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9:00pm 24/08/2020

【被遗忘的渔村/02】传承四代,坚守手工煮晒江鱼仔

作者: 蒙慧贤;部分照片:受访者、谢家文提供

5564MWY2020820959184466801.jpg

在底层会铺上一层草席或渔网,有助于让江鱼仔的水气快速散去。

ADVERTISEMENT

日常煮板面、炒青菜、煲汤等,人们都会放些江鱼仔来提味鲜香,增添营养。但你可知道,这些餐盘上常见的江鱼仔,是如何制作的?

在甘马挽港口渔村,有一家泉利号江鱼廊 ,传承至今已交由第四代陈秀萍三姐弟接,也是该村唯一一间有后辈留守、传承的江鱼仔工厂。

在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煮晒江鱼仔的手艺,以及越来越少有的竹片鱼棚,屋内还留下祖辈从中国带来的古老鸦片床、古老木门,以及1920年的银币,让人仿佛走进时光隧道,探寻渔村华人的历史缩影和生活变迁。

“当年曾祖父从厦门来到甘马挽港口渔村落地生根,我爸念完小学后,13岁开始接手家族渔业生意,如今是个七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

陈秀萍是家中长女,她与弟弟陈振安和妹妹陈秀燕,都是典型的渔家孩子,自小在鱼堆里长大。

来到甘马挽渔村,走进泉利江鱼仔工厂,后方就是陈家的屋子。访谈当天,陈秀萍带我们参观她的家,屋子从前是高脚板屋,下方是沼泽河水,填土后屋子踏实地黏在地面,如今虽已翻新不少,但仍保留着一道古老的木板门屋,屋门前还摆放着曾祖父从中国带来的鸦片床。

“这间屋子曾经历二战日军时期,屋门曾留下子弹痕迹,不过已经拆了。倒是513事件对村庄没有影响,很和平,虽然这是马来村庄,华人马来人都很融洽。”

陈秀萍认为食以安为本,希望能保留江鱼仔原始的做法和质量,让人们吃到安全、新鲜的江鱼仔。
陈秀萍认为食以安为本,希望能保留江鱼仔原始的做法和质量,让人们吃到安全、新鲜的江鱼仔。
陈明财13岁就开始接手江鱼仔工作,如今已是个七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陈明财13岁就开始接手江鱼仔工作,如今已是个七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江鱼仔是这样来的

渔村的生活从未亮的天空开始,清晨6点左右,渔船就会陆续出海捕鱼,如果当天渔获丰富,第一批渔船最早会在7点半左右把渔获载回来,接着渔夫会用塑料圆托盘把江鱼仔捞起来,然后一萝萝地提上岸。把鱼仔载送到江鱼仔工厂,接着就是煮江鱼仔的过程。

传统手艺讲究手把手制作。站在热气弥漫的灶炉前,师傅两手各拿着一支长木棍,同时把两篮江鱼仔浸泡沸水中,熟练地控制和移动水中的篮子,确保每条江鱼仔都浸泡水中而不会沉入水里,舀两勺热水烫开江鱼仔,炊烟升起,满室浓浓江鱼仔香气,直叫人垂涎欲滴。约莫三五分钟,待江鱼仔一沸腾,就迅速把鱼篮移出水面,时间不能多,不能少。

把江鱼仔放在架子上滴干水分及冷却后,就拿到鱼棚上晒干。从篮子掏出江鱼仔,均匀撒在草席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统统是技巧功夫,换做不会撒的人,往往撒下的江鱼仔是成堆成坨的。而且,一个盛装江鱼仔的篮子平均有3公斤,在鱼量多的高峰时期,1个人要拿整整500个篮子,需要非常好的体力。

在太阳底下晒江鱼,是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图。晒江鱼的时间依据当天天气及鱼的大小而定,一般会从早上9点晒到傍晚6点,但如果阳光猛烈,下午3点就能晒好。但如果中途突然下起大雨就不幸了,必须赶紧用一张张草席把江鱼仔盖着,避免雨水淋湿,画面有如运动会跑100米那样。

在许多江鱼仔业者走向机械化之际,陈家的江鱼仔依然坚持传统的太阳自然晒干法。陈秀萍说,太阳晒干的江鱼仔最是美味自然,虽然家里也备有电子烘炉,但只在雨天时节才拿来烘干江鱼仔,因电子烘炉是快速烘干的,会影响江鱼仔的鲜味流失。

晒干的江鱼仔还得经过分门别类,才能包装。“通常从海里捞上来的小鱼参杂了很多不同的鱼,例如ikan tamban、ikan kembung,甚至还有sotong,所以需要靠我们的眼睛把它分门别类,剩下江鱼仔,而且江鱼也有不同种类,必须分出来。”

乍看之下,鱼仔都很相似,猜想分工应该是一份耗时的苦差。但她拍定胸口信心十足说:“很快的,虽然是人手一点点去分,但真的很快,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谁是ABC。”

她笑说:“一般顾客只会说要黑色的或白色的,大的或小的,但江鱼仔有很多种类,比如金线、白北、文条、白爪、黑尧等。”依据不同的煮法来挑选更适合的江鱼仔。

对许多人而言,煮江鱼仔就像一场精湛的表演,师傅仅仅靠两支木棍,就能熟练地控制和移动水中的篮子,让每条江鱼仔都浸泡在沸水中而不会沉入水里。
对许多人而言,煮江鱼仔就像一场精湛的表演,师傅仅仅靠两支木棍,就能熟练地控制和移动水中的篮子,让每条江鱼仔都浸泡在沸水中而不会沉入水里。
煮好的江鱼仔,会放在架子上滴干水分和冷却。
煮好的江鱼仔,会放在架子上滴干水分和冷却。


竹片鱼棚,只此一家

屋门旁的鱼棚,是他们家的一道亮丽风景,有如城里高楼放大了数十倍的阳台,棚的中央主要用来晒江鱼仔和咸鱼,角落处用来晾晒衣物。从鱼棚往四周眺望,没有遮挡物的蓝天,天气好时,朵朵白云与碧蓝如洗的蓝天、漫天星夜都能尽受眼帘。鱼棚旁就是成片绿荫的红树林,站在鱼棚还能近看躲在林里泥土里的小动物。尤其当渔获丰收时,成片晒江鱼仔或咸鱼的画面,简直美到让人惊叹不已。

据悉在以往,家家户户都是高脚屋,大多做咸鱼和江鱼仔,屋外或两旁是竹片搭起来的鱼棚,沿着河边搭建,一直延伸到河口处,延绵不绝,是个相当有特色的渔村景观。来到今天,就只剩下他们一家保留竹片鱼棚来晒江鱼仔。

陈秀萍透露,鱼棚的竹片遇潮后会逐渐发霉,必须每年更换,而这一根根小小的竹片要价50仙,以偌大的鱼棚计算,就得用上数百根竹片,维修成本并不便宜,但是陈家坚持继续使用这竹片鱼棚。

“把江鱼仔放在竹片上比较容易干,即便过程中突然下起大雨,雨水都会从竹片的缝隙流下去,减少积水问题。但换作是瓷砖地板,因为没有缝隙,江鱼仔的水蒸气很难散开,江鱼仔就比较慢干。”

在竹片鱼棚上铺一层草席或渔网,有助于让江鱼仔的水气快速散去。
在竹片鱼棚上铺一层草席或渔网,有助于让江鱼仔的水气快速散去。
除了江鱼仔,陈家不时也会晒咸鱼,只是当地海产骤减,如今的梅香咸鱼大多从东马空运过来,在这里腌制处理。
除了江鱼仔,陈家不时也会晒咸鱼,只是当地海产骤减,如今的梅香咸鱼大多从东马空运过来,在这里腌制处理。


传承老行业,食以安为本

一家大小经营江鱼仔家族生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我父亲会煮,母亲会撒会晒,我们两姐妹就负责把鱼分门别类。”

事实上,陈秀萍和陈秀燕两姐妹在外都有一份书记的工作,每天下午5点半放工后,两姐妹就会回家帮忙分类江鱼仔,相当于兼职。

她说:“毕竟这行业的收入并不稳定,所以必须要有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同时保留这个传统行业。”她强调,渔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年轻人即便要接手,关键还得看海产的多寡。“有产量,我们就继续做下去,没有产量,就没有了。”

陈秀萍的弟弟陈振安是家中唯一男丁,曾到国外打工多年,两年前终于回来帮忙父亲打理渔业。

我问,假如当初弟弟没回来接手,是否就没人继承了?陈秀萍语气肯定地回答:“不会,我和我先生也会接手把这个夕阳行业从新包装再出发,比如从人手操作改为机械式,老行业,新生命。”

“我们做的是‘吃’的行业,人家都说民以食为天,那我们就要做到‘食以安为本’,希望能保留这种原始的做法和质量,让大家吃到安全、新鲜的江鱼仔。”

渔船回来后,渔夫们会用塑料圆托盘把江鱼仔捞起,一萝一萝地提上岸,送到江鱼仔工厂。
渔船回来后,渔夫们会用塑料圆托盘把江鱼仔捞起,一萝一萝地提上岸,送到江鱼仔工厂。
“一般顾客都只会说要黑色的或白色的,大的或小的,但江鱼仔有很多种类,比如金线、白北、文条、白爪等。”
“一般顾客都只会说要黑色的或白色的,大的或小的,但江鱼仔有很多种类,比如金线、白北、文条、白爪等。”


生活步调慢,人情味浓厚

如今,陈秀萍与妹妹陈秀燕和孩子都留在渔村,跟随父母一同住在祖屋,三代同堂。平日早上5点半,全家人就会起床,父亲和孩子各自上学工作,白天屋里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到了夜晚屋子就热闹起来。

询及居住渔村的好与不足,陈秀萍不假思索说道:“这边很宁静,生活步伐也比较慢,出入也比较多地方跑,可以去附近的甘榜兜风,而且甘榜人比较友善,有的家没关门,也不会有贼进来。虽是甘榜,但住这里的好处是治安很好。”

再者是这里华人和马来人都相处得很好,没有种族问题。渔村小孩的马来话都很流利,往往华人小孩的马来文要比华语还好。

“对我来说,住渔村没什么不方便,一部车子就能到市区买东西,附近又有间很有名望的华小,基本需求都解决了。”再说,小孩住在这里,起码他知道红树林是长什么样子的,会看到很多小动物,更贴近大自然生态。

“大城市的人来到这里,他们会惊讶,许多渔村都发展了,但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面貌。”言谈之中,尤能感受到她对淳朴渔村生活的那份喜爱和骄傲。

虽然屋子已翻新了不少,但陈氏家中仍保留着这道古老的木板门。
虽然屋子已翻新了不少,但陈氏家中仍保留着这道古老的木板门。
陈家屋门前保留着曾祖父从中国带来的鸦片床,全用木头榫接,没有一根铁钉。
陈家屋门前保留着曾祖父从中国带来的鸦片床,全用木头榫接,没有一根铁钉。


渔村没有没落,它会慢慢发展的

就在陈秀萍家附近,有一片被铲平的空地,据悉,政府会在这里兴建廉价屋给村里的渔夫,好让每个渔夫都有个安乐窝。

“很多人都说这渔村没落,但其实它还有发展的空间,也许在前几年,这里真的很没落,没有发展的迹象。但随着新屋建起,以后每个渔夫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园,即便有很多个月没法出海,至少能安居,有了住宅区以后,村子会慢慢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被遗忘或没落的村庄。”反之,陈秀萍觉得,宁静、朴素,是对甘马挽港口渔村最贴切的形容词。

“这里的人都很有人情味。比方说我们卖江鱼仔,假设1公斤我们卖30令吉,而吉隆坡市场价是1公斤40令吉,其实我也可以对外说江鱼仔1公斤40块啊,但是那句话我说不出口,这里的人就是这样,这是在乡村看到的情形,比较有人情味、没那么商业化。”

许多年轻人在成家立室后都会与父母分居,陈秀萍(后排红衣者)和陈秀燕(右一)两姐妹和孩子们依然住在港口渔村的祖屋里,三代同堂,热闹不已。
许多年轻人在成家立室后都会与父母分居,陈秀萍(后排红衣者)和陈秀燕(右一)两姐妹和孩子们依然住在港口渔村的祖屋里,三代同堂,热闹不已。

延伸阅读:

【被遗忘的渔村/01】淳朴又哀伤的甘马挽港口渔村

【被遗忘的渔村/0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学子──甘马挽港口华小华丽转身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