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报道:郭秋香
(八打灵再也29日讯)道路安全专家表示,相比许多邻国,我国的道路品质还不错,惟有关马路超出原有工程设计的考量,包括近年气候改变的影响,就会导致路坑出现。
博大道路安全教授黄绍文博士对《星洲日报》指出,专家在设计马路时会纳入了各种考量,包括使用率、承担的重量、天气、排水及材料的质量等,但仍有许多原因导致我国的马路上路坑处处。
他说,近年来我国气候的改变,或许不在当初设计的考量内。
“极端的天气,突然频密的豪雨,超出原本预计承担的重量等,都会缩短马路的寿命,加速原本只是小路坑的扩大。”
也是联合国道路安全专家小组成员的他说,道路的设计有其安全规格,相比许多邻国,我国道路素质,整体算是不错。
他说虽然政府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维修,不过有关当局无法时刻监督马路的状况,因此需要马路使用者发挥集体力量,一旦发现路坑时,向有关当局投报。
他也促请关当局在接获人民投报以后,尽速采取行动,保障马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黄绍文指出,马路的工程是在曝晒的环境下进行,施工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天气的影响,导致品质受损。
“在铺上了柏油后,也看不到其品质 ,而质量受损也可能涉无心之失,但也可能有害群之马在材料上偷工减料。”
他指出,一开始的小坑不会对交通工具带来影响,但是当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威胁到两个车轮的交通工具,包括脚车和摩托车车主的安全。
“因为摩托车的速度比较快,太大的路坑会塞住两个车轮,对骑士很危险。”
他说,至于汽车司机,一般看到大坑会闪躲,但“闪躲路坑”的这个动作,可能对其他马路使用者带来生命威胁。
他说,有关当局是有固定的时间表维修马路,但是无法天天监督路况,因此他呼吁天天使用马路的道路使用者,发现马路出现路坑向有关当局投报,而有关当局必须提升马路工程的品质监管。
然而,他也坦言,我国的马路由不同单位管理,可能限制了公众投诉路坑的意愿。
他举例,在花园住宅区内的马路一般属于地方政府的管辖,但是新的花园住宅区内的马路管理权,可能还没有移交给地方政府,所以有可能还是属于发展商。在同一个州内,不用支付过路费城市的路,称之为州级公路。
他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投报路坑也变得更容易,希望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马路的管理权,从而监督与改善我国的路况。
知多一点:
在马来西亚道路分为高速公路、联邦大道、州级公路、地方道路和私人道路。这些道路各有不同单位管理。高速公路由大道局(LLM)管理、联邦大道由联邦政府所有;州级公路和地方道路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私人道路则指发展商铺设,尚未移交地方政府的道路。
联邦公路只标有数字,例如联邦1号公路,而州级公路则以州代号开头。联邦和州级公路都有蓝色路标,文字颜色为白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八打灵再也30日讯)缅甸周五发生强震,波及泰国曼谷,周边多国,包括我国一些地区皆有震感。虽然大马未直接受灾,但专家警告,我国距离活跃的苏门答腊断层带和巽他俯冲带仅300至600公里,地震风险已经越来越靠近我们。
“灾难不会等待。地震不会在到来之前敲门。马来西亚需要一项超越政策文件、深入人心的抗震准备战略。”
吁政府拨款进行防震计划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地震学和地震工程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阿兹兰阿德南及建筑病理学家官友维今日发表联合发文告,促请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拨款进行防震减灾计划,并执行更严格的抗震建筑规范和地震后结构审计,而非等到悲剧发生才采取行动。
他们指出,苏门答腊断层带和巽他大逆断层过去曾引发过巨大地震,并举例2004年亚齐地震(9.1级)和2012年印度洋地震(8.6级),当时吉隆坡和槟城都有震感。
“巴生河流域和布城的软冲积土和填海土地可能会放大地震波。如果发生长周期地面运动(LPGM),我们所站立的地面可能会加剧破坏。”
高层建筑没采取抗震设计
他们说,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主要设计用于抵御风力,而非地震,因此促请有关当局对旧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采用基础隔离和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以及为未来建筑采用欧洲规范8等抗震设计规范,并呼吁政府补贴防震和震后审计。
除了建筑物,我国的基本设施如桥梁、高架公路和交通系统也同样面对风险。
阿兹兰阿德南和官友维吁请政府立即行动,对交通繁忙区域进行抗震加固、采用柔性接头和抗震轴承,以及使用现代抗震规范加固柱。
他们说,大城市的微分区研究可绘制地震震动放大的区域,计算机模拟可预测高层建筑物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反应,指导相关单位进行更安全的建设。
促严格把关建筑抗震规范
他们促请政府更新建筑规范,严格把关关键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同时教育工程师、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抗震意识。
他们也呼吁政府加强实时地震监测,例如MyShake应用程式,并定期举行地震演习,确保民众掌握紧急疏散和能迅速反应。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