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城乡余集

|
发布: 7:00am 16/11/2020

張集強/折衷樣式建築

作者: 张集强

ADVERTISEMENT

太平福建会馆建于1928年,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外观则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及装饰,加上南洋五脚基街屋的特征, 是典型的折衷样式建筑。
太平福建會館建於1928年,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技術,外觀則混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及裝飾,加上南洋五腳基街屋的特徵, 是典型的折衷樣式建築。

直到20世紀初,在馬來西亞的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見幾種不同文化形態,以及不同建築風格在同步發展。此時,都市景觀呈現複雜多元的樣貌,相對於歐洲及亞洲其他城市而言,比較缺乏清晰的發展脈絡,以及統一的建築思潮轉變。雖然如此,這些複雜多元的建築風格,在同樣的環境中,長時間下來彼此相互影響,再加上必須對這裡的氣候適當的調整,因此逐漸融合及調適出一些共同的建築特徵,例如架高腳式地板、半開放空間、遮陽板、百葉通氣窗、大挑簷屋頂等等。

這種混合的建築風格,對於來自歐洲、中東、印度以及東亞等地方的人而言,具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這些從原鄉移植過來的文化記憶,隨著外來移民進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之後,逐漸淡化。同時,一些在海峽殖民地及半島內陸的華人開始受到西化的影響,尤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者的第二代開始受西方教育,自此在文化認同,乃至於美感經驗上跟來自中國的祖輩有著明顯的差異。再加上中國局勢在劇烈變化,無法像過去一般引入建築工匠,中國文化臍帶中斷,從此時開始便進入了自主發展時期。

除了文化的原因,在進入20世紀後,整個建築業的環境也隨著鋼筋混凝土材料及技術的普及化而有了很大的變化。鋼筋混凝土的可塑性、簡易施工、耐久、結構韌性等等特徵,漸漸取代傳統的建築材料,如磚石、木材等等,成為主流的建築構材,這項變化意味著建築構造技術將逐漸擺脫傳統建築的特徵與約束。

在19世纪末,一些华人的会馆已经开始采纳街屋的形式,但在空间及装修上仍然保有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特征。
在19世紀末,一些華人的會館已經開始採納街屋的形式,但在空間及裝修上仍然保有傳統中國建築文化特徵。

在鋼筋混凝土技術開始採用時,許多人仍然心繫傳統建築的文化特徵,也認為建築必須要呈現出厚重感,才能顯現宏偉古典的樣貌。因此即使該建築是使用鋼筋混凝土或鋼鐵結構興建,人們還是會使用磚料將已具有結構功能的建築體包裝起來。這種以現代技術及材料來呈現古典的樣貌,統稱為折衷樣式建築。在南洋,所謂的古典樣貌即同時具有西方及東方建築的特徵,因此這種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多重混合,成為了別具一格的南洋折衷樣式建築。

折衷樣式建築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產物,大約從20世紀開始,一直到二戰前結束。在這時期,各種文化背景的建築,包括住宅、會館及宗教建築的形式互相影響,開始時是傳統建築格局加上西洋柱式、門窗或天花板;後來有些傳統廟宇開始使用有如傳統馬來建築的高腳形式,或以街屋、陽臺殖民地建築樣式呈現。

在華人建築方面,檳城的龍山堂邱公司、世德堂謝公司、植德堂楊公司等等,就是混合了中國傳統建築與馬來高腳式的新式宗祠。另外,同樣在檳城的張弻士故居、鄭景貴的海記棧,則有陽臺、通氣窗、西式天花板等符合熱帶環境的建築特徵。彭亨文冬華人大會堂(1914)、吉隆坡人鏡白話劇社(1920)、檳城順德會館(1928)等則呈現五腳基騎樓樣式。

隨著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引進,一些會館也開始呈現現代建築的特徵,例如太平福建會館(1928)、吉隆坡暨雪蘭莪華人大會堂(1933)、蔡正木大廈(1918)、南益大廈(1931)等等。這些建築的出現,加速了城市的現代生活轉型,到了30年代,鋼筋混凝土建築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後,城市的建築量體也越變越大,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南洋的幾個經濟重鎮如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檳城等,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跟亞洲其他大城市如上海、香港等等相比,毫無遜色。

槟城世德堂谢公司乃华人传统建筑加上高脚屋特征的折衷样式建筑。
檳城世德堂謝公司乃華人傳統建築加上高腳屋特徵的折衷樣式建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