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中華-月圓人圓之(一)
張再成/報道
ADVERTISEMENT
在中秋時節,馬來西亞孩童所提的傳統燈籠走過數十年的悠悠歲月,在資訊科技時代依然受落。
當年提過傳統中秋燈籠的孩子們今日已是祖父母,看著孫子們提著和他們當年相差無幾的傳統燈籠,在同一個古老的月亮下游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中秋節作為我國華人四大傳統節慶之一,除了是闔家團圓與共賞明月的日子,隨著時代變遷,它已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節日。
在馬來西亞鄉區,一些華人家庭依然保持中秋節拜月娘的習俗,孩子們在中秋夜晚,點亮蠟燭置入傳統燈籠中,中秋佳節的傳統月圓人團圓的溫馨氣氛,就這樣感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提傳統燈籠 佳節氣氛濃
許多家長自小提過傳統中秋燈籠,內心依然深烙著兒時中秋佳節的溫馨氛圍,每當走過售賣傳統燈籠攤位之際,總會買一些燈籠送給孩子,希望現代的孩子也像他們一樣,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記憶,這相信也是傳統燈籠依然盛行的原因之一。
如今在中秋夜燈會,我們可以看到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感覺卻少了一份傳統燈籠的純樸之美。
儘管傳統中秋燈籠依然受歡迎,但在製作傳統燈籠重鎮的安順,卻出現了沒有年輕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的窘境。80%的馬來西亞傳統中秋燈籠來自安順,4個家庭以傳統手工製作,在全盛時期,共有七八個家庭全職製作。
在安順製作傳統中秋燈籠超過20年的馬文添和朱秀珊夫婦育有2女1男,孩子們自小看著父母製作中秋燈籠,但沒有任何一名孩子接手他們的中秋燈籠製作事業。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燈籠製作者的家庭,目前仍在從事燈籠製作的多是中年人,甚少有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
朱秀珊:佳節後休息一個月
朱秀珊向星洲日報說,傳統中秋燈籠的市場依然不小,只是年輕人不願意走入這個傳統行業。
“我們幾乎是全年都在製作中秋燈籠,在每年中秋節後,為我們製作燈籠的工人只休息約一個月,就重新為下一個中秋節而忙。農曆五、六月到中秋節前,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製作到凌晨直到打瞌睡才去睡覺,清晨起身繼續工作,間中太困了會小睡一會兒,否則就繼續做下去。”
她說,雖然很辛苦,但他們夫妻沒想到要改行,只是想如何製作更多燈籠,以應付龐大的市場需求。
馬文添:龍造型考功夫
卡通燈籠最受歡迎
馬文添說,製作傳統中秋燈籠,最困難的地方是作出新款式燈籠設計。孩子們很留意流行的動漫卡通,他們在選購時多會選擇當時流行的卡通人物。
“一直以來,傳統中秋燈籠都以製作動物為主,如松鼠、公雞、魚、兔子、龍等,其中龍是工序最多的造型,如果有選擇,燈籠製作商多不願意製作龍造型的燈籠。”
木板畫燈籠輪廓再下釘
他表示,每當設計出新款式的燈籠造型時,他會在木板上畫出燈籠造型輪廓,並在輪廓上打下鐵釘,過後剪好鐵線,依據木板上的鐵釘輪廓將鐵線折出造型,然後將鐵線綁成立體模型,交給工人貼上玻璃紙後,再交回來以漆料繪上線條,並將立體的燈籠壓成扁形收藏,過後才寄出去給批發商。
“工人貼了玻璃紙,必須儘快繪上線條壓扁收藏,否則這些燈籠會發黴壞掉造成損失。把完成的燈籠壓扁,是方便收藏和運輸,零售商要出售時,只需將燈籠拉開就變回立體式燈籠。”
竹子燈籠不易收藏
鐵線燈籠興起帶旺外銷
馬文添說,數十年前,最初是他的父母以非常小的規模製作中秋節燈籠出售。
“那個時候是以竹子作為燈籠骨架,燈籠造型有所限制,只能製作一些花籃、楊桃、飛機等,由於這類早期的竹架燈籠不能壓扁收藏,所以也很難運輸到外地銷售,只能少量製作,在地方上出售而已。過後,人們開始以鐵線製作燈籠,具備銷售外地條件後,安順燈籠製作業才旺盛起來。”
他與妻子在廿多年前拍拖時就協助母親製作燈籠,當時他們分別擔任磨石工人和銷售員,直到正式投入燈籠製作行業時,退休了的母親反而成為夫妻倆的助手。
馬文添說,他們的孩子不打算接手燈籠製作業,因此,他們只有一直做到退休為止。傳統燈籠在國內需求量還是很高,他們認為這個行業還是“有錢途”的。
朱秀珊:欣慰傳統燈籠仍受落
朱秀珊說,傳統中秋燈籠承載著一代代大馬華人的文化,家長們應鼓勵孩子提燈籠過中秋,讓他們體驗華人文化之美,還有一家團圓的意義。
“我們在農曆八月初一到十五,也會在安順市區擺攤賣中秋燈籠,看到現代父母依然會買傳統中秋燈籠給孩子,就有如見到華人文化世代相傳,讓人深感欣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