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我的〈三角餾與海南笠〉刊出時,接到海南朋友發來簡訊,說海南lap不應寫成海南“笠”而應是海南“苙”。因“笠”是草帽的意思,吃不得。啊!意識自己錯了,趕緊在臉書公開貼文:“感謝指正。今天的邊緣評論,慚愧了。寫錯字。海南‘苙’,不是海南‘笠’。‘笠’是戴在頭上的草帽,‘苙’則是一種植物,用其葉可包糯米食物。之前以為那可能只是譯音,沒想到是有正字的。”
豈料,新加坡王兆炳隨即也發來訊息,指說“苙”字也有爭議。他說:“苙字頗有爭議之處,古漢語詞典,苙字音立,豬圈之意。”啊,這下又把我給嚇了一跳。查康熙字典,指苙,圂也。再上網搜索《漢典》,“苙”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豬圈之意,即指豬住之處。原出處《孟子.盡心下》:“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使用“豬圈”一詞一般是指骯髒之地,怎可用來指涉海南美食呢?而苙的第二個意思是植物名,即白芷。一種藥草。白芷亦作白芨。但上網搜索這草藥的照片,白芨的葉子不會是圈套海南lap的葉子。完全是不一樣的植物葉。海南lap一般都是用細長的椰葉或蔞葉(野菠蘿葉)串綁而成,形式和形狀就像我們的馬來傳統食品ketupat。
ADVERTISEMENT
又查回“笠”字,“在線漢語字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用竹篾或棕皮編制的遮陽擋雨的帽子;但“笠”還有另一個意思是家禽的籠子,如雞笠、鴨笠,用竹篾編成的笠形覆蓋物。
到底正字是哪個?其實,若你上網搜索,海南“笠”或海南“苙”,都有人使用。想來,不管是“笠”還是“苙”,應都是取其海南方言音,意指把運氣lap(套住)起來。Lap有套圈的意思。但嚴格說來,“笠”或“苙”都不能準確指涉海南lap這個用來吃的美食。
後來,王兆炳又發來訊息說明原由:“最初指出用‘苙’字不當的是新加坡電臺95.8新聞臺海南導播陳修坤兄,他以古漢語詞典為根據,說應該是‘簏’字才對,可惜認識這個字的人太少了。所以有人用‘苙’字,也有人用‘笠’字,究竟哪一個字正確?似乎也無人去研究了。”
海南“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查李榮主編《海口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頁254),果然找到這個“簏”字。海南話就唸成lap。有三個意思,一是裝貨物的圓形或方形的器具,用竹篾編成;二是用來裝豬的筒形的器具,用竹篾編成,如豬簏;三是簍兒,用篾編的盛廢紙等零碎廢物的器具,如字紙簏。而海南話的背心和汗衫,我們常說的lapda或lapta,其實就是這個“簏褡”和“簏衫”,其意指lap(套)在身上的汗背心和汗衫,在這裡,“簏”就有了海南話的“套”“圈”lap之動詞意思了。
而海南聯總會長拿督林秋雅也轉發來海南文化研究學者,《海風》雜誌主編楊衛平的回覆:“苙是後人根據音注海南話,並不是本字。簏是繁體字的古字,現在已經不用了。”
所以海南lap,正解是“海南簏”嗎?用“簏”字更具有古代漢語的底蘊和文化淵源?我們知道,海南話源自閩南語系的變體。而眾所周知,閩方言本就具有很濃厚的古代漢語底蘊。所以,用“海南簏”是不是更“正”?然而,不要忘記,海南話固然是閩南(潮州)方言的變體,但它也因其在移殖到海南島後受到當地土語的影響,改變了一些聲母,一些詞彙用語也受到比漢人移入更早就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族語言的影響。那海南這lap,其原初是否出自古漢語,還是另有文化淵源呢?
如前所述,海南lap其實很像馬來ketupat,而在海南島黎族也有相類的傳統食品,就叫gezu。跟同屬南島語系的馬來ketupat前兩個音節太像了,而且食物也相類似,椰葉圈綁的方法也相同。海南lap會不會是受海南黎族飲食文化影響而成的時節食品呢?熱衷於海南島鄉土研究的青年鄭翔鵬同學後來通過微信告知:“lap這種食物不僅僅海南漢人有,黎人也有,馬來人也有。 至於是誰學誰,也講不清楚。但Lop在黎族和海南臨高語族的語言裡表示套住的意思。海口話裡也當動詞用,會不會lop和lap是口音差異呢?如果是漢人從黎族那學到的,又借‘套住’的意思命名該食物,那可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漢語本字。如此,海南lap用字可以根據信達雅和普遍認同來選字,不必糾結。”
鄭同學的推斷,可能更值得我們參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