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本刊 郭慧筠
●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溺水現場】
海邊和瀑布是熱門的戲水地點,但同時暗藏水流、漩渦、山洪等風險,造成溺斃事故發生。到海邊和瀑布戲水需要注意什麼事項?若不幸遇溺,又能採取什麼行動來自救,抑或給受害者提供救援?
1. 海邊風險
馬來西亞生命拯救協會主席倪傅德表示,海面漲潮和退潮的情況會有所差別,暗藏著溺水的風險,所以需要了解漲潮和退潮時間。
他舉例,一些海邊在退潮的時候,可以步行到另一座島嶼,不過漲潮時,或許海水只漲了1呎,但海底凹陷之處可能會形成水流湍急且更深的暗流,進而導致人就像跌入大水溝一樣,被暗流沖走。
另一個海邊隱藏的風險是離岸流,所謂的離岸流是一種以幾乎垂直的形式,向外海方向快速移動的強勁水流,會把人迅速帶離岸邊,造成溺水事故發生。
2. 瀑布風險
在瀑布戲水,最主要的風險就是山洪和漩渦,山洪來臨的時候,身處的瀑布不一定有下雨,而是上游下雨,再加上有樹葉、樹枝、沙子等卡在石頭間積年累月形成的小水壩,水流的增加導致小水壩潰決,進而引發山洪。
要是發現上游處天色昏暗,水位突然上漲且水變得汙濁,並伴隨著樹葉、樹枝等,還有巨響,就是山洪的預兆,這時應立即離開瀑布至安全區域。
不然的話,就會被山洪沖走,加上瀑布有很多石頭,容易導致人被撞擊或卡在石頭裡,沒有力氣反抗,甚至陷入昏迷,最終溺水身亡。
自救方法:
●情況1:離岸流
萬一在海邊戲水遇到離岸流,不要試圖向前游回岸邊,只會徒勞無功,而是根據海岸平行地向左或向右遊,先離開離岸流,再游回岸邊。
●情況2:瀑布漩渦
遇到漩渦,可嘗試往下游,離開旋轉水流,再游回岸邊,不過要是水流強勁,加上有石頭在下面的話,其實會難以逃生。
如何給予受害者救援:
6種基本溺水救援方式,包括伸手(Reach)、投物(Throw)、跋涉(Wade)、劃靠(Row)、游泳(Swim)及拖曳(Tow)。要是有人溺水,建議身邊人採用伸手、投物和跋涉方式提供救援,因為風險較低,不建議下水救人,以免施救者自己也遭殃。
①伸手
要是遇溺者靠近岸邊,就伸出長且堅硬的物品,如樹枝、繩子等,讓遇溺者握住,並把遇溺者拉回岸邊。施救時,記得身體要貼著地面,以免給遇溺者拉進水中。
②投物
給遇溺者拋出能浮的物品,如繩子、空的引擎潤滑油罐子等,好讓他能借助物品的浮力,游回岸邊,最好是在空的容器綁上繩子,若拋不中的話,還能再拋過,同時也能把遇溺者拉回岸邊。
③跋涉
萬一遇溺者有點遠離岸邊,但仍在淺水處的話,這時就需要走入水中,以之前的兩種方式施救,最好是帶著棒棍同行,一方面能測試水深,另一方面能給遇溺者握住。
④劃靠
以划船方式靠近遇溺者,並施救,施救者最好會游泳。
⑤游泳
帶著拯救工具遊向遇溺者,好讓遇溺者抓著拯救工具,而不是施救者。
⑥拖曳
這是專業救援人員使用的救生方法,也是最終的選項,因為這種施救方式風險最高,要是遇溺者抓著施救者,雙方都會遇溺。
倪傅德提醒大眾,萬一遇溺,第一時間謹記要保持鎮定,讓身體放輕鬆,嘗試以仰泳的姿勢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
海邊風險管理:
1. 出發到海邊前,先參考氣象局的天氣預報,並瞭解漲潮和退潮的時間。
2. 還沒進行水上活動前,再多做一次風險評估,確保周圍環境安全。
3. 勿獨自到海邊戲水。
4. 要是不熟悉相關海域,請諮詢熟悉該地點人士的意見。
5. 吃飽後,先等上至少1個小時才游泳。
6. 勿炫技和潛入水中,還有根據海岸平行地游泳,不要遊離海岸線。
7. 經常留意海邊的警告看板。
8. 在海邊戲水,勿使用充氣游泳圈,以免被海流或海風帶出外海。
9. 鼓勵穿上救生衣來進行水上活動。

瀑布風險管理:
1. 跟海邊一樣,還沒出發前,先參考天氣預報。
2. 還沒進行水上活動前,再多做一次風險評估,確保周圍環境安全。
3. 在瀑布行走時,要加倍謹慎,以免滑倒,抑或被尖銳的石頭弄傷。
4. 勿在瀑布的正下方,避免被水湍流捲入水中。
5. 經常留意瀑布旁的警告看板。
【土崩現場】
土崩破壞力驚人,我國也曾發生過嚴重的土崩傷亡事故,面對逃生時間極短的土崩,大眾應該如何預防和應對?
雪蘭莪州消拯局局長諾阿佔提醒,居住在山坡或斜坡地區的民眾,遭逢豪雨時,要格外小心,原因是連綿大雨會導致土地結構變得鬆軟,進而引發土崩。
土崩徵兆如下:
1. 土地無端端滲水或過度潮溼。
2. 開始有小石頭滑落,甚至發生小土崩。
3. 樹木、電燈柱、籬笆等傾斜。
4. 建築物有新裂痕,還有土地、馬路或走廊出現腫脹。
“要是有以上徵兆出現,為確保性命安全,最好先搬離,尤其當聽到樹木倒下的巨響,更要馬上逃離現場。”

1. 土崩發生時,應該怎麼做?
諾阿佔說,土崩不像火災,還有思考的空間,往往幾秒內土地就會崩塌下來,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快逃離事故現場。
要是來不及逃走,可參考地震的逃生方法,尋找堅固的結構,如桌子底下作為庇護,千萬不要靠近牆壁,因為土地的移動會導致牆壁崩塌。
萬一不幸遭土崩掩埋,他建議,受害者可以發出聲音,抑或用東西敲打地面、牆壁等,好讓拯救人員發現所在位置。可以的話,移動到更安全,比如沒有崩塌的地方,或者是容易被發現,而且能獲得氧氣的地方等待救援。
“一般上,拯救人員會從門口和樓梯附近的區域開始搜救,因為發生災難時,人們一定會往這些方向逃走。”
2. 在山路開車時,遇到土崩怎麼辦?
諾阿佔說,要是在馬路上發現有小石子和泥土、土地滲水,甚至有樹木倒下,最好就是掉頭,不要再往前行駛,以免陷入危險之中。
土崩預防措施:
1. 定期檢測山坡狀況。
2. 修復土地侵蝕區域,避免演化成土崩。
3. 清理水溝,並定時檢查位於山坡上的住宅區。
延伸閱讀: 【險境逃生/01】火災、水災現場 冷靜自救手冊 相關稿件: 【網絡社交分寸/01】鍵盤俠看過來!別顧左望右,說的就是你…… 【療愈系那些事兒/01】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療愈系因需求而生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2019年5月,两人第一次在吉隆坡举办这个全球性的漫步城市运动——Jane’s Walk。
“珍·雅各认为,走路是探索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很多的活动参与者都会反馈说‘我时常经过这里,从未注意到这个地方’。”出自于对吉隆坡城市的热爱,她们举办一场又一场免费的Jane’s Walk。
“我们办了更多的漫步活动、讲座,甚至在行程中设计互动式的活动,已经超出原本的Jane’s Walk ,于是在2022年决定成立 Kerja Jalan。”阿瓦蒂说明,两人在推动Jane’s Walk时,主要收集和分享社区故事。如今的Kerja Jalan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往上多了一层倡议目的,“比如鼓励大家多走路,告知参与者有发声和要求改变的权力。”
报道:本刊 陈星彤
图片:受访者提供

Jane’s Walk活动受欢迎
Jane’s Walk属于全球性的运动,而Kerja Jalan更着重于在地课题的延伸和回应。对此,拥有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城市学硕士学位的雅思敏进一步说明,“活动非常受欢迎,开放报名几小时就满了。后来我们象征性收一点费用,填补协调活动的开销。”
透过大众积极参与Kerja Jalan举办的活动,两人看见人们对在城市步行的渴望。之所以用马来文Kerja Jalan命名,一如字面上的意思“走路的工作”。但真正的核心还是“Jalan”本身,阿瓦蒂说:“它既可以指‘街道’,也可以是‘走路’这个动作。”对她们而言,“走”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它更是接触城市、体验社区的方式。
借着Kerja Jalan活动,两人也希望向大众传达:道路不但是为了汽车或商业利益而建,更应该照顾日常使用者,“比如行人、孩子、长者……每一个人。”
路线选择出自好奇
至于路线规划,她们表示都是出于个人的好奇心。从前没去过地方,抑或网上偶然刷到的一个帖文,都可能是两人的“选材”。在决定地点后,考察便是下一步。
“我们会观察这个区域里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面向,如生活方式、建筑风貌、社区历史、公共空间等。偶尔也会有当地居民或NGO,希望我们能协助在社区办活动。”在正式组成Kerja Jalan后,她们会视地点或团体的需求,不只专注社区故事,也会增加无障碍空间或行人友善等课题。
“每一场步行活动的性质都不一样,我们在策划路线和内容上非常开放。”她们曾以“身障群体如何在城市中移动”为主题办步行活动,也配合过《巴生河·乐!文化节》带领参与者环绕旧巴生路行走,认识当地历史和河流地景。
“我们过去的Jalan Gasing活动,当地的一个居民也是建筑师。我们邀请他从建筑的角度,讲解社区里的建筑风格。”
从轻松的社区探索,到严肃的公共议题——Kerja Jalan都会因合作对象和目标群体而有所不同。近期,她们也办起专属儿童的走路运动。


“马路很危险”是谁的问题?
“小朋友在城市里走路很危险”的观念深植脑海,雅思敏表示,这恰恰是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的疑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良好的国家,基础设施也不算差,但为何我们还是会把‘孩子在街上走’视为危险呢?这是不正常的。”她补充,日本的孩童一个人搭地铁或步行回家,“这说明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我们城市的街道的设计不够友善和安全。”
为了让小孩能安全参与,她们事前进行缜密的规划,确保路线安全的同时,不单是“走”,也要设计小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像是观察周遭后要求孩童在绘本上作画,又或者在等待交通灯时,引导他们“数时间”。
“孩子们边倒数边惊讶——哇,居然要等88秒耶!”在等待的时间里看,一群人站在车龙中,吸着二手废气,而小孩的身高正好平行于汽车排气管的高度;反之,开车的人舒服地在开着冷气的车子内等待绿灯。
“红绿灯的设计,恰恰凸显了城市里的‘优先顺序’。我们把汽车放在第一位,不是人。希望从这样活动,小孩能意识到城市空间的设计出了问题。”而有收获的不单是孩童,父母也是。那些在大人眼中看似习以为常的日常,若以小孩的角度出发又有了另个视角,雅思敏说:“对家长来说,也重新认识了吉隆坡。”

人人都是城市专家
Kerja Jalan抱持着“人在城市走路”的核心,要人们亲自去体会一座城市的阡陌设计,她们认为人人都是城市里的专家。这正是城市研究者珍·雅各所强调的观点——城市的知识来自生活经验,不只是出自书本里的理论。
“你不需要成为建筑师,也不需要成为城市规划师,这些小孩长大后,无论抱负和梦想是什么,我们希望他们从小开始懂得关注自己所处的社区是否安全,是否宜居。”
跟着Kerja Jalan走在路与路之间,许多不曾注意的细节一一尽显。
“我是一名新手妈妈,推婴儿车走在人行道上斜坡,发现少了衔接的台阶。如果宝宝刚好在睡觉,突然的一震都会被惊醒。”雅思敏表示,城市里的行人道缺乏连续性以及全面性的情况不少见。城市规划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男性视觉出发,她接着说。

缺乏女性视觉的城市设计
男性所主导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当一座城市在规划与空间使用上的设想与执行,主要围绕男性的生活和行动展开。
“女性出行的方式跟男性不一样,我们一天会跑好几个地方,带小孩、买菜、探望父母……男性相对比较单一,从家到办公室、办公室到家。为什么地铁班次只在通勤的高峰时间更频密?其实那个时段,父母也很需要用到公共交通啊。”
雅思敏解释,过去城市的规划,几乎都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设计重点是“如何让上班族(主要是男性)更快抵达办公室”,不曾思考其他性别、身分者,尤其是照顾者、长辈、小孩的需求。因此,她认为在一座城市设计中必须增加“性别视角”,让更多人的声音被听见。
“现在的情况有一点转变,以男性为主的规划,慢慢朝‘性别敏感’靠近,但仍需要更多讨论与实践。”
“步行审计”激发讨论
比起一般的走街旅游导览,她们更倾向以“步行审计”(walk audit)说明Kerja Jalan这几年的努力。阿瓦蒂希望参与者在走路时,观察周遭公共设施的不足,是否适宜步行等问题,激起讨论。
“我们的活动只是提供一个工具,协助提高人们的公共意识,比如行人道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人们也会因此采取行动,向地方政府问责等等,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安全宜居。”
对两人来说,她们现在所做的也是记录的一环,因为城市的发展太快,谁也无法保住失去的地景。雅思敏以高速公路的建造为例,一层又一层的高架公路,中断社区的连续性。
马路变多了,车能开得更快了,但人却无路可走。
“有时候我们没有控制权,但从规划指南来看,市民确实有权对自己的城市发表意见,只是我们长时间忽视了这种权利。”

谁是珍.雅各?
珍·雅各(Jane Jacobs,1916–2006)是出生于美国、后归化为加拿大的城市研究者、记者与社会活动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思想家之一。她主张以人为本、社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反对以高楼与宽马路为主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她最著名的著作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书中批判当时主流的城市更新模式,强调街道活力、多元用途与社区参与对城市生命的重要。
相关稿件: 【城市复兴/01】城市复兴从观察开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