的報告中提到當時馬六甲有137間磚造房屋,583間亞答屋,人口為4884人。其中852名華人居住在城牆外圍,另外40名華人與荷蘭駐軍一同居住在城內。這些華人擁有81間磚造屋及51間亞答屋。

ADVERTISEMENT

隨著人口慢慢增加,各族群在馬六甲形成大小不一的聚落,包括摩兒人(Moors)、馬來人、武吉士人、華人等等。在城市內開始出現宗教、鄉緣或血緣性組織。以華人社群為例,根據薛佛記在1845/46年撰寫的《敬修青雲亭序》中約創立於1673年,顯示在當時馬六甲華人人口雖屬少數,但儼然已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社群。

荷蘭殖民時期馬六甲人口改變不大,主要原因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發展重心放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在1750年,馬六甲華人人口為2161人,在1760年減至1390人。在荷蘭殖民時期,馬六甲港口因河口汙泥堆積,加上徵收高稅,使得商船開始轉往其他港口停泊。

一般街屋会有两到三个天井,以解决通风采光的问题。
一般街屋會有兩到三個天井,以解決通風采光的問題。


使用共同壁,節省建築材料

在馬六甲的市街管理方面,荷蘭人將土地劃分成長條形街廓,街廓內再劃分成細長狀的土地,自此之後,馬六甲的街道建築呈並排狀,每間普遍寬度為16至18呎,統稱街屋。這些街屋以兩側承重磚牆為結構,再以木橫樑支撐樓板,大部分為兩層。屋頂鋪設V或U型陶瓦,為前後屋坡,正面屋簷下開口,跟荷蘭城市建築山牆面開口有相當大的差異。

這種街屋跟中國南方城鎮的連續性建築很相似,其特徵為使用共同壁,意即相鄰的房子共同使用一面承重磚牆為結構。這樣的建築構造方法可以省去不少材料,也使得土地的使用達到極大化。共同壁的出現,象徵當時候的社會文化已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或是因為居民之間協議的方案,也有可能是當時荷蘭殖民政府的土地稅以建築面寬來計劃而間接影響的結果。

由於狹長土地的關係,大部分的街屋都設有天井供通風采光用。在馬六甲現存荷蘭殖民時期的街屋當中,有者甚至長達300呎,當中有3至4個天井。有一部分的街屋,在建築構造技術及裝飾方面,承襲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特徵,例如斗拱式木構造、山牆造形、地板材料,以及室內木作雕飾等等,顯示在荷蘭殖民時期,馬六甲已有熟悉中國傳統建築的工匠在從事建造工作。

由於受到熱帶氣候的影響,這些街屋在正面設有簷廊,一方面在熱天時可以避免陽光直曬到磚牆,有效降低室內溫度,也能解決因熱帶豪雨而造成空間使用不便的問題。當相鄰的街屋簷廊串聯起來後,便自然形成一致的長廊效果。這樣的景觀在中國南方城鎮少有,殖民宗主國葡萄牙及荷蘭也未有所見,因此可說是外來文化在本土落地生根,而形成特殊的殖民地建築樣式。

早期街屋宽度不大,主要受制于木梁的长度,同时也因为当时土地税以建筑面宽来计算所造成的结果。
早期街屋寬度不大,主要受制於木樑的長度,同時也因為當時土地稅以建築面寬來計算所造成的結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