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擂茶是客家人的日常食物,在馬接峇魯新村,許多村民都會在住家範圍種植幾棵茶樹,充當擂茶原料之一,或自己在家炒茶喝。據悉,這些茶樹原在阿依巴西範圍種植,村民習慣稱為“芭溪茶”,取Pasir譯音,是烏龍茶類。
因為喜歡喝茶,張聲錦毅然開墾了村裡一片土地,自己種茶炒茶,如今在村內成功打造一片平地烏龍茶園。
平地茶園在本地並不常見,究竟他如何從零開始,一步一腳印學會種植和處理茶葉的方法?
早在80年前,馬接峇魯的村戶人家已開始種茶樹,村裡有的茶樹已有60年樹齡,但都屬於住家式種植,數量不多。
在村裡長大的張聲錦12歲開始喝芭溪茶,成年後到外工作,一直對家鄉的茶香念念不忘,偶爾向村裡其他村民買些茶葉。買來的茶葉常常是一丁點,怎能解茶癮呢?“不夠喝,不然找個地方來種茶吧。”後來在村裡租下一片土地,開闢成茶園。
【從失敗中摸索,終於苦盡甘來】
早晨踏入茶園時,張聲錦早已泡好茶,在旁炒茶,陣陣茶香縈繞空中。茶園佔地1英畝,種有約3000棵烏龍茶茶樹,以及零零落落的榴槤樹,至今茶園將近10年曆史。
有道萬事起頭難,起初開墾種茶時,張聲錦一方面向別人買茶籽來種茶苗,另一方面買茶葉學習炒茶,直至兩年後,才真正開始炒自己種的茶葉。
因為缺乏種植經驗,開始種茶几乎失敗告終,起初兩次種植,因為天氣太熱,茶苗幾乎乾死。
後來聽取他人意見,在園地種些貓山王,讓茶園土地長些野草,不要那麼“乾淨”,茶樹反而變得更健壯一些。後來,他聽取工人意見,用椰葉和棕油葉來遮蓋樹苗,在方方面面細心照料耕種之下,茶樹茁壯成長、趨向穩定,種植兩年後,終於能夠炒自家種的茶葉。
採茶炒茶都是學問。張聲錦用的是傳統炒茶爐,以橡膠樹幹為木柴,因為缺乏炒茶經驗和旁人指導,炒出來的茶葉品質,時好時壞。雖然信心難免受打擊,但他只能不斷研究,憑經驗發現其中訣竅,同時向村內長輩請教。
日子有功,憑著不停摸索和經驗,茶葉品質也出現變化。他拿起茶杯,笑說:“開始這茶不是這樣的味道,喝起來很澀,會‘鎖喉’。但現在,有些茶友跟我說,你的茶變了,有種苦盡甘來的味道。”亦如慢慢走上軌道的茶葉作業。
他透露,茶園的產量和採茶次數不多,若在清明節時期,一個月裡面也許只能採茶一次,但採出來的茶葉品質很好;若在雨季時節,一個月可以採十次八次,因為雨量會影響茶葉的味道,往往炒出來的茶葉沒那麼香。早上採茶後涼置三四個小時,下午開始炒茶青約5小時,然後拿到太陽底下曬兩天,之後再炒5小時,才可正式出爐。
【從興趣到創業,開拓新村品牌】
因為喜歡茶,所以種茶、採茶、炒茶,收穫許多種茶心得和技藝。儘管種植過程中投入許多心血和金錢,但張聲錦並不後悔,如今到哪都一定帶自己的茶去喝。
從個人興趣延伸到銷售和地方推廣,這幾年來他開創茶葉品牌,命名為“深井茶”,茶罐附上“芭溪山谷”4字,表現對老家馬接峇魯新村的情誼。“希望能讓別人知道,我們新村有這個茶葉。”期許從風土產物變成地方品牌。
本著喜歡喝茶的初衷、買不到茶而想種茶喝的自給自足精神,張聲錦開闢了一座平地茶園,同時也像是開拓了一扇門,讓更多人看見新村創業的契機,為新村打造更多的可能。
更多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