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以馬來半島的情況而言,殖民地樣式發展的時間大約在荷蘭殖民時期開始,主要的原因乃荷蘭殖民勢力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推動,相較於葡萄牙殖民時期更具規模;同時亦因當時歐洲正進入啟蒙運動時期,受科學革命影響,人們試圖運用科學及理性的角度,去建立政治或社會制度的通則。在1641年,荷蘭殖民馬六甲後便開始應用科學家創造出來的理論,實施在殖民地,以至於在當地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乃至管理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此外,殖民城市中由歐洲人所建造的西洋建築,經過熱帶氣候長時期的考驗下,在造型上乃至於空間使用的習慣上產生了變化。歐洲籍建築師逐漸接納熱帶風土建築的概念,尤其在應對氣候方面調整許多設計觀念上,再加上參考其他文化如印度、中國傳統建築的做法,產生多元的地域性建築,例如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五腳基騎樓店屋等等。
所謂的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即以歐洲建築架構為基礎,在熱帶環境下,設計者將外牆往內退縮,以避免牆壁在長時間日曬下產生蓄熱效應。因此建築外圍在牆壁退縮後,形成陽臺型態的半戶外空間,建築史學者將此類型建築稱為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
而陽臺的英文字Verandah最早可能是葡萄牙文Varanda(長廊),或西班牙文Baranda(欄杆)。當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殖民城市時,將這種文化與印度傳統建築的半戶外空間結合,形成新形態的建築空間,稱為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Colonial Verandah Architecture)。當殖民者到了東南亞之後,再從當地的風土建築得到靈感,開始將陽臺空間常態化,並且將之視為正式的建築空間。例如馬來半島傳統建築中的Serambi,有別於歐洲及印度的陽臺僅做走廊使用,它們被用來接待客人,成為開放式的半戶外客廳。
由於在赤道環境,白天的光線對比強烈,戶外一般太亮,室內則昏暗悶熱,因此陽臺空間便成為白天最適合活動的空間。陽臺的深度一般取決於陽光的角度。早期的陽臺空間比較小,到了20世紀初,有些建築的陽臺深度甚至到達20呎以上,演變成如Serambi一樣的正式空間,並擺設傢俱成為會客空間,甚至成為辦公場所等。
到了19世紀,英國人取代荷蘭人統治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在葡荷時期建立的基礎下,進行更全面的都市改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國本土正處於工業革命與科學迅速發展時期,帝國主義的擴張有助於獲取工業原料,而科學探究的精神影響了更多層面。在建築學上,建築設計者更進一步檢討歐洲型態的建築在熱帶的合宜性。
隨著英國政府成立殖民地辦事處(Colonial Office),將各殖民地的官員及技術官僚整編調度,一些工程師及建築師在一個殖民地服務若干年後,被調派到另一個殖民地。他們在各地進行工程及建築實驗,包括採用當地的材料,包括製造材料的工法,引進當地傳統建築的元素,例如高腳樓、陽臺、窗戶上方通氣格柵、大屋簷等等。這種混合的建築形態,廣泛的定義而言是殖民地樣式建築,而若只談英國人採取傳統馬來建築元素而創造出的混合形態,則被稱為英馬折衷樣式(Anglo-Malay Style)。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