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11:40pm 08/11/2020

【老建築新魂記/02】改造燒燬教堂,化身跨宗教休憩地

作者: 本刊 叶洢颖;摄影:本报 陈敬晖、赖国华

3854KLL20201141821175925821.jpg

ADVERTISEMENT

在我國,每個社區都不難見到宗教場所的蹤影,無論是清真寺、寺廟或是教堂,總有一所在附近。

在汝來當地有一所歷史悠久的聖德肋撒堂,它可以成為人們與信仰交流、祝禱的心靈寄託之地,實際上經過建築師的巧手,還有可能成為各種族度過閒暇時光的公共空間,不再侷限於宗教信仰的用途,而是成為“眾生”的。

位於森美蘭州汝來的聖德肋撒堂(Church of St Theresa)建於1935年,在當地已經矗立了超過半個世紀。雖然86年對於動輒上千年的建築物來說仍舊非常年輕,卻足以見證人類從出世到離世,一生的起起伏伏。

UCSI大學建築與環境建築學院的建築課程主任林健偉早前接到一項特別任務,這是來自在汝來聖德肋撒堂神父尤金的委託。

“他們來找我時表示,他們有一個願景,希望該教堂成為當地的聚散地,不僅是開放給信徒,還要面向各種族。”

隨後,他便成立設計工作室,帶著學生參與這個改造項目,一起到施工現場考察。

當地只有一條主路,而聖德肋撒堂位於中央,它對面是一座興都教寺廟,沿路也能看到祈禱室(surau)、佛寺等等,可以說彙集了各宗教場所,因此讓尤金神父心生念頭,要將教堂改造成“大家”的聚集地。

他說,當時該教堂慘遭祝融之災,有一半已經燒燬,才有了此次的改建計劃。在改建時,他們會優先考慮場所的使用群體,於是首要任務是構思如何將教堂改建得“不像教堂”。

“每個宗教場所都會有固定元素,像很多教堂是典型的四方形,像盒子一樣。那麼我們就要打破這個固有的界線,讓它看起來不那麼像教堂,而是一個人們都會感到舒服,會前來的休閒之地。那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尤金神父的目標。”

他複述尤金神父提出的條件,說他不斷強調不希望改建後的教堂,單單從外觀就能簡單粗暴地得知這是一座大教堂,他的要求是將面對單一宗教信徒的場所,改成跨宗教和種族的休憩地點。

“這和最近建成的清真寺有異曲同工之處。那間清真寺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嶄新的普通建築,只有走進去才會看見有人在做禮拜。所以我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項目,接受了這個委託。”

林健伟认为,应该抱持“尊重过去,拥抱未来”态度修复含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林健偉認為,應該抱持“尊重過去,擁抱未來”態度修復含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尊重過去,保留痕跡也是美的見證

教堂佔地3畝,包括四層樓的組屋、停車場,還有那座燒燬的教堂。尤金神父要求將這座教堂保留下來,於是成了另一種挑戰。

“它是這個地方的象徵,我們的挑戰是要用什麼方法保留它的特性和意義?新的建築物應該不能取代它,兩者必須是互補,互相成就的。”

他感嘆地以半山芭監獄為例,政府將整座監獄剷平,只留下大門,讓它的價值大打折扣。

“我們應該瞭解歷史並擁抱它,不能說它很醜就不要了。”

因此,即便那是一座燒燬的教堂也具備著獨有的美麗,亦有保留的價值,新建築物應與它相互輝映,而非取而代之。

談及此處,不由想起在2019年4月15日,舉世聞名的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遭遇大火,引起全球各國人民的關注。那麼像這種極度富有歷史、藝術意義的建築物該修復如初始的完美模樣?抑或是保留燒燬的痕跡,為這段經歷留下見證?

“我認為可以保留燒燬的部分,再建造一座新的紀念碑加以潤飾。燒燬了意即不能使用,你可以翻新,儘量不要誇張要接地氣。”

“但個人認為不要復原得跟原先的一模一樣,否則就失去前瞻性,對未來沒有絲毫想法。我們要尊重過去,同時也要展望未來。”

尤金神父的另一個要求是,希望能採用可持續、產自本地的材料。對此,林健偉認為本地的建材中,磚塊最能符合他的要求,性價比非常高。

“現在很多咖啡廳、餐廳所使用的建材都是磚塊,最主要的優勢是便宜,又有鄉村色彩(Rustic)。”

“以前我曾見過一名建築師特意驅車到新山尋找窯燒的磚塊,每一塊磚或多或少都有些燒焦的痕跡,於是每塊磚都有不同的印記,看起來與眾不同。”

他解釋,磚塊是很好的建材,因為它會散熱。而大多數商店會使用的玻璃,實際上只是“顏值”高,讓建築物外觀有高級感,但是太陽的光線照射在玻璃表面後,會反彈到人們身上,無法做到散熱的功能。

“這就是為什麼在城市裡你會覺得比較熱的原因,就是因為玻璃。”

嗯,這麼說那些使用玻璃為屋頂、停車位遮陽篷材質的建築物,其實完全達不到“遮陽”的功用,反而像是歡迎炎熱刺痛的陽光蒞臨。

“在哪兒最陰涼呢?就是樹底下。所以當神父說希望能用比較天然的材料時,學生們便在周遭種植了很多樹木。”

3854KLL20201141832575925985.JPG

汝来圣德肋撒堂建于1935年,8年前因电线短路引起火灾而遭烧毁。(摄影:本报 陈敬晖)
汝來聖德肋撒堂建於1935年,8年前因電線短路引起火災而遭燒燬。(攝影:本報 陳敬暉)

打破壁壘,創造各族共聚空間

聖德肋撒堂所在地點原來是一片橡膠林,主要是為了方便割膠的印裔信徒禱告禮拜。早期的教堂會選擇在地勢高的地點,寓意是更接近神,而今的教堂會選在人們更容易聚集的地點。

在接下任務後,林健偉帶著學生走入社區,在教堂裡留宿三天兩夜,期間他們在社區內遊走,與當地居民對話,全程步行,用腳一寸寸地丈量這片土地,感受當地的溫度和氣息。

讓林健偉覺得“奇怪”的是,這裡的居民即便是穆斯林也會去教堂,心中並無任何芥蒂。

“當教堂舉辦什麼活動,他們會去幫忙做飯。可能是因為當地是一個小村落,村民之間的關係會更密切。”

到底宗教和種族之間的壁壘是由誰築起的呢?我想,答案不言而明。

位于中心点的汝来圣德肋撒堂在当地已经矗立了超过半个世纪。(图:受访者提供)
位於中心點的汝來聖德肋撒堂在當地已經矗立了超過半個世紀。(圖:受訪者提供)
林健伟说,即便这个教堂已经被烧毁,依然有它的美。如何保留和修复成为最大的挑战。(图:受访者提供)
林健偉說,即便這個教堂已經被燒燬,依然有它的美。如何保留和修復成為最大的挑戰。(圖:受訪者提供)

穆斯林學生設計脫穎而出

林健偉說,從考察、分析到展覽、選出作品,大約耗時4個月,他們會為學生的作品一一評審,而最終奪得魁首、雀屏中選的作品可能會讓人覺得意外。

“那參賽作品是出自一位汶萊的穆斯林學生,除了獎金,尤金神父會選用他的設計,(在那基礎上)探討建造的可行性。”

“神父找了一個本地建築師來執行,現在那位學生正和那位建築師一起工作。這對他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出自穆斯林設計的教堂,會是什麼模樣的呢?

他透露,該學生的設計完全遵照尤金神父的要求,建築物整體看不出來是宗教場作。

以跨種族休閒場所為大前提,再考慮到該教堂還有為貧困民眾提供食物、每個週末會舉辦各類工作室等眾多社交項目,擴大室內空間必然是其中一項要求。

“除了在樓上進行宗教活動、崇拜禱告的禮堂,其餘這些公共空間是看不見宗教元素的。”

目前改建項目還在進行,暫時無緣一睹廬山真面目,究竟最後聖德肋撒堂會以怎樣的全新面貌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呢?

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由穆斯林学生莫哈默诺奥斯曼设计的教堂模型。(图:受访者提供)
由穆斯林學生莫哈默諾奧斯曼設計的教堂模型。(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老建築新魂記/01】改造老巴剎,再凝聚新力量

【老建築新魂記/03】老建築‧老房子──承載集體記憶的容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