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馬接峇魯新村15分鐘車程,有一座名為Bukit Putus的原住民村,是馬接再也區7個原住民村之一,住著14戶人家,為特姆安族(Temuan)。
在大型森林開發和種植計劃下,原住民面對的問題除了包括土地和資源權益的訴求,語言和文化習俗的流逝,也不得不重視和採取行動。
ADVERTISEMENT
有鑑於此,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的系列活動中,除了宣傳本村,也包括幫助原住民語言文化保護工作。
“在英殖民時期,我們很自由,可以搬來搬去,要到哪就住哪,建造亭子、屋子。但現在因為伐木業和果園開墾,原住民很難再像以往那樣居住在森林。因為森林已不怎麼‘好’了,到處都開闢成道路,要找尋傳統草藥都很困難。如今哪裡有讓我們舒服的地方,我們就只能被逼住在那裡。”Bukit Putus原住民村村民代表Aim說道。
他嘆道,如今在森林居住、行動、覓食的自由度,遠不如以往,有的森林地區,原住民還必須向森利局申請才能進入。
“我們喜歡森林,當我們晨起打開門口,看到的森林,那裡就是我們覓食之處。但現在很多森林已被砍伐,已經沒了。”

為了維持生計,年輕一輩的原住民選擇到外工作,例如當老師,成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等,有的乾脆搬到馬接再也區其他地方居住。由於較少在森林活動,年輕一輩對森林的情感、對草藥的認識,也不如老一輩原住民那麼深,使用本族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少,讓語言文化習俗的傳承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他分享:“在馬六甲,特姆安語和馬來語非常相似。”例如makan、minum這些詞語非常相似。“但事實上,如果換作是原原本本的傳統特姆安語,是不一樣的,它和馬來語有很大差別。”
Aim補充,傳統特姆安語早已在很久很久前被淡忘。如今大家講的特姆安語,在英殖民時期或更早期就已出現和盛行,由於和馬來語音相似,更加方便與他人理解和溝通。對於傳統特姆安語,很多人只懂得一些簡單的詞彙,能夠完好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語言彰顯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和族群象徵。在他看來:“傳統習俗和母語都必須保留和傳承,若母語消失,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根源,也不會明白這些習俗的意義。”
站在保護文化的同樣出發點,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中,其中兩項會進行的計劃,就有關於原住民文化保留。工委會活動總策劃曾昭智指出,工委會在原住民村建立語言碑林,將被淡忘的傳統特姆安語及其三語翻譯,刻在原住民村內的石頭上,保護當地原住民語言文化,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原住民語言文化。
另外,當局也會安排在拿督維拉傅潤添公園,展示更多原住民精湛的手工藝品,讓更多人在遊覽馬接峇魯新村的同時,也有機會感受原住民文化之美,讓各族群和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結語】新村歷史不能忘,成立故事文物館
對上一代人而言,馬接峇魯是遷移紮根,是友族親善的記憶;對下一代人而言,馬接峇魯是繼往開來,是人情味濃厚的寶地。
“馬接峇魯給人印象就是個華人新村,但從歷史來看,它其實是蠻多元的。特別是友族親善的部分,長輩親自走過這段歲月,感受良深,但年輕一輩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感受。”
因為媽媽老家就在附近的馬接翁武新村,馬接再也州議員拿督林秀凌對馬接峇魯新村有著一份情懷。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推介禮上,她提到,工委會將趁著遷埠70週年,成立專屬馬接新村的故事文物館,讓下一代有機會了解馬接峇魯新村的歷史。
在發展人文旅遊的前提下,希望能把新村原汁原味的歷史故事、特色和精彩部分展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製造,讓更多人知道,馬六甲不僅有古城紅屋雞場街,還有這座值得探索的馬接峇魯客家新村,以及等待發掘的原住民村落。
馬接不大,沒有讓人打卡的漂亮咖啡館,卻有最真實淳樸的生活面貌,需要人們把步伐放慢,好好沉澱、欣賞這個地方。
更多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当我们跟随杨辛娣的脚步在街上游走,无论是坐在街头、巷尾、转角、五脚基,又或是桥底下的流浪者,都一一与她点头打招呼,她记得每个人的名字,熟悉他们的喜好、脾性和背景,更被流浪者昵称为“妈咪”。
“流浪汉妈咪”究竟是因何诞生?

若非杨辛娣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装扮体面的她,曾一度携着女儿和流浪者一起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她是专门服务于外国游客高端定制团的导游,经常带着三五人小团在吉隆坡趴趴走深度游,深入体验吉隆坡,一日的收入比普通旅游团导游来得高。在Covid-19席卷全球之初,她以为旅游业只是如同过往的H1N1、MH370事件一般短暂遭受到冲击,2至3个月后便能恢复如常,她的存款尚能支撑过去,不料疫情越来越严重,完全超乎她的想像。
“其实全世界(实行)行动管制是在2020年1月,(虽然)我国是3月18日,可1月时我们旅游业基本就是关停了。”她细细回忆。
“一般来说,我们是来不及吃团年饭的,有很多工作要做,会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不过那时我们居然还能吃团年饭,吃了团年饭就真的收工了,这是我从事旅游业20年以来从未试过的。”
婚姻失败加上工作停顿,堪称祸不单行。半年过去了,眼看着储蓄一点点消耗,入不敷出的她不得不限制自己每日只许花5令吉,若看到有善心人士或组织派发食物,就拉下脸皮排队领取盒饭,每日只吃一餐。
“人家说丢脸啊,怎么会丢脸呢?要吃饭的哦,你不吃你女儿也要吃啊。”
赋闲在家日久,她带着女儿在熟悉的吉隆坡走街串巷,不禁怀念起忙碌的工作时光而备感心酸,然而这种心酸却被陌生的街景冲击得一点不剩:在她们路过的店铺五脚基睡满了人,少则30至40人,多则50人。
“很严重啊!全部人睡在街上,一个走廊三四十个(人),有些比较长一点的走廊有四五十个(人)。”
原来,还有很多人比她们过得还惨。

被面档老板善意之举启发,决心帮助流浪者
当她走过某家经常带游客光顾的餐厅时,该店老板和她寒暄几句后,她向老板表示口渴,是否能请她喝一杯水时,他却一反热络的常态婉拒:“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她理解老板担忧开了请她喝茶的先例,自此就成了常态,理解但也感到受伤。
“我曾经带那么多游客去帮衬他,如今连一杯白开水也不愿意请我喝。”
怀揣着受伤失望的心情,她们来到不常去的牛肉面档,心想着就算她不吃,女儿也得吃,于是叮嘱面档老板做一碗5令吉的面先让女儿吃饱。
原以为5令吉顶多只能吃一碗汤面,不料老板却端上一碗用料十足,价值10令吉的牛肉面,接着当她向老板要一个空碗,打算跟女儿分着吃,老板的回答不仅疗愈了她受伤的心灵,也间接改变了许多流浪者的命运。
“他说先让我女儿吃,他再给我做一碗,我当时有点害怕,怕不够钱买单,还提醒他我只有5块钱。”
“老板说不用,他请我吃。我当时就想哭,认识的人连一杯水都不请我喝,素未谋面的人却请我吃两碗20令吉的牛肉面。”
牛肉面档老板不经意的善意,以及让她大受震撼的街景,让她下定决心帮助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流浪汉妈咪”杨辛娣就此诞生。
“如果我可以帮助比我更惨的人,那我的生命就还有意义。”

从服务VIP到服务街友
尽管当时身在自顾不暇的困境中,可一旦下了决心就雷厉风行地实践,只是没钱怎么行善?
原来是在她领到一些食物后,将多余的部分再派送出去,自此每晚9时左右,她带着女儿开着小车到街上,为露宿街头的街友派发食物。
“晚上9时以后,才可以看到真正睡在街上的人。白天去的话,有很多人可能是经济不宽裕,但有住处的。”
她曾看过一名乘坐名车的7旬老人,白天时就跟流浪者坐在一起,看见有人派送盒饭,他亦跟着去领,因此只有在夜晚方能辨别出谁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们在街上的时间长了,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
鼓励流浪者不要放弃,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杨辛娣坦承部分流浪者确实符合一般人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吸毒者、更新人士、黑社会、好赌等“牛鬼蛇神”。
“不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在座每个人都犯过错,只是可能没有他们这么严重,以致于要坐牢、家人不愿理会。”
“于我而言,他们的错误可能比较严重,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当他们身处亲人如同陌路,四下无援的绝境,她的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成了他们的再生母亲,并且亲地称她为“妈咪”。
比如曾有一名流浪者,是知识分子且具备国外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挣了不少钱,然而由于吸毒感染HIV病毒,仿佛人生已来到尽头,他的世界日月无光,觉得活下去再也没有意义。他对她说:“妈咪,今天我的愿望是今晚睡着后,明天不再睁开眼睛。”
“我告诉他,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那天会有一个人很伤心,他说他知道是谁,一定是我,没有别人。”
于是,她一直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要寻找到自己的目标。
“全世界都说他们是烂泥,是懒惰的,全世界看不起他们,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能这样活下去吗?”
“如果我那时候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失业、失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放弃,那还有许多人比我更惨的。我跟他们说,若我没有放弃,你们也不允许放弃,有一天你们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
有一次,她带着食物到街上,随机分发给经过的流浪者,其中包括4名印裔流浪者,在他们吃饭的当儿还跟他们聊起来,劝他们不要再流浪。
“有一人经常进出监狱,拉开衣服让我看他身上有18条鞭痕,可以说坏事做尽,也允许我拍视频让人们知道做坏事是会被鞭笞的。”
“(为何一次又一次明知故犯?)社会不要给他们机会。社会就是我们嘛,我们不要给他们机会。”
后来,她如常伸出援手协助和鼓励他们,半年后的某个白天,她路经电梯间,一名戴着口罩的印裔男子朝她招手,喊着:“阿妈!阿妈!”
当她寻思对方是否认错人时,他拉下口罩说:“我找你很久了。”
原来他就是半年前曾接受她援助,有过一饭之恩的4名印裔流浪者之一。这半年来每日晚上都来找她,却无功而返,于是改成白天来碰运气,还真让他碰上了。
“他提醒我半年前在这里请他吃炒饭,当时他才出狱2日,给我看过老婆孩子的照片,但妻儿已经不知所终,他和我一起为此掉泪哭泣。”
那时,她鼓励他站起来重新做人,他就开始找工作,重逢时已经打扮得整齐干净,判若两人。
“他说他已经改过,那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希望,只要改过自新,总有一天会找回妻儿,让他们重新接纳他,他不要再重蹈覆辙。”
语毕,他立即蹲下扶住她的脚以示尊敬,并买了一份食物道:“阿妈,半年前你喂我吃饭,今天轮到我喂你吃饭。”
“他真的喂我吃饭。”

重获新生,感谢“妈咪”扶助
还有一些流浪者经她协助和劝解,自愿去戒毒所、找工作……在续写人生后,回头再寻她“汇报”成果,给她送花、送鞋道谢。
“他们就捡了一些商家不要的花,写一张卡告诉我‘妈咪,我爱你’,这些人都是黑社会、吸毒者。”
“有一人给我送了全新的拖鞋,解释说是有鞋店倒闭,清除掉存货时店家给他的,他看着是我的尺寸才拿来送我。他说他不敢偷,因为‘妈咪’讲过不能做坏事。”
她希望接下来能设立一个场所,可供流浪者住宿、技能培训,因为社会大众对吸毒者、更新人士往往抱有偏见,不愿雇用他们,她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去处。
她说,他们已经坐过牢,接受了惩罚,欠下的债已经还清,但社会又再惩罚他们,抛弃他们。当他们接二连三遭受打击和排斥,没有丝毫翻身的机会,便会重蹈覆辙。
因为光明处无人接纳,深渊处处是朋友。
所以她希冀着能设立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在此接受技职培训,或做简单的包装工作,可饲养鸡鸭鱼或种植蔬菜等等,让他们从中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及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希望。
一个个在家人、社会眼里已无药可救的人,在杨辛娣处重获新生,也值得新生。
光顾牛肉面档,不忘滴水之恩
生活逐步回到正轨后,她偶尔会到牛肉面档消费,尽管档主早就不记得她了,亦不知他就是她故事里提及的主角。
我们永远不知道一次无意的滴水之恩,会不会变成惠及多人的一汪涌泉?会不会就此改变别人的一生?
而那家拒绝请她喝一杯水的餐馆,她再也没有回去过。
相关报道: 【流浪者之歌/01】我住在街头!──露宿者的流浪故事 【流浪者之歌/03】无家不是罪!定点送食,温饱落难的人 延伸阅读: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1】手停口停,收入归零,三餐是奢侈他们的无助,你看见吗?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2】怕逮捕,怕遣返,怕感染,也怕未知的明天难民的辛酸,谁人知?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3】不管有证或无证,请别标签他们是“瘟神”他们的权益,不该被无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