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
ADVERTISEMENT
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
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幾個:
①空腹血糖值:在空腹8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mg/dL就算糖尿病。
②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mg/dL以下,若超過200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
③糖化血色素:簡稱為HbA1C,常用的標準,是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3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發現數值超過6.5%,則代表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常常沒有症狀!怎樣才算糖尿病?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
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
血糖超標,全身受害
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飲食控制 吃得少不如吃得對
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3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
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
藥物選擇多,幫助控血糖
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糖、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分。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賀爾蒙之一,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
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慾。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
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三者缺一不可。該使用何種藥物、該不該打胰島素,可以和醫生好好討論,根據血糖控制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平時保持血糖穩定才能減少急性、慢性併發症發生的幾率。
更多相關文章:
編按: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連結至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0/08/diabetes-mellitus.html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