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我的父親腎癌末期,他可以接受法師的關懷。不知法師什麼時候方便呢?”一位多年沒聯繫的義工來電,聽了,二話不說,隔天居家探訪。
甫至家中,大兒子允樑向我說明病況:“父親於2018年3月遊玩北京後,發現身體側面有腫塊,到附近診所看診,診所醫生建議到醫院做全身檢查。5月被診斷是腎癌末期,因腫瘤太大,無法進行手術。醫生表示,無論採用電療或化療的方式,都無法治癒。於是選擇以口服藥物治療,同時配合中醫的調理,改變飲食習慣,多食蔬果,減少肉類。今年年初,病情惡化,口服藥物已無法控制腫瘤增長,導致紅血球下降,每個月到醫院輸血。7月,他的肚子腫脹,身體的液體已無法如常疏通。”
ADVERTISEMENT
“父親唯一的心願希望等到12月5日的來臨,因為這一天是他與母親結婚50週年婚慶。父親他不想成為我的負擔,我想幫他洗澡,他都婉拒,覺得沒有尊嚴。”瞭解狀況後,大兒子帶我到房間探望陳伯。
進到房間,見陳伯平躺在床,肚子腫大、手腳出現水腫。對於法師的到來,他不感陌生,幽默的說:“法師,我等很久了!請坐!我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我不是怕死,死是人生自然的現象。我只是捨不得兒孫們,他們都很乖巧。每天去上學的時候,都會走進我的房間跟我說,阿公,我去上學了;放學後,一樣到我房間跟我說,阿公,我放學了!大部分時間臥床,兒子們孝順,每當用餐時,都會抱起我,到輪椅上,推我到客廳與家人聚餐。長孫知道我喜歡聽老歌,就把老歌放進手機,我什麼時候想聽就聽。白天有兒孫們的照顧,晚上有太太的陪伴。捨不得,放不下的是這份親情!今年12月是我跟太太50週年婚慶。希望可以等到這一天的到來!”說完,我接著說:“陳伯,您是一位幸福、有福報的老人!在您生病的時候,有太太、兒女、媳婦女婿、子孫們輪流的陪伴與照顧,這是您的福報,您要感恩與珍惜。對於這份親情,確實捨不得,放不下,但是,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捨不得,也得舍;放不下,也得放!親情,我們帶不走,我們只能珍惜當下與他們相聚的日子,也要能歡喜接受兒子們對您的報恩,讓他們幫您洗澡、更換衣物、處理穢物等,不要認為這是給他們帶來負擔,而是應該讓他們盡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孫子們看到爸爸是如此無微不至的照顧阿公,以後他們成家也會如法的照顧父母親,這何嘗不是良好品德的傳承嗎?”陳伯露出微笑,點頭認同。談及慶祝50週年婚慶能否提前舉辦?他皺起眉頭,默然片刻。與陳伯談話結束後,轉身與家人討論水腫問題,分享放不下的事,並建議提前舉行“50週年婚慶”等問題。
翌日,允樑來電說陳伯住院抽腹水、檢查,數日後我到醫院探訪。他見到我就說:“法師,今早醫生告訴我兒子說,不用做任何治療,可以回家或繼續留在醫院。我選擇回家,家裡比病房溫暖又熱鬧。在這裡晚上睡不好,家裡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晚上睡眠品質也比較好。我已準備好,不害怕死亡!”說完,他陷入昏昏欲睡狀態。我說,陳伯,您看起來有點累,您想睡,就睡吧!我念佛號給您聽,好嗎?他說,“好啊!我開始唸佛,不久就傳來陣陣的打鼾聲。這時護士走來,喚醒陳伯吃藥,吃了藥,陳伯問:“唸佛,累不累?”回說,“不累!”“這是浴佛偈嗎?”“不是,這是阿彌陀佛的聖號!當您身體有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多唸佛來安定身心。”陳伯點頭說好。
陳伯出院後的第三天,上門探訪,見他時而清醒,時而昏睡。下午Hospice Malaysia護士上門關懷,他上氣不接下氣的對護士說:“ubat kasi kuat-kuat”。可想而知,他的疼痛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從住院到出院,不到一個星期,陳伯說話頻率變少、嗜睡狀況變多、能喝的也愈來愈少,且尿袋有血尿現象,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告訴家人,“50週年婚慶”要爭取時間,趕快做。好好與父親做“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注1)。兒女們說:“我們已經做了!”
兒子再次詢問父親的意見,他說:“我時間不多了,明天做!”家人以最短的時間、用最簡單的方式,圓滿父親與母親的50週年婚慶!所有兒女、子孫們聚集一堂,見證父親為母親帶上戒指,還獻上一束花給母親;而母親也為父親帶上戒指,拍下最後一張全家福。
週年婚慶後的隔天,再次探訪,此時陳伯意識出現混亂。例如:“他想穿鞋子,想出去……日本兵給他吃很多藥……”等現象,在臨床上稱為“瞻妄”(Delirium)(注2)。告訴家屬,若“瞻妄”出現,離死亡不遠,要有心理準備。第三天早上,陳伯告訴家人他要穿衣服。家人給他穿上平時最喜歡的衣服,然後圍繞著身邊唸佛,陳伯於2020年9月26日傍晚7點,在佛號聲中,安祥舍報。
感言:
在眾多臨終關懷個案中,陳伯的個案是讓我深受感動。從家人身上,我看到家庭和樂、充滿著溫馨與愛,全家大小以感恩心給予陳伯臨終的照顧。在子女們的心中,陳伯一生傳遞正直、誠信的為人守則,他常對子女們說:“心有多寬,福就有多大”、家和萬事興、凡事不求完美,但求盡力而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陳伯永遠抱著“事大;心不亂” 的態度來面對。這是陳伯留給子女們無言的身教與無盡的言教,雖然色身已不再,但他的精神代代相承。
在陳伯身上,我感受到他的真誠與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陳伯知道疾病已無法治癒,命也無法挽救,他放棄所有治療的方法,包括臨終前的急救(插管、心臟按摩、電擊、急救藥物),他選擇回家並接受社區安寧療護的照護,來緩解病痛,以自然方式面對死亡。然而,由於許多臨終患者或家屬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往往救回來的是“一口氣”,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看著臨終者的受苦,家屬也將愧疚一輩子。
法師扮演的角色是病人與家屬的一座橋樑,協助臨終者解答生死的疑惑,協助家屬化解內心的困惑,進而觀念疏導。只要臨終者心安,家屬也會安心,生死兩相安。陳伯,祝福您,一路好走!(作者稿費悉數捐助“淨願慈懷之家”)
注1:
“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是由臺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博士,在臺灣緩和醫療界提出的概念。她提倡當生命即將離去時,病人與家屬應雙向的互動,讓彼此在沒有遺憾的情境下,圓滿人生最後旅程。
1. 道歉(對不起):在臨終時寬恕、原諒他人的過錯;也請求對方原諒我們的過錯。
2. 道謝(謝謝):對摰愛的人想要說的真心話、祝福、勸勉、此時坦然的向對方表白。
3. 道愛(我愛你):感謝對方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讓我們備受呵護與關愛。
4. 道別(再見):真誠地跟對方說再見,告訴他們你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並再次道謝。“四道人生”的運用,不僅用於臨終時病人與家屬雙向溝通的模式,在活著的時候,更要把它融入到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藉由平時的練習,當摯愛親友走到生命邊緣時,四道的話語便能輕易表達出來;否則,當面對摯愛的生離死別時,想說,卻無從表達,說不出口,無法好好的道別而造成遺憾!
注2:
譫妄是大腦非特異性的功能失調,引起意識紊亂的情形。末期病人出現譫妄常因藥物、身體電解質不平衡,或腦部轉移引起,也可能因身體多重器官衰竭所造成,此現象亦被稱為臨終前躁動,通常臨終病人40~75%有臨終譫妄的現象。
譫妄常見的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記憶障礙、神智混亂、語無倫次、躁動不安、焦慮、憤怒、憂鬱、激進行為、日夜顛倒及出現視幻覺或聽幻覺等情形。當病人出現譫妄時,主要為安撫其不安的情緒,並保護病人安全避免受傷。此時家人的陪伴、愛與關懷比任何的藥物都來的重要。因為,在人生最後階段,唯有親人的陪伴、愛與關懷才能讓病人有勇氣去面對生命的每一天。(節錄:三軍總院末期病人瞻妄護理)
“淨願慈懷之家” 長期免費收容中風及臨終病人,需要社會長期資助。
˙捐款戶頭名稱:Pertubuhan Kebajikan Rumah Kasih Jing Yuan
˙捐款銀行戶頭號碼:大眾銀行 319878 1520(請把 Bank In Slip收據WhatsApp到012-3533113 / 017-3300128 寶美以獲取正式收據)
地址:22, Jalan Bunga Tanjung, Taman P.Ramlee, 53000 Setapak, Kuala Lumpur.
和22A&22A-M, Jalan 6/5,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55100 Kuala Lumpur.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