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12:00am 04/01/2021

【小鎮故事/01】馬接──被水壩改寫命運的新村

作者: 本刊 蒙慧贤;摄影:本报 赖国华

ADVERTISEMENT

入夜的馬接峇魯新村,涼風徐徐。
入夜的馬接峇魯新村,涼風徐徐。


在距離馬六甲雞場街約莫30公里處,有一座馬接峇魯新村,是全馬六甲最大的華人新村。因村子就在水壩邊上,發展備受限制,卻也因此保留了相當原始的新村面貌和風土人情。

望向水壩,或許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構想水底下的舊馬接村子,探見當年華巫親善的神誕盛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村裡面最簡單美味的麵包幹(Roti Kok)、原汁原味的手工大包,以及其他舊滋味,依然流轉在味蕾上;平地而起的茶園令人眼前一亮,探索風土產物和地方品牌的可能。

新村人的凝聚力、堅持、個性與創意,讓新村的人情味、老行業、新品牌得以延續和發光,繼往開來。在馬接峇魯,總有說不完的老故事和新鮮事,令人回味。

位於馬六甲的馬接峇魯新村佔地約100英畝,有五百多戶房屋,90%以上都是客家人。走進村裡,放眼望去有的是色彩靚麗的現代住宅,有的是保存已久的傳統板屋。家家戶戶的門口不一定設有籬笆,但或多或少都會種菜種花,停放汽車、摩托,和幾張用作閒聊休憩的藤椅,加上門前的大紅燈籠以及堂號,典型的新村風光。

第一路(Lorong 1)尤其熱鬧,集合民眾會堂、茶餐室、藥行等店,村民大多以摩托通勤,“轟轟轟”到茶餐室喝茶閒聊。

轉眼之間,馬接峇魯已走過70年風雨。2020年,“馬接峇魯遷埠70年週年紀念”順利舉辦推介禮,並籌劃一系列活動,藉此發揚及宣傳馬接峇魯新村的歷史、文化及精神。

“在我小時的回憶這裡多數是板屋,2000年有一位新村子民成為行政議員,幫助村民延長地契,很多村民就把老屋裝修翻新或拆掉重建,讓新村有了新面貌。隨著時代變遷,農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提高了很多小園主村民的收入,屋裡從原來只有摩托到後來逐漸出現越來越多汽車,村子也逐漸繁榮起來。”80後村民韓勝衍說道,他也是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慶祝活動籌委會主席。

每年農曆新年之際,馬接峇魯新村就會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年景佈置都是本村子民親自佈置,而不是找承包商。除夕夜煙花倒數後,村民都會換上新衣新鞋,走在大街小巷跟其他村民拜年,如同一個大家庭。

“每年初一初二,村裡會有馬拉松式的舞獅拜年,在兩天裡向整個村子五百多六百戶村民,每家每戶去拜年,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不間斷。”場面萬人空巷,年味濃郁,多年來更成功打造“過年要來馬接峇魯新村”的聲望。

5564MWY20201230824336731736.JPG

馬接峇魯新村內,有的是已翻修的靚麗磚屋,有的是保存已久的傳統板屋。
馬接峇魯新村內,有的是已翻修的靚麗磚屋,有的是保存已久的傳統板屋。

新村屋外空間廣闊,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種菜種花,擺放汽車、摩托,和幾張用作閒聊休憩的藤椅。
新村屋外空間廣闊,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種菜種花,擺放汽車、摩托,和幾張用作閒聊休憩的藤椅。

【馬接峇魯新村的誕生故事】

馬接峇魯新村的誕生,和全馬來西亞新村一樣。1949年,英殖民政府頒佈緊急法令,在馬來半島成立多個新村,由軍警集中管制,切斷馬共供應線,因此把周圍士蘭道、阿依巴西等地區散居的居民遷埠到村子裡,在1950年間,馬接峇魯新村正式成立。

當時的馬接峇魯新村位於現今榴槤洞葛水壩之處,來到70年代,政府要建立水壩,所有住在集水區一帶的村民,必須遷移到現今的馬接峇魯新村和馬接翁武新村。村民習慣把被淹沒的村子稱作“舊馬接”(Machap Lama),把如今的馬接峇魯新村稱為“馬接峇魯”(Machap Baru)。

談及馬接的地名由來,不得不提“拿督馬接”這號人物,原名再拉尼猛迪馬瑟(Jailani Mendik Masap),來自印尼的武吉斯族(Bugis),1500年左右來到馬六甲經商,曾任“皇家祈禱司”(Imam Diraja),協助馬六甲蘇丹抵抗葡萄牙軍。隨著馬六甲王朝衰弱,他和家人逃難到現今的甘榜馬接定居,並且被委任為當地村長。1907年,許多華裔和印裔出資興建清真寺,華人往往稱其“馬接亭”,新村因此而得名。

相傳,拿督馬接是村民的救命恩人。在日軍侵佔時期,當時日軍逮捕二十多名村民,把他們集中在馬接亭前的橋下準備斬首,焦急的家屬祈求拿督馬接顯靈相救,後來傳出前往行刑的軍車故障,執行處決任務的軍官也突然鬧肚痛,被捕的村民當場獲釋。村民認定是拿督公顯靈,把當天農曆八月十三日,列為拿督公每年的神誕日。

馬接峇魯,全馬六甲最大的華人新村。每到過年,村民就會合力佈置年景,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年味濃郁,非常熱鬧。
馬接峇魯,全馬六甲最大的華人新村。每到過年,村民就會合力佈置年景,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年味濃郁,非常熱鬧。

韓勝衍表示,榴槤洞葛水壩雖導致馬接峇魯新村的發展受限,卻讓新村保持新鮮空氣,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風水。
韓勝衍表示,榴槤洞葛水壩雖導致馬接峇魯新村的發展受限,卻讓新村保持新鮮空氣,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風水。

在村裡,除了客家擂茶,還能品嚐到美味的蒜米炸花肉。
在村裡,除了客家擂茶,還能品嚐到美味的蒜米炸花肉。

這裡的雲吞有個特別名字,叫“狗耳”。
這裡的雲吞有個特別名字,叫“狗耳”。

【老馬接的集體回憶:拿督公神誕】

曾經,神誕日是全村人的重大日子,許多年長的“老馬接”敘述起來,依然清晰如昨。

早期拿督公祭拜的地點就在清真寺裡。每當農曆八月十三,各地居民都到清真寺祭拜,慶祝拿督公神誕。有的駕摩托,有的騎腳車,擠個水洩不通。到了中午就會殺雞宰羊,煮黃姜飯和其他料理,給到來的村民一同食用。

在週年紀念活動籌委會獻力的幾位村民,回想起當年拿督公神誕的盛況,查賬黃妙松非常記得:“以前這裡是很熱鬧的,早在八月十三的前一個星期,我們就不會吃豬肉,整個新村也沒有人賣豬肉,家裡碗筷要100%清乾淨。”神誕前幾天,當地已開始熱鬧起來。

籌委會顧問陳光成表示:“一般上會有這樣的不明文規定,你要拜拿督,必須戒食豬肉3天,不能吃豬肉。”他說,這清真寺前面曾經是一條河,來者必須走過一條橋,拾級而上,才能走進清真寺的門口,“如果有人吃豬肉或不乾淨,爬上樓梯都有可能會跌下來。”

有發生過嗎?“有啊,那時候很多人是相信的。”總秘書陳達留回想道:“那時我們還很小,要問事的話必須買黃絲帶,兩毛錢左右吧,然後把它交給祈禱司,財運啊近況啊都可以問。”

黃妙松提到:“在我小時候,華人馬來人都可以集合在這裡,大家膜拜後一起吃東西,可以燒香、插蠟燭,燒金銀紙等等,沒有分的。”

晚間節目更是熱鬧,村民一同跳起馬來傳統舞蹈,樂隊演奏、電影播放、歌臺節目等,3大族群高歌輕舞、一同歡慶,彷彿一個大型嘉年華會,華巫裔親善事蹟是如今許多“老馬接”的集體回憶。

陳達留描述,拿督公神誕當天,村民會一同跳起馬來傳統舞蹈,樂隊演奏等等,如同嘉年華會。
陳達留描述,拿督公神誕當天,村民會一同跳起馬來傳統舞蹈,樂隊演奏等等,如同嘉年華會。

陳光成指出,每逢拿督公神誕來臨,信徒必須戒食豬肉3天,祭拜前不能吃豬肉。
陳光成指出,每逢拿督公神誕來臨,信徒必須戒食豬肉3天,祭拜前不能吃豬肉。

黃妙松記得在他小時候的拿督公神誕日,華人馬來人會在膜拜後一起吃東西,可以燒香、插蠟燭,燒金銀紙等等。
黃妙松記得在他小時候的拿督公神誕日,華人馬來人會在膜拜後一起吃東西,可以燒香、插蠟燭,燒金銀紙等等。

【水壩淹沒村子,盛世不再】

這項盛事直到水壩的建設而不復返。1973年完成水壩工程後,昔日的村子被淹沒,位於高處的清真寺雖然沒受影響,但清真寺前的橋樑全被淹沒,村民要到清真寺膜拜並不方便,加上州政府基於伊斯蘭法律政策,禁止華人燒香及燒金紙,拿督公神誕也在80年代之後逐漸沒落。

後來,村民也曾改到對岸的拿督婆廟膜拜,但最後那裡也被剷平。黃妙松嘆道:“從前車水馬龍的畫面肯定是沒有了,很可惜。以前在馬接峇魯,除了新年,八月十三是最大的特色。”

來到今天,我們從馬接峇魯新村驅車前往清真寺,沿途的水壩地區已成為附近村民釣魚的地方,盡頭處的清真寺已圍起了新穎的籬笆,顯得相當寧靜。若不是村民詳細敘述當時盛況,真難想像馬接人的這段歷史,也不禁令人思考,當前的族群藩籬該如何跨越。

至今在清真寺後方,屹立著一座石碑〈哪啅建造亭宇碑記〉,銘刻當年捐款建造的各族人士,碑前架著一方木製圓長形的馬來鼓,細看建築物外牆上的圖案,還能清楚辨識出色彩斑斕的花卉、花瓶等,屋頂有燕尾翹的架勢,具有濃厚的中式風格,並在多年前列入國家文物遺產。

清真寺仍駐守著一位68歲的馬來婦人,人們都叫她Nenek Masitah,自稱丈夫是拿督馬接的第七代世孫。1969年結婚生子後,她就開始在此看管,至今超過半世紀,即便是生病或不適,都會來到清真寺打理,附近居民對她都不陌生。

採訪當日,她如常在清真寺範圍打掃,親切地述說起馬接亭舊事。看著清真寺數十年的變遷,雖然比以前清靜,但她認為人多人少並不重要,沒有人打擾、沒有額外生事,也挺安樂自在。

5564MWY20201230824306731728.JPG

拿督馬接墳墓在翻新前後的對比。
拿督馬接墳墓在翻新前後的對比。

馬接巴魯新村外的榴槤洞葛(Durian Tunggal)水壩上長滿許多蓮花和小黃花,景色怡人,吸引不少釣客到此。
馬接巴魯新村外的榴槤洞葛(Durian Tunggal)水壩上長滿許多蓮花和小黃花,景色怡人,吸引不少釣客到此。

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活動總活動策劃主任曾昭智在導覽舊馬接清真寺時,點出碑文上“亭宇”含義,反映早期祭祀拿督的族群是多元的。
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活動總活動策劃主任曾昭智在導覽舊馬接清真寺時,點出碑文上“亭宇”含義,反映早期祭祀拿督的族群是多元的。

【變也水壩,不變也水壩】

如今在馬接峇魯新村外的這座榴槤洞葛(Durian Tunggal)水壩,是馬六甲3個水壩之中歷史最悠久的,馬六甲高達90%的淨水都源自於此,只要一干涸,全馬六甲就會鬧水荒。

據悉,1991年馬六甲發生大幹旱,水壩乾涸見底,水底下的村子風光再次浮出水面,昔日通往“拿督公亭”的梯子、山門、建築物殘骸等重見天日,讓年輕一代的村民有機會目睹這歷史奇景。

來到今天,因為水壩馬接峇魯新村發展受限,有不少年輕人到外謀生。但另一方面,也因為水壩關係,附近不可有工業發展、建立油站等等,才讓新村至今都保持新鮮空氣和涼爽氣候,造就新村“背山面水”的好風水。

雖然馬接峇魯新村免不了人口外流的現象,但相比其他新村已是十分慶幸。大概新村情意結使然,很多年輕人都會居住在村裡,白天在附近地區工作,晚上回到村裡居住,即便中生代村民到外工作,都會讓孩子留在村裡,因而當地華小每年都維持在一定的學生人數。

外界此起彼落,這裡淳樸依舊,水壩的建立彷彿在此設下暫緩鍵,在這裡仍能看到客家人和海南人早期的生活風貌、傳統技藝與文化的延續、濃郁的人情味等等。

韓勝衍說:“對於後代或我個人而言,我會希望它這樣保存下去,期許幾十年後我們退休回來的時候,這地方還能保持原來的面貌。”

有句話說:上天關了一道門,會開一扇窗給你,似乎也適合用來形容馬接峇魯新村。

由各族人士捐款建造的百年老馬接清真寺,別具歷史意義。
由各族人士捐款建造的百年老馬接清真寺,別具歷史意義。

清真寺外的牆壁繪有色彩斑斕的花卉、花瓶等,具有濃厚的中式風格。
清真寺外的牆壁繪有色彩斑斕的花卉、花瓶等,具有濃厚的中式風格。

仍駐守著一位68歲的馬來婦人Nenek Masitah,自稱丈夫是拿督馬接的第七代世孫,幫忙打理和看守清真寺超過半世紀。
仍駐守著一位68歲的馬來婦人Nenek Masitah,自稱丈夫是拿督馬接的第七代世孫,幫忙打理和看守清真寺超過半世紀。

5564MWY20201230824286731722.JPG

馬接峇魯,全馬六甲最大的華人新村。每到過年,村民就會合力佈置年景,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年味濃郁,非常熱鬧。

5564MWY20201230824356731741.JPG

韓勝衍表示,榴槤洞葛水壩雖導致馬接峇魯新村的發展受限,卻讓新村保持新鮮空氣,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風水。

更多報道:

【小鎮故事/02】馬接古早味,看見傳承的力量

【小鎮故事/03】愛喝茶──開墾茶園創立自家茶品牌

【小鎮故事/04】守護母語,留住特姆安族之根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