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那回事”系列五:伊班族
文:莫詠焮
ADVERTISEMENT
圖:莫詠焮,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引言:
坐落在婆羅洲西北方的“犀鳥之鄉”──砂拉越,人口約200萬,共有約30個原住民族群。而總人口數60萬的伊班族,是原住民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
來到砂拉越實文然縣(Simunjan),這裡是個距離古晉市大約兩小時車程的地方。生活在這裡的多數是巫裔和伊班人。
他們又被稱為海達雅族(Sea Dayak) ,這是因為在1840年間,他們常與海盜在魯巴河及泗裡末河一直搶劫。古時候在海上生活的伊班人,直到如今,他們的長屋通常都沿河而建。
這一期的《我們》,通過文字帶領讀者一起了解伊班人的生活形態,他們代代相傳的悅神儀式以及生活上的各種習俗禁忌,認識這族群在原始雨林保持神秘且具有魅力的原因。
被視婆羅洲部落文化象徵
長屋一個完整社區
伊班人的長屋生活形態,早已被視為婆羅洲原始部落文化的象徵。登格蘭村(Kampung Tenggelam)的伊班人共有40門戶,長屋住著大約300人,是個大型生活起居建築,也是一個完整的社區。
當你來到一座長屋,必須在屋子的前端沿樹幹砍成的梯級拾級攀上去。登上長屋,映入眼簾的是又寬又大的長廊(Ruai)。有人會在這裡鋪上草蓆,圍坐在一起抽菸或啃著檳榔談天說地。
長廊是休閒集合場所
無晝夜之分,長廊是他們休閒和集合的場所。每年的達雅豐收節,或是任何婚喪儀式都只會在這地方舉行。可能還會見到高約10多尺的長屋底下,有家禽畜生在覓食。長屋和這片地,就是伊班人的生活全部。
熱情洋溢的伊班人其實都是獵頭族的後人。來到長屋,通常會看見頭顱祭祀臺,或是一串串頭顱被掛在牆上。
這是因為獵頭族以頭顱的數量來決定一個人的財富和勇氣,少女也以人頭的多少為擇偶的條件。所以古時候長屋與長屋之間曾有不少糾紛,互相殘殺以收集敵人的頭顱。
獵頭文化象徵男性威望
其實伊班的獵頭文化是男性取得威望的手法,但獵殺婦女、孩童以及屍體的頭顱並不會被視為榮譽的事。直到19世紀,基督宣教士到當地社區傳教,加上政府開始實施嚴禁獵頭政策,獵頭文化才冰散瓦解。
每逢大日子來臨,這些歷史的陳品會一個個的排列出來。祭司一面唸咒,伊班同胞一面給頭顱喂糯米飯,灑米酒,旁觀者並不會覺得毛骨悚然,反而自然融入他們的喜慶氛圍之中。
悅神及祈福儀式
在大日子進行米靈
森林是原住民文化的根源,也是他們與祖先之靈共同生活的世界。所以傳統伊班人採取泛靈信仰,相信萬物有靈,以夢兆或鳥兆的啟示來決定農田的位置,決定種植的農作物。
不得不提他們的悅神儀式—米靈。這是伊班族的傳統祈福儀式,古時候伊班族人多數以種植旱稻和打獵為生。他們從尋找耕地,播種到收割都必須進行悅神祈禱或米靈儀式。
次數作用看場合情況而定
如今米靈還是會在大日子如豐收節時進行,米靈的次數和作用也看場合和情況而定。記者在登格蘭村便見證了三次的米靈儀式。
第一場的米靈用以迎賓,為了替首次來到村子的人驅邪祈福。祭司手抓公雞唸唸有詞,對著地板上的供品唸咒。最後雞隻會被宰掉,用雞血粘在供品上供奉給村裡的靈。
第二場米靈是供奉給河裡的鱷魚,避免它們在人類渡河時攻擊人類。據說只要在米靈儀式中供奉香蕉、雞蛋和糯米等供品,就能夠撫平兇暴的鱷魚。
最後的米靈,則將地點移到登格蘭村民的“祖先柱”。每逢豐收祭, 村民都會到這裡獻上供品給祖先靈,跟華人在神壇上香的舉動相似,只是祭品不同。
原始相親活動Ngayap
女生點燈拒男生求愛
為求更瞭解伊班族的習俗文化,記者參與由隆雪華堂婦女組舉辦的《生與死的那回事》線上課程。主講人瑪格麗特(Margaret Bedus)今年65歲,是名伊班人,也是一名退休老師。自2000年以來,她已是砂拉越婦女互助協會(SWWS)的代表主席。
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存在許多特殊文化,左右他們的生活習慣,伊班族也不例外。雖然當中有的還被族人堅持維繫和傳承著,有些深具特色的文化習俗早已失傳。
男生可爬進女生房
瑪格麗特提到他們古老的相親活動Ngayap。以往伊班社群會在舞會或是其他公開場合,鼓勵單身男孩追求單身女孩。而Ngayap指的是,若男孩看上對方,半夜可溜進女孩帳篷或攀爬屋頂進女孩房間的習俗。
如果女生房間點燈的話,表示對男孩的拒絕,相反的話既代表男孩可留下來陪伴。根據習俗,男孩最多可連續三晚與女孩見面,超過了次數的話,女方家長便有權干涉詢問男孩是否有意向女兒求婚。
“Ngayap原本是個單純的社交活動,但外人可能會因為對它不大瞭解而產生誤會。“ 隨著生活方式現代主流化,Ngayap的實踐也漸漸被淘汰了。
夫不能手碰尖銳物及綁繩
孕婦嚴守禁忌保胎兒
原住民生活條約和禁忌的產生,大多源自他們對周遭環境的高度觀察,再根據他們真實生活中的經驗而產生。
古時候到現在,準備生育的伊班婦女得遵守禁忌來保護胎兒。例如丈夫不能用手碰尖銳物,要不然妻子會有可能難產。瑪格麗特繼續說道:”為了保護妻子和孩子,丈夫連繩子也不能綁,除非是有人幫他綁了第一結,他才能接過來繼續下去。“
如華裔產後多吃薑
“我媽曾說過,她懷著我姐姐的時候,那年1948,村裡的人完全不讓她移動,只能躺在火爐旁邊,身邊不乏助手照顧她的需求。”
與華裔坐月子的習慣相似,伊班族對產後婦女的照顧也有自己一套的傳統習俗。譬如說華人在坐月子期間不能吃冷性食物,伊班人對飲食方面也一樣特別注意。
“我們生了小孩後吃的料理會有很多姜,還會用姜和布條包紮肚皮,讓重點部位儘快恢復原來的樣子。”
居喪不可理髮戴金銀飾品
伊班傳統習俗也有服飾禁忌,例如居喪的時候不可以理髮,不能佩戴金銀飾品。這又連接到古時候,婦女在戰爭時期不可佩戴首飾,不可用梳子梳頭,不能讓燈自行熄滅的等等禁忌,設以保佑在外的男人不會陷入敵人手中。
既有生就有死,伊班人相信死後的人會進入一個叫做“色巴央”(Sebayan)的世界。據說這個世界與活人世界沒有兩樣,只不過這裡都有逝者所需的生活用品。在色巴央,只有美好,沒有疾病和災難。
瑪格麗特還透露,以往親人會將逝者的遺體存放在家裡三天。在這三天之內,他們會請來一名哭喪者,從黑夜歌頌到白天,讓天庭聽到逝者生前做過的好事。
親人逝世須停工禁離開
將死者安葬之後,家屬有三天稱為“比巴那”的禁忌期。他們必須確保房間的燈火必須保持光亮,吃飯時要先把少許的飯丟到屋底與死者同吃。
三天的”比巴那“禁忌期,長屋裡的人都必須停止工作和娛樂,也禁止離開長屋,外人也不得到訪。直到第三天,他們才能把房間的燈火熄掉。再由祭司用一隻雄雞在家屬頭上旋轉,念祝禱文使他們的靈魂能繼續生存。
現今70%伊班人信奉基督教
瑪格麗特補充,以往的族人與大自然緊密地生活在一起,但現在他們當中70%已入教成為基督教徒,只有少數人仍保持著泛靈信仰。
隨著社會變遷,步上時代列車的伊班族摒棄穿耳紋身,身穿時髦整齊,大多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或英語甚至是中文。後輩從城裡帶回來的新知識與新思想,或許會在老輩人的生活漾起微微漣漪。過一陣子,又迴歸雨林原有的平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