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老港隨著島民的搬離,島上大部分的屋子都已經空置,變成了後山猴子群的家,形成猴子比人多的現象。
至今仍住在島上的居民,從10歲到70歲不等,有的更是三代同堂都住在這個沒水沒電的離島上。他們的孩子、父母都已經在十八丁或太平等地方置業,但他們還是選擇留在島上,偶爾“上岸”就好。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黃玲玲
老港,是一個距離霹靂州十八丁約1公里的離島,嚴格來說是一個沒落的漁村,現在只有十多戶固定居民。
然而沒落的漁村並不是重點,在這個距離“文明世界”只有半小時船程的小島,至今還是沒水沒電,島民喝的雨水,以發電機發電。島上雖不缺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可以無遠弗屆與世界接軌,卻沒水沒電。
對現代人而言,停電幾個小時,制水一兩天已經是天大的事,刻不容忍,但老港的島民百年來都是在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哪怕我們認為在西馬半島已經不可能有沒水沒電的地方,但它卻是如此存在著。
“這裡沒水沒電,不覺得很不方便嗎?為什麼不搬到外面去住?”
島民說:“不會啊,都已經習慣了,幾十年來都是這樣,到外面住反而不習慣!”
這個小島也曾經熱鬧、有過盛況,那時住了約百戶居民,所以這裡有一所華小──培智華小,是島上孩子的教育搖籃手。
如今,這個離島只剩下十多戶的固定島民,偶爾一些已經搬到十八丁的漁民會因為作業方便,而在島上留宿幾天,所以島上的學校現在只剩下3名學生,分別是四、五、六年級各一名,過一年就少一個。
隨著島民的搬離,島上大部分的屋子都已經空置,變成了後山猴子群的家,形成猴子比人多的現象。
至今仍住在島上的居民,從10歲到70歲不等,有的更是三代同堂都住在這個沒水沒電的離島上。他們的孩子、父母都已經在十八丁或太平等地方置業,但他們還是選擇留在島上,偶爾“上岸”就好。
看潮水決定生活
馬速安,19歲,是島上的第三代居民,自出生後就一直住在這裡,唸完小學,就到十八丁念中學,最後還是回到這個老地方,當一個漁民。
他說:“住這裡很舒服啊,沖涼用雨水,沒有下雨的話,就去十八丁載水回來。電源用發電機及太陽能,也不怕停電。從小就習慣這樣的生活,所以也不覺得不方便或麻煩。”
目前,他跟公公、婆婆及親人7人住在島上,爸爸媽媽已經搬到太平新板居住,但媽媽每天還是會回來經營島上唯一的咖啡店,然後下午再搭船回去太平。
對一個十多歲的小夥子而言,外面的世界應該更有吸引力,朋友長大後一個個的離開了,在沒有娛樂的離島上,難道不覺得悶嗎?
馬速安說:“不會悶啊,島上的生活簡單、快樂,每天出海捉魚,偶爾出去新板的家小住。
“爸爸一直都有叫我一起出去住,但我不喜歡,還是這裡比較自在,風涼水冷,連冷氣也不用開!”
他回憶小時候島上有很多居民,逢年過節的都很熱鬧。如今大部分人都已經搬到岸上居住。現在長期居住可能只有10家左右。
“但他們也是看潮水而住,出海的日子就會住島上,假期或無法出海的時候就會回到十八丁或太平住,所以這裡比較像宿舍。”
會不會離開這裡?他說:“有想過到新加坡打工,但現在還不能出國,所以再看看吧!”
老港的由來
老港(Kuala Sangga),是一個超過百年的漁村,比十八丁、馬登(Matang)開發得更早。據說,早在150年前霹靂州發現豐富錫礦後,從中國南來的先輩,多由老港登陸,然後再乘船到十八丁、馬登上岸,展開他們的淘金夢。
老港,至今還是一個只有水路可以抵達的離島,更是一個還沒有水電供應的島,儘管距離十八丁只有半個小時船程,所以它是一個道地的原生態漁村。
如今的老港已經人丁凋零,但它還是一個盛產蝦米、鮮蚶的地方,仍住在島上的居民還是以漁業為生。
儘管沒水沒電,但這裡卻有通訊設備及網絡,因為早在1980年代,政府已經在這裡安裝太陽能通訊接收站了,所以在這裡可以上網,也可以用手機通訊。
雖然人煙稀少,但老港卻成為十八丁旅遊路線的其中一個點,遊客會被安排到老港走一走,品嚐島上唯一的咖啡店那用過濾雨水沖泡的十八丁特調“虎咬獅”,以及參觀已經廢置的聖安納天主教堂,這是島上一座古老的百年教堂。
島上已經沒有天主教徒,但島民還是把教堂打掃得很乾淨,所以參加十八丁旅遊團的人,都會來老港走走,船伕兼嚮導都會向遊客介紹這座教堂。
延伸閱讀: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