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马接峇鲁新村15分钟车程,有一座名为Bukit Putus的原住民村,是马接再也区7个原住民村之一,住着14户人家,为特姆安族(Temuan)。
在大型森林开发和种植计划下,原住民面对的问题除了包括土地和资源权益的诉求,语言和文化习俗的流逝,也不得不重视和采取行动。
ADVERTISEMENT
有鉴于此,在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的系列活动中,除了宣传本村,也包括帮助原住民语言文化保护工作。
“在英殖民时期,我们很自由,可以搬来搬去,要到哪就住哪,建造亭子、屋子。但现在因为伐木业和果园开垦,原住民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居住在森林。因为森林已不怎么‘好’了,到处都开辟成道路,要找寻传统草药都很困难。如今哪里有让我们舒服的地方,我们就只能被逼住在那里。”Bukit Putus原住民村村民代表Aim说道。
他叹道,如今在森林居住、行动、觅食的自由度,远不如以往,有的森林地区,原住民还必须向森利局申请才能进入。
“我们喜欢森林,当我们晨起打开门口,看到的森林,那里就是我们觅食之处。但现在很多森林已被砍伐,已经没了。”
为了维持生计,年轻一辈的原住民选择到外工作,例如当老师,成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等,有的干脆搬到马接再也区其他地方居住。由于较少在森林活动,年轻一辈对森林的情感、对草药的认识,也不如老一辈原住民那么深,使用本族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少,让语言文化习俗的传承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他分享:“在马六甲,特姆安语和马来语非常相似。”例如makan、minum这些词语非常相似。“但事实上,如果换作是原原本本的传统特姆安语,是不一样的,它和马来语有很大差别。”
Aim补充,传统特姆安语早已在很久很久前被淡忘。如今大家讲的特姆安语,在英殖民时期或更早期就已出现和盛行,由于和马来语音相似,更加方便与他人理解和沟通。对于传统特姆安语,很多人只懂得一些简单的词汇,能够完好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语言彰显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和族群象征。在他看来:“传统习俗和母语都必须保留和传承,若母语消失,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根源,也不会明白这些习俗的意义。”
站在保护文化的同样出发点,在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其中两项会进行的计划,就有关于原住民文化保留。工委会活动总策划曾昭智指出,工委会在原住民村建立语言碑林,将被淡忘的传统特姆安语及其三语翻译,刻在原住民村内的石头上,保护当地原住民语言文化,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原住民语言文化。
另外,当局也会安排在拿督维拉傅润添公园,展示更多原住民精湛的手工艺品,让更多人在游览马接峇鲁新村的同时,也有机会感受原住民文化之美,让各族群和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结语】新村历史不能忘,成立故事文物馆
对上一代人而言,马接峇鲁是迁移扎根,是友族亲善的记忆;对下一代人而言,马接峇鲁是继往开来,是人情味浓厚的宝地。
“马接峇鲁给人印象就是个华人新村,但从历史来看,它其实是蛮多元的。特别是友族亲善的部分,长辈亲自走过这段岁月,感受良深,但年轻一辈可能就没那么大的感受。”
因为妈妈老家就在附近的马接翁武新村,马接再也州议员拿督林秀凌对马接峇鲁新村有着一份情怀。在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推介礼上,她提到,工委会将趁着迁埠70周年,成立专属马接新村的故事文物馆,让下一代有机会了解马接峇鲁新村的历史。
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前提下,希望能把新村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特色和精彩部分展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制造,让更多人知道,马六甲不仅有古城红屋鸡场街,还有这座值得探索的马接峇鲁客家新村,以及等待发掘的原住民村落。
马接不大,没有让人打卡的漂亮咖啡馆,却有最真实淳朴的生活面貌,需要人们把步伐放慢,好好沉淀、欣赏这个地方。
更多报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