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件事遲早會要公開的,但是那需要時間。”——〈公開〉,《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
ADVERTISEMENT
去年5月13日與14日,我受邀至高雄中山大學參與“後五一三馬來西亞文學與文化表述國際會議”,與傅向紅老師因緣巧合被安排在同一個場次發表論文。這場次或許可謂研討會中最為“催淚”的一場——傅老師拋開學者一貫的論文內容發表模式,著重於分享五一三事件死難者家屬的訪談故事與訪談過程,試圖透過第一手資料的展現,帶領與會者返回“歷史現場”,感受案發當下受害者那些或許已在官方史冊銷聲匿跡的個人情感、遇害後各種精神創傷的集體記憶。
數個月後,傅老師與她的“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成員覃心皓、鄧婉晴、梁友瑄,將歷時約莫3年的遇難者家屬訪問採集內容結集成書,整理出版成《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這是國家政治禁忌底下的一部罕見“口述歷史”——一部被隱藏在陳年老櫃、近乎被遺忘的暴力血腥、真情敘事。
1960年代,馬來西亞的 “民族建構” 型態,可謂剛出爐不久、仍在 “牙牙學語” 階段的“想像的共同體”。有鑑於此,“五一三事件”的爆發足以切割多族裔“共存”的生活空間——恐懼、猜疑、陷害、指責等負面情感元素的冒現,間接使得民眾在此事件上易過於自我審查,從此“別再提起”。然而,該年代終究是一個無法被告別的年代——皆因“五一三事件”的後續史冊記載,其敘事話語權一向來偏向官方立場,不可說或不敢說的雖已“消音”,但曾處在暴力現場的民間集體記憶與傷痕卻久久無法撫平。
故,《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的出版,或許正如傅老師所言:“這些故事並非為了‘補充’官方論述的不足,而是打開倖存者的言說和反思空間,讓直接或間接經歷此事件的馬來西亞人得以在歷史傷口上重生,並共同尋求和解的可能。”——“和解”,成了本書為受難者家屬、各族裔之間的摩擦矛盾創造的“新”詞語、“新”出路。唯有“和解”,方能將埋藏在精神抽屜裡的怨憤與感傷釋放,重生。
這是本書展現的“小歷史”敘述力量,突破了現有的五一三敘事荊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