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新社
圖:取自Fusion Wayang Kulit臉書
ADVERTISEMENT
皮影戲在亞洲特別盛行,但關於皮影戲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起源於中國,有的則認為印尼的爪哇才是皮影戲的發源地。
亞洲許多皮影戲劇目多取材於印度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呵婆羅多》,又有人認為皮影戲發明於印度。但共同的一點是,最初的皮影戲是一種宗教禮儀。
而馬來西亞的皮影戲則深受印尼爪哇和泰國的戲劇傳統影響。早在十九世紀初,皮影戲在馬來西亞就已成為一種獨立的劇種。
演出一般都是為了祭祀、慶祝農作物收穫季節、嬰兒誕辰、婚禮或其他民間傳統節日。通常演員要與祖先靈魂和鬼神保持聯繫,得到他們的恩賜,皮影戲的演出才會成功。
然而皮影戲隨著生活環境和科技現代化,盛況已今非昔比,吉蘭丹皮影戲日漸式微。儘管如此,依然有許多居民深愛這門藝術。
皮影大師扛傳承責任與華青合作創新Fusion皮影戲 不失傳統
人稱“達因伯”(Pak Daim)的第13代皮影大師莫哈末達因奧斯曼在不更改主要元素融入創新,透過與華裔合作推動“複合式皮影戲”吸引更多人關注,甚至傳承這門藝術。
2012年,莫哈末達因聽朋友說,有一名華裔在製造皮影戲的皮偶,他感到好奇而聯絡這名從事媒體設計工作的華裔青年卓元炳(Tintoy Chuo)。
兩人交流後決定合作。卓元炳成立Fusion Wayang Kulit後,在皮影表演中加入星球大戰人物黑武士及天行者受到公眾歡迎,兩人通過提升皮影戲的模式,展開復興皮影戲藝術之路。
現年67歲的“達因伯”是從1980年開始學習皮影戲的。他在1982年成為認證皮影師,師承3名皮影大師的他是目前最後一位認證皮影師。為了履行3名老師最後的叮囑,他毅然扛起將皮影戲傳承下去的責任。
他早前在GMBB文創園去開設製造皮偶體驗課接受馬新社專訪時說,由於現代人對皮影戲興致缺缺,來自丹州的他本月起在首都開班授課,除了讓更多人瞭解皮影戲,也希望找到繼承人,特別是15歲以上的有志人士。
現代皮影戲改變七成
丹州皮影戲分為傳統馬來皮影戲和現代馬來皮影戲。這兩者都是瀕臨失傳的藝術,對莫哈末達因而言,一般人難以作出辨別。他說,現代馬來皮影戲將傳統的模式改變了七成,兩種皮影戲的表演看起來一樣,但其實有不同。
“常看皮影戲的人,他們是為了看主要的皮影人物而來,因此我們需要保留主要人物,否則他們會離場。但是我們在皮影戲模式之中的元素,創造了fusion皮影戲,如此一來,我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我只是提升它。”
分為主要及外來故事
莫哈末達因說,皮影戲的故事可分為主要故事及外來故事(outside story)。他認為在他之前的皮影大師(dalang)並沒有在表演中提及外來故事。
經過一番研究後,他決定在本身的表演作品中集中於描述外來故事。如此一來在不更改皮影戲的模式融入創新故事,吸引更多人瞭解皮影戲,而他稱之為Fusion Wayang Kulit。
自資20萬設皮影戲紀念館
獲得認證後的莫哈末達因並沒有活躍於進行皮影戲的表演,但他一直都在進行相關研究。直到2003年從公務員崗位退休後開始活躍,2009年他自資20萬令吉在吉蘭丹設立皮影戲紀念館。
通過紀念館讓公眾瞭解皮影戲,他希望如果最後皮影戲真的沒落,至少世人還可以通過這座紀念館瞭解皮影戲。
他說,在推廣皮影戲時他面對的問題是缺乏樂師、皮偶製作者和皮影大師。因此他在紀念館訓練兩組樂師和皮偶製作者,同時也有兩人向他學習如何成為皮影大師,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但是他希望他們未來可以接班。
推廣皮影戲之路並不易,達因伯希望政府能向真正在推廣皮影戲的人士撥款,讓他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協助擴大及推廣皮影戲市場。
卓元炳:負責設計角色新元素皮影戲招異樣眼光
皮影戲對許多人而言是馬來民族的“玩意兒”,但對於Fusion Wayang Kulit創辦人卓元炳而言,皮影戲逐漸被遺忘的並不是這門藝術本身,而是其故事。
從事多媒體設計工作超過10年的卓元炳,對角色設計很有熱誠。與皮影大使莫哈末達因合作的這些年來,他負責設計角色和融入多媒體設計技術,達因伯則負責確保他的角色設計作品符合皮影戲模式。如此一來他的皮影作品不乖離皮影戲正軌。
卓元炳是一名“星球大戰”迷,在7年前兩人已將這部科幻電影融入這門馬來傳統藝術,過程中瞭解皮影戲的困境,如今,他已將發揚皮影戲視為一份責任。
他接受馬新社專訪時坦言,公眾因為不明白皮影戲的故事,所以才不會有興趣,但如果加入廣為人知的電影角色,情況就不一樣。
“剛開始時只是單純想玩玩,但是反應不錯,我沒有想那麼多,朋友告訴我,這是復興皮影戲,我自己才覺得,這也是。”
至於傳承文化的最大困難,他說:“堅持很重要,至於如何做到堅持?不要想那麼多,這條路已經在走著了。”
詢及這種融入新元素的皮影戲是否曾招來異樣眼光,卓元炳坦言剛開始確實有人質疑他們。達因伯則認為對方可能是不瞭解,或者因為熱愛皮影戲而覺得他做的不對。他會向對方解釋,他設計的角色有經過達因伯把關,或者會邀請對方看他們的表演或解釋,以解開他們的誤解。
負面留言不多不太在意
至於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他說,負面留言其實不多,所以他不是太在意。至於鄰國印尼網友提出皮影戲究竟源自哪裡的問題,他認為,皮影戲是許多國家都有的傳統藝術,因此無從比較。
針對冠狀病毒病對該團體的影響,他說,疫情爆發後無法表演和展覽,收入等都直接受影響,不過,他們將在10月迎來一場在活動上演出的機會。
貢獻和諧精神是最大收穫
展現愛國精神以及為國家貢獻的方式有千百種,對卓元炳而言,跨文化與和諧精神(muhibah)是他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也是他本身最大的收穫。
卓元炳身為一名華裔佛教徒,把許多時間投入推廣巫裔主導的吉蘭丹皮影戲。他說他是以設計為出發點,將自己變成跨文化的一分子。
“我為大馬的和諧共處作出貢獻,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對大馬的貢獻是和諧精神,而不是皮影戲。”
他說,Fusion Wayang Kulit設立後,他曾帶著國旗到其他國家演出,那拿在手中的國旗看似只是一塊輕飄飄的布料,但實際上,扛在身上的責任不輕。
“在外國,外國人把你當馬來西亞人,而不是華人或馬來人,接受邀請就是一種(愛國)責任,從走路、上巴士、搭火車等這些細節,你都必須做得好。”
教制皮偶 開拓周邊產品市場
他坦言,雖然現在有一些事情可以做,但是還沒有到理想的水平,因此Fusion Wayang Kulit會開始打周邊產品市場,例如教導製作皮偶等。
回想剛開始做皮偶時,他說,這是最辛苦的時候,他當時對如何製作是毫無頭緒,而他僅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看過一次吉蘭丹現代皮影戲,他和朋友四處找書,後來找到一名皮影師,但是也沒有深入交談,就在這種情況下製作。
老實說,現在回想,如果當初我知道有那麼多問題,我就不會開始了。我是踏進去後,猶如溫水煮青蛙。當時不會覺得熱,回頭看才覺得,啊,那麼熱為何我會在裡面?一種掉入坑的感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