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8:00pm 24/08/2020

【被遺忘的漁村/0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學子──甘馬挽港口華小華麗轉身

作者: 蒙慧贤、部分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谢月美掌校以来,校园不断扩建,变得漂亮有生气,任谁也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落魄得被人误以为是丢空的马来屋。
謝月美掌校以來,校園不斷擴建,變得漂亮有生氣,任誰也很難想象,20年前這裡落魄得被人誤以為是丟空的馬來屋。


在這個華裔不到1%的甘馬挽港口漁村裡,佇立著一所具有81年曆史的甘馬挽港口華小,因村子人口外遷,學生逐年減少,學校一度面臨關閉危機。

就在前校長謝月美以及校董事長陳應祥的攜手合作及領導之下,甘馬挽港口華小迎來華麗轉身,憑著愛心教育和獨特的辦學魅力,一躍成為登州有名的華小,也讓更多人知,甘馬挽港口這個漁村。

ADVERTISEMENT

身為土生土長的港口漁村人,謝月美和陳應祥,無論是對村子還是華小,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繫,即便離開了村子數十年,卻用另一種方式來回饋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

因為地方小,人際之間的互動來得更直接與深刻,生命影響生命,在這裡更撩動人心。

“以前這漁村很漂亮。”

跟著謝月美的腳步走進港口漁村,總能聽到許多“以前”和令人惋惜的故事。因為極少照片記錄,漁村變遷又大,還得憑靠大量的想像來構畫出港口以前的面貌。

謝月美是村裡長大的孩子,父親靠做魚餅(Keropok)養活一家大小。90年代屋子被海浪嚴重摧毀,自此搬離漁村。那些釣魚捉螃蟹的童年回憶,嘴裡鮮甜魚肉和新鮮魚餅的味蕾記憶、村裡大曬鹹魚江魚的美麗畫面,一直深植記憶裡。

採訪當天,謝月美駕駛車子到甘馬挽港口漁村,沿途給我們介紹漁村數十年來的變遷。

“以前這個地方是個很闊的沙灘,也是馬來漁夫一年一度祭海的地方,整個星期都會有慶典,會有皮影戲、瑪蓉等活動,但是如今都沒有了。”

“以前漁村的屋子都會搭建曬鹹魚和江魚仔的魚棚,接到長長的,沿著河邊而建,非常壯觀好看。小時候我們就在魚棚上跳來跳去,腳下全是竹片,沒有洋灰,走在上面嗒嗒嗒的,魚棚下就是河水或沼澤地。家家戶戶都沒關門,小孩就這樣一家接一家地去串門子,即便走到哪家不認識的也沒關係,家長知道這是哪家小孩就行。”可惜,自從填土後,全都毀了。

她嘆氣說:“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如今漁村已失去了它的美感,變得像貧民窟一樣。”

車子離開寂靜凋零的華人住宅區,不到兩分鐘就來到建築色彩鮮豔,綠意盎然的甘馬挽港口華小。

谢月美(右)掌校之初,找来恩师陈应祥(中)携手合作,左为甘马挽港口华小现任校长潘美莉。
謝月美(右)掌校之初,找來恩師陳應祥(中)攜手合作,左為甘馬挽港口華小現任校長潘美莉。
陈应祥同是渔村人,父亲当年在村里开杂货店,过去曾回到母校执教,为谢月美的恩师。
陳應祥同是漁村人,父親當年在村裡開雜貨店,過去曾回到母校執教,為謝月美的恩師。


春風化雨81年,開啟校園新風氣

曾幾何時,甘馬挽港口華小是許多漁村孩童的童年記憶。每天一大清早,孩子們就會拎著書包走路到學校。

甘馬挽港口華小建校於1939年,最初的樣貌是在港口漁村一間店屋的樓上,當時是一間民辦華校,由華社籌錢聘請老師和添購桌椅設施,如今走進港口漁村,仍能看到當時的校址。

直到1948年,隨著學生人數增加,窄小的樓上店屋容納不下,於是董事部計劃在另一個更適當的地點建校。當時村裡馬來人和華人感情很好,居住在當地的友族同胞En. Ali Pilot,將自己一片1.15畝闊的土地借給董事部建校。起初成立時,學校只有3間課室。

1969年,謝月美踏入小學,遇上了讓她畢生難忘的老師──陳應祥老師,她形容這恩師是“個子小,脾氣好,點子多,總愛和孩子打成一片。”

當時的甘馬挽港口華小很小,學生人數不及50人,鄉下孩子疏於管教,也不愛讀書,得過且過的,往往讀了6年依然是頭腦空空,整個校園教學氛圍可說是很輕鬆。

謝月美笑說:“以前人們最看不起的就是港口學校,都叫這裡的學生作budu(指魚露),因為漁村的孩子滿身魚味啊。”

就在謝月美三年級那年,楊昭鍾校長來校執教,讓從小天不怕地不怕的她,遇到了生平最可怕的人物。

“當時掌校不久後,楊校長就要全校辦遊藝會。當時遊藝會要表演9個節目,全校只有三十多位學生,2個老師和1個校長。換言之,每個老師要準備3支舞蹈,至於學生呢,跳來跳去那幾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完成遊藝會以後,全校師生彷彿上了寶貴一課。

在楊昭鍾、陳應祥和其他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校園辦活動的風氣,除了辦遊藝會、展覽會、頒獎禮、文娛晚會等活動,更把孩子帶出港口,參加挽華小學的運動會,開拓漁村孩子的視野。這一切,都為謝月美埋下了教育理念的種子。

5564MWY20208191813424458467.jpg

来到甘马挽港口华小,仍可看到校园旧时的一扇木墙。
來到甘馬挽港口華小,仍可看到校園舊時的一扇木牆。


以生命影響生命,走自己要走的教育路

2005年以後,謝月美回到母校執教。時間輾轉,眼前這所學校簡陋、沒有自己的村民,學生大部分來自城裡跟不上學習進度的轉校生,從馬路經過,往往會誤會這是落魄丟空的馬來屋,於是她找來小學恩師陳應祥,也就是後來的港口華小董事長,攜手合作,把兩人的母校重振起來。

“因為楊校長和陳老師的影響,使到我再次回到港口華小時,我覺得這是我發揮的時候,促成之後的一步一腳印,把力量凝聚起來,把學校帶起來。”

掌校之初,謝月美幾乎每天都花上大半天時間處理紀律問題,同時在思索孩子的行為和問題癥結。除了紀律問題,學生人數低落,同樣是個棘手問題。

她透露,港口華小身處馬來漁村,早期面對學生不敷的時候,確實曾去物色另一些華人區,有意搬遷學校。但因為搬遷不容易,學校是半津貼華小,所有硬體設備必須由董事部支付,需要找一大筆錢買地建校舍,整個手續過程非常繁瑣。

“後來我接手時,我會認為,與其搬遷,不如把現有的東西做好,我相信,你若精彩,蝴蝶自來。”

謝月美意識到,辦學必須有特色,才能留住人才。“特色是人為的,我們學校沒有特別優美的環境和校舍,窮也窮過人,所以這個特色唯有來自我們的內心,用愛心把孩子感化,用放風箏的方式來影響孩子。”

谢月美来自渔村,她强调小学是整个人格塑造的基础,办学不是要学生考多少个A,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童年。
謝月美來自漁村,她強調小學是整個人格塑造的基礎,辦學不是要學生考多少個A,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留下一個美麗的童年。

5564MWY20208191813404458464.jpg

隨著孩子的改變,家長對學校改觀,口碑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多外人願意把孩子送進來,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甘馬挽港口漁村這個地方。

2009年,學校獲選為教育部愛心計劃學校,校園屢創高峰,讓這間曾經歷風風雨雨的微小,煥然一新,校園變得漂亮有生氣,學校也有一百四十多位學生。

“對我來說,我的學生,不論好壞都要教他,成績分數不代表他的前途,教育他的人格塑造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小學是整個人格塑造的基礎。我們不是要學生考多少個A,我們要的是,如何讓孩子留下美麗的童年。”

直到今天,雖然在整個華小,來自村裡的學生仍不到5%,但至少讓人感到安慰的是,“愛”讓這座文化堡壘,遠離了關閉的厄運,繼續屹立在甘馬挽港口漁村。

雖然微型華小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但也有它的優勢。謝月美笑說:“我覺得我們是山高皇帝遠,可以自由發揮,把我們認為好的教育帶給孩子,走我們要走的教育路。”師生關係更密切,更重要的是學生人數不多,人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發揮創意。

謝月美如今早已退休了2年,提起來時路,她開懷笑說:“你問我當校長辛苦嗎,其實我覺得當校長很幸福。你會看到老師很用心地改變和感化孩子,當你看到孩子的改變和家長的笑容,真的是很開心的事。”

5564MWY20208191813414458465.jpg

经过重振后,甘马挽港口华小今昔对比,鲜艳亮丽。
經過重振後,甘馬挽港口華小今昔對比,鮮豔亮麗。


後記/關注失落的漁村

沒落的新村漁村,在全馬比比皆是,要談也談不完。走入甘馬挽港口漁村,旨在希望以點帶面,提醒大家,關注這些失落的海岸線。

漁村和新村一樣,是本地人早期的聚落特色。可惜的是,相比華人新村,華人漁村受到的重視較小;相比西海岸華人漁村,我們對東海岸馬來漁村的認識就更少。

就在訪問期間,我來回走在漁村的街道上,親眼看著老字號永同春雜貨店,從完好的古色古香門面,在兩三天內一點一點被撬開砸損,裡頭的木板被白蟻侵蝕,面目全非,看了令人惋惜不已:老建築物受到破壞的速度,遠比想像中快很多。

沒了,就是沒了。漁村的傳統技藝、古蹟古物、淳樸民風等,都別具特色和文化意義,若沒人去發掘和保留下來,就很可能走入歷史。

活化漁村,尤為必要。西海岸許多漁村如適耕莊、吉膽島都已有很好的發展,真心希望東海岸的這些小漁村,也能開展出別樣的生機。

延伸閱讀:

【被遺忘的漁村/01】淳樸又哀傷的甘馬挽港口漁村

【被遺忘的漁村/02】傳承四代,堅守手工煮曬江魚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