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來襲,影響各行業正常營運。強調“活人演出給活人看”的戲劇首當其衝,是行管令重點管制的對象。但戲劇從業員怎麼辦?長此以往人民也失去了戲劇這個精神食糧的餵養。這樣說好像我們已經有了一個不小的戲劇市場,很多人在裡面購買消費?當然不是,但我們有一群或多或少靠著戲劇吃飯的從業員倒是不假。言歸正傳,本文要談的是戲劇業的救命稻草——線上戲劇。
根據線上戲劇播放平臺雲劇場網頁顯示,自年初開始各語言線上演出已經播放了不下50部,其中以戲劇為大宗。線上戲劇是新生事物:原來要在劇院裡演出的戲劇,因為劇院關門了,藉助網絡播放功能,來完成與觀眾“見面“的創作過程。但以上定義只適用於直播的線上戲劇,例如《等待戈多》、《老鳥》、《傷害》。而目前外延極大的線上戲劇概念,也包含了為了更好的播出效果而拍攝的劇場作品,如《象嶼山下飄稻香》、《收信快樂》、《安娜與蘇珊》、《阿Q別傳》、《沒有時間給你詩》、《卡夫卡變蟲記》、《蜘夢網》。或過去作品的錄像播放,如《因為你是女人》、《娜迪拉》)。以上的定義後二者並不完全適用。
ADVERTISEMENT
顛覆現代劇場創作藝術
線上戲劇帶來的不只是觀眾看戲方式習慣的改變,也是戲劇作為現場藝術或瞬間藝術觀念的顛覆。
引述網上一段對北京導演王翀去年4月間播出的《等待戈多》的描述:
創作團隊橫跨北京、大同、武漢、廣州4個城市,歷經了疫情期間“全線上”溝通、創作、排練。線上視頻技術使3個不同城市的演員實現了“真聽真看”。演員通過屏幕感受彼此,觀眾透過屏幕體會故事。跨越形式桎梏,載體從物理舞臺變為數字空間,這一創新打破了戲劇“在場”的思維侷限。
去年5月雲劇場首部線上戲劇《老鳥》直播演出。兩個月後,《傷害》也直播方式推出。作為首部線上戲劇,在經驗與技術的限制下,導演葉偉良採用最“安全”的策略:讓劇中主人公“開直播”,整個戲的內容就是老鳥這個主人公和粉絲的聊天過程。《傷害》重演的時間恰好也是第五次延長行管令之時,《傷害》一共4個演員,其中一演員滯留印尼未返,戲劇只好在兩國四區之間線上排練,最後也同樣地在兩國四區之間線上現場直播演出。
戲劇的“在場”,指觀眾參與並見證作品的誕生,是戲劇人引以為傲的藝術特徵,是戲劇不被電影或其它藝術取代,能永續存在的篤信。但一場世紀瘟疫掐住了戲劇的命門:劇場關門,物理空間的“在場”被禁止了,而數字空間的“在場”,卻意外地改變了戲劇的內涵。
線上戲劇帶來的衝擊是:無遠弗屆的觀眾覆蓋。《等待戈多》兩場演出的總觀眾量是29萬人次,成為一起熱點藝術事件,實現戲劇走向大眾,製造風潮的夙願。同時,“線上”也可以是一種一本萬“利”的製作(錄播),一次辛苦卻紅利永續。這點與電影的產業獲利模式一致。而悖論是,為取得更好的觀賞效果而服膺鏡頭藝術的線上戲劇(錄播),等於是寄生於電影,必然要付出丟失“在場”這個引以為傲的藝術特徵為代價了。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