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城乡余集

|
发布: 7:00am 16/11/2020

张集强/折衷样式建筑

作者: 张集强

ADVERTISEMENT

太平福建会馆建于1928年,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外观则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及装饰,加上南洋五脚基街屋的特征, 是典型的折衷样式建筑。
太平福建会馆建于1928年,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外观则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及装饰,加上南洋五脚基街屋的特征, 是典型的折衷样式建筑。

直到20世纪初,在马来西亚的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见几种不同文化形态,以及不同建筑风格在同步发展。此时,都市景观呈现复杂多元的样貌,相对于欧洲及亚洲其他城市而言,比较缺乏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统一的建筑思潮转变。虽然如此,这些复杂多元的建筑风格,在同样的环境中,长时间下来彼此相互影响,再加上必须对这里的气候适当的调整,因此逐渐融合及调适出一些共同的建筑特征,例如架高脚式地板、半开放空间、遮阳板、百叶通气窗、大挑檐屋顶等等。

这种混合的建筑风格,对于来自欧洲、中东、印度以及东亚等地方的人而言,具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些从原乡移植过来的文化记忆,随着外来移民进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之后,逐渐淡化。同时,一些在海峡殖民地及半岛内陆的华人开始受到西化的影响,尤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者的第二代开始受西方教育,自此在文化认同,乃至于美感经验上跟来自中国的祖辈有着明显的差异。再加上中国局势在剧烈变化,无法像过去一般引入建筑工匠,中国文化脐带中断,从此时开始便进入了自主发展时期。

除了文化的原因,在进入20世纪后,整个建筑业的环境也随着钢筋混凝土材料及技术的普及化而有了很大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简易施工、耐久、结构韧性等等特征,渐渐取代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木材等等,成为主流的建筑构材,这项变化意味着建筑构造技术将逐渐摆脱传统建筑的特征与约束。

在19世纪末,一些华人的会馆已经开始采纳街屋的形式,但在空间及装修上仍然保有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特征。
在19世纪末,一些华人的会馆已经开始采纳街屋的形式,但在空间及装修上仍然保有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特征。

在钢筋混凝土技术开始采用时,许多人仍然心系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也认为建筑必须要呈现出厚重感,才能显现宏伟古典的样貌。因此即使该建筑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或钢铁结构兴建,人们还是会使用砖料将已具有结构功能的建筑体包装起来。这种以现代技术及材料来呈现古典的样貌,统称为折衷样式建筑。在南洋,所谓的古典样貌即同时具有西方及东方建筑的特征,因此这种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重混合,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南洋折衷样式建筑。

折衷样式建筑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大约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二战前结束。在这时期,各种文化背景的建筑,包括住宅、会馆及宗教建筑的形式互相影响,开始时是传统建筑格局加上西洋柱式、门窗或天花板;后来有些传统庙宇开始使用有如传统马来建筑的高脚形式,或以街屋、阳台殖民地建筑样式呈现。

在华人建筑方面,槟城的龙山堂邱公司、世德堂谢公司、植德堂杨公司等等,就是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马来高脚式的新式宗祠。另外,同样在槟城的张弻士故居、郑景贵的海记栈,则有阳台、通气窗、西式天花板等符合热带环境的建筑特征。彭亨文冬华人大会堂(1914)、吉隆坡人镜白话剧社(1920)、槟城顺德会馆(1928)等则呈现五脚基骑楼样式。

随着钢筋混凝土的技术引进,一些会馆也开始呈现现代建筑的特征,例如太平福建会馆(1928)、吉隆坡暨雪兰莪华人大会堂(1933)、蔡正木大厦(1918)、南益大厦(1931)等等。这些建筑的出现,加速了城市的现代生活转型,到了30年代,钢筋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后,城市的建筑量体也越变越大,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南洋的几个经济重镇如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跟亚洲其他大城市如上海、香港等等相比,毫无逊色。

槟城世德堂谢公司乃华人传统建筑加上高脚屋特征的折衷样式建筑。
槟城世德堂谢公司乃华人传统建筑加上高脚屋特征的折衷样式建筑。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