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曾經著急尋找那一對並肩而站的男女?在商場、學校、辦公大樓、政府部門、大道休息站、醫院、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你的目光穿越人海,焦急尋找他們的身影。通常在角落,是了,就在角落,你快步走去,見到他們一人駐守一邊。還等什麼,趕快衝進去啊!啊……危機解除……
本期【快樂星期天】談的是公共廁所,不管在公共場所、商場,離開了家,要解決人生大小事就得上公共廁所。有沒有想過,為何女廁總是大排長龍,男士早就完事在外等候?我們大喊保持廁所幹爽,但絕大部分本地使用者都有用水清洗的習慣,誰該配合誰?
ADVERTISEMENT
“公共廁所”是誰的公共?該如何公共?
1851年英國倫敦萬國博覽會上,參觀的民眾紛紛掏出一分錢。這一分錢花下去,有人幫他們帶位,送上毛巾、梳頭和擦鞋子,最重要的是,使用沖水馬桶。也對,博覽會上有那麼多創新有趣的事物值得細細瀏覽品味,如果人有三急而打道回府,豈不可惜了。
最終,歷時5個月的博覽會共有82萬7280名訪客花了一分錢,“To spend a penny”這句俚語流傳至今,意思是“上廁所”。而這座令人趨之若鶩的廁所,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可沖水的公共廁所,發明者是喬治‧詹寧斯(George Jennings)。
其實,當時人們並非真為上廁所而花那一分錢,而是好奇“參觀”公共廁所。UCSI大學室內建築系主任符策剛解釋,當時的社會,男士隨便找個巷子的牆角就能解決,而社會風氣保守,女性不被允許在外上廁所,公共廁所在當時是全新的概念。
不過,那時候的女性那麼能忍?回看當時的社會,女性本就扮演居家角色。一直到工業革命,機械取代傳統技術,開始建設工廠,需要大量人力,女性才走出家庭,陸續到工廠工作。工廠林立,城市慢慢發展起來,也慢慢擴張,人口越來越多。
一直到了20世紀初,消費主義盛行,人們把街道上商店集中搬遷至購物商場裡。原本女性逛街購物,買夠了東西就回家,不太有上廁所的需求與麻煩。購物商場建成後,出於商業考量希望留住女性顧客慢慢逛、慢慢買,就建造公共廁所,方便女性在外也能如廁,公共廁所才被社會廣為接受。這麼說來,公共廁所普及背後原來有濃濃的商業味道。
為什麼女廁總是大排長龍?
對你而言,公共廁所又有什麼意義?人有三急時,眺望遠處看到一對男女並肩的標誌,猶如一盞明燈?抑或,骯髒汙穢的地方,不足掛齒?還是,現代人類必經之處,應該好好設計,讓人用得舒服舒心?
不知讀者,尤其女性,有無類似經驗,來到公共廁所,隔間窄小,難以轉身,好不容易挪個空間才能把門關上;環顧廁間,竟沒有掛鉤可以掛包包;坐下或蹲在馬桶上,衛生棉棄置桶貼近腿邊……
大部分公共廁所以成人標準來設計,尿斗和座式馬桶對小朋友來說都太高,蹲式馬桶又太寬,家長們都是怎麼輔助小孩上廁所的呢?所幸,漸漸看到很多商場開始設置親子廁所,在男女廁所外另闢空間,有大小馬桶,方便父母帶小孩上廁所。
為什麼無論在公共場所或購物商場,公共廁所常常以最低標準存在?符策剛透露,在我國,廁所空間依據政府頒佈的一套規格(Schedule of Accommodation)來設計,有一系列設施明細表,規定建築物裡要有什麼基本設施。這當中,公共廁所被列為附屬空間,一個樓層約有多少使用者,就得依照表中列明的比例設計多少間廁間(Cubicle)。
“但是,通常男女廁所大小的比例一樣,女生的廁間並沒有比較多。”符策剛提到,根據統計,女性如廁的時間比男性長1到1.5倍,而女性一定得使用廁間。當男女廁總面積相同時,女廁隔間較佔空間,數量有限,男廁則可多安置尿斗節省空間。一般公廁僅根據規格設計,並沒有納入男女使用習慣考量,這就是為何我們常常看到,女廁大排長龍,男士都聚集在外等候女伴。
學術上常常在討論的還有,育嬰室是否應該設計在女廁裡。“只有女生會照顧小孩嗎?”符策剛點出,現代社會有很多“奶爸”,外出時也需替小孩換尿片。是以,我們看到很多商場已經改良設計,把育嬰室挪出到無障礙廁所旁,父母都可使用。
不同地點的廁所,使用者需求不同,設計也要跟著變化。符策剛舉例機場的廁所,通道和空間都會比較大,方便使用者放置行李。很多商場的廁所位在建築物角落,進出使用同個出入口。機場人來人往,反而會設計在建築物的中央島(Island),人流可從左右自由進出,讓動線更為流暢。
通常,設計師觀察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才著手設計。在資本社會里,廁所不是賺錢的空間,不像停車位可以按小時計費。少了收入價值,廁所常常以最低標準建造,用最基本的通用設計,久而久之造就整個社會必須按照這種方式使用廁所,養成習慣。
近幾年,符策剛發現,不少商場廁所的設計開始轉變,注入燈光視覺效果,顏色增加,更配合商場的主題。不像從前,廁所僅採用黑白灰等中性顏色,也許預算增加了,才會花更多心思在廁所上。除了整體視覺,其他衛浴用品如水龍頭、洗手盆、鏡子都盡善盡美。
這就不得不提美觀與實用是否並濟。譬如,淺碗形洗手盆高雅,但是一彎圓弧,落水四處反彈;四方形洗手盆盆地平整,反彈角度少了許多。
各國廁所文化大不同
馬來西亞第一間公共廁所已不可考,符策剛說,舊時市區都是店屋,商店廁所有時也是人們借用方便的“公共廁所”,晚上有人來“倒夜香”,收集排洩物。
然而,我國公共廁所常常榜上有名,以髒臭、地板潮溼聞名。符策剛分享,課堂上詢問中東學生對我國的印象,很意外地,他們對本地公共廁所讚譽有加。因為每個廁間備有水喉,反而很多先進國家的廁所都沒有。
這牽涉到廁所文化,穆斯林使用者如廁後用水清洗,水喉成了本地公廁的必備設施,對外國穆斯林而言是非常友善的設計。
符策剛記得,1999年到內蒙古教書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當時他教導學生公寓設計時,學生並沒有規劃廁所,因為當地文化,廁所都是建在外頭的。當然,今時已不同往日。
各地廁所文化大不同。日本的廁所多安裝電子座便器,可以清洗、吹乾身體,還能播放蟲鳴鳥叫聲或水流聲,掩蓋方便時發出的聲音。冬天時如廁,座便器自帶暖氣,坐上去不會凍著身體。又如,荷蘭的尿斗特別高,因為荷蘭男性平均身高182公分。
你體驗過什麼印象深刻的廁所文化呢?
【邊條】
●第一個沖水馬桶
1590年代,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大臣約翰‧哈靈頓(John Harington)為她設計了沖水馬桶。不過,排洩物是沖走了,但臭味回灌房間,搞得滿屋子臭氣。
●隔臭S形存水彎
1775年,鐘錶匠亞歷山大‧康明(Alexander Cumming)發明S形存水彎,把排水管拗成S形,排洩物沖走後還有一定量的水存留在存水彎,阻隔臭氣回灌廁所。
●新型抽水馬桶
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梅(Joseph Bramah)改進抽水馬桶設計,讓沖水時產生強力旋轉的水流,讓排洩物更輕易沖走,並於1778年取得專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