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政治格局變化莫測,冠病病毒肆虐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連帶也牽動華教運動的前景,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華教的處境是喜或憂、是契機或轉機?
ADVERTISEMENT
華教運動的前景受國內外大環境的局勢影響,林連玉基金主席吳建成認為,當下國內外的局勢演變尚存許多變數,以國際大環境為例,中美博弈走向激化,美國總統選舉告一段落後,若整體情勢有所緩和,將利於華教的發展,反之,情勢仍處於緊張氛圍,則使華教面臨更大困境。
配合林連玉基金推動的“華教憶初心,線上心連心”2020年華教節活動,吳建成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局勢緩和的關鍵在於彼此攜手對抗共同的敵人——冠病,以國內情況來說,即視乎各政黨是否願意放下成見,共同合作,尋策應對疫情及經濟下滑的問題。惟以他所見,此前政治領袖已為財政預算案而爭吵鬥爭,目前各政黨合作的可能不大。
“國際及國內存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也是當前華教運動難以掌控。在此情況下,若貿然推動大型活動,或爭取一些權益,相信難以奏效或會失敗。”吳建成獻議,華社應該韜光養晦,華教運動過去10年經歷嚴重內部紛爭,有人形容為浩劫,傷痕至今仍未痊癒,迄今華教及文化領域亦是如此。華教力量應尋求和解及統一,先尋策整合內部團結。
他說,這是華社目前有條件可做,也是掌控得來之事,特別是獨中,華社可透過董事會及董聯會直接掌握獨中發展。華小固然也很重要,惟畢竟沒有主導權,屬於國民教育體制,僅能從旁監督及促進華小發展。
其次,他認為,華社當前任務是從內部著手,重新整合力量及管控矛盾。在疫情肆虐下,設法尋求生存發展的新形態,其中關鍵是線上活動,如推動線上教學、聯絡及演出等,“配合大數據、信息及5G時代來臨,我們要充分學習及掌握敘述看法的管道,充分利用電子工具,作為組織力量的策略。”
加強各族諒解及團結
常言道:“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吳建成認為,在尋求內部力量統合外,華社也得嘗試向友族推廣文教活動,如介紹林連玉基金的典故,讓友族瞭解華教運動是否如巫統所言,是種族主義者或洪水猛獸,或是根本不是所宣導的那回事。
“我們設法在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話及諒解基礎取得相互尊重,彼此團結一致爭取共同利益,這也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他指出,過去華校是華社的堡壘,他們積極捍衛華教;迄今捍衛華教之餘,更重要是向外推廣,把堡壘化為基地,致力向友族介紹華教及中華文化,促進民族間的諒解。
“極端主義者利用宗教及種族問題,煽動種族情緒及傷害民族間的關係,以鞏固其領導地位。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促進各族諒解及團結。”
獨中復興運動舞臺劇《初心》的推動,就涵蓋相同的長遠構思。“我們推動的舞臺劇,目前確實面臨一些困難,自2020年初舉辦後,因疫情關係停辦至今,過去一直尋策推動,惟條件不成熟,估計要延至2021年才續辦。”吳建成說,他們推動此舞臺劇後,接下來會在其他領域加以介紹,最後走入馬來社會;先從小做起,再向大的方向推進。
吳建成以素有“族魂”之稱的已故林連玉目標為例,林連玉過去60年爭取民族教育平等的目標,至今仍有實際意義,當今更有利於實現相關民族平等。而林連玉基金會過去給人的印象傾向於推動民族教育及捍衛華教,最近也投入文化領域,如去年成立文化資產保存基金委員會,希望從本身的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及推廣做起,最後推進跨民族文化資產保存運動。
“林連玉基金基本上是文化、教育及公民社會推廣的組織,若能更廣泛推廣文化領域,就能在文化及教育方面平衡發展。”
林連玉基金署理主席賴興祥指出,林連玉在50年代已高度重視民族平等,當時提及多彩多姿、共存共榮,時至今日的《初心》仍非常受用,並沒過時。“這個理念在我們多年耕耘下,也受到友族團體支持,如大馬伊斯蘭革新組織(IKRAM)、淡米爾協會等機構,成為推行相關工作的支持夥伴。”
他分享,《初心》的舞臺劇,也是進一步加強及提醒林連玉秉持的理想,若是大家堅持及加以實踐,社會將朝向非常理想、公平、平等及美好。
用表演傳達中華文化
林連玉基金曾參與南亞海嘯救濟工作,與馬來民間組織、雪華堂合作,舉辦演出籌款賑災。吳建成坦言,類似的活動太少了,他依稀記得50至70年代,表演藝術活動相當繁盛,社團黨團也會舉辦歌唱及舞蹈活動,藉此為學校籌款等。
“如今,我們希望續推動表演藝術文化活動,重現繁榮蓬勃。過去種族極端或渲染過激,以致友族抗拒華教及中華文化,在語言層面彼此不能有效溝通。”相較之下,表演藝術卻佔優勢,例如戲劇、音樂及舞蹈等,而且戲劇結合語言及肢體藝術,有利於走入馬來社會,藉以向友族傳達“我們就是這般古老及可愛的民族”!
“我們有著豐富的文化向友族推廣,這也是目前構想的概念,讓表演藝術再度成為國家的重要一環。”
物色接班人迎新挑戰
如何鼓勵年輕一代接觸民族教育與文化,承擔起承先啟後的使命?賴興祥認為,學校扮演要角。放眼現有制度,各源流學校間缺乏交流,華校、華小及獨中,雖知悉跨族群的諒解及認識甚為重要,惟在辦學過程中較注重學術及成績。
“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往往忘記育人的職責,也概括將來與友族一起生活建設國家,彼此百花齊放及共榮共存。若是要透過學校制度,與其他民族孩子促進溝通,校方應策劃把相關活動融入校園中。”
“當然,老師及學校也要擺正看待友族態度的思維,是視為兄弟或是另類的競爭者;學校領導則需貫徹相關想法,強調不論各族皆是我國公民,鑑於此,學校才能把此想法實踐於各種教學事務中。”
他說,他們在與友族分享課外活動,如華樂、扯鈴及舞蹈等,也要敞開心胸瞭解友族的文化、內涵及表演藝術形式等。若彼此能自小建立共識,始能打開民族隔閡,促進各族之間的瞭解。
“至於社會方面,也要有意識與友族建立溝通,透過社團及組織活動、左鄰右舍、居民協會等,藉此平臺與友族一起推動活動。”
吳建成則指出,“我們多數已年屆70至80歲,至於30至60歲的後輩很少。”因此,他們尚有一大不易的歷史任務,即是透過各種活動帶動年輕人接下棒子,讓華教找到接班人,包括走入巫、印裔社群,建立共存共榮,多元開放社會,希望藉此打造“觀念領航”口號,以新思路迎接新時代挑戰,尋策如何帶動輿論及人群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也希望籌款100萬令吉作文化資產保存基金,尋找20所學校及社團合作,旨在為民族教育及獨中改革鳴鑼開道,呼籲社會關注及支持,也推動文化建設工作,藉此得到物資支持力量。
華教運動發展,爭取友族支持
當前華教傳承困難重重,華教的訴求及方針又是什麼?吳建成以一句“邁向信息時代,回饋人文精神”的精簡口號,彰顯他們初心依舊,在這片土地上續維護民族語文、傳承民族及中華文化;而新的路向是如何讓民族文化及教育走向現代化。
他說,大數據、信息及5G時代降臨,他們要致力跟上時代列車,同時不忘民族文化及價值觀等;不要忘本,不要掉隊。“至於能否實現大方向,很大程度需靠本身努力,即自己有否致力培養接班人,利用有利條件,促進民族之間的溝通、諒解及團結。我們不會忘記從哪裡來,且看清楚向哪裡去。”
此外,我國的華教運動是否成功,除了華教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是爭取佔60%人口的友族認同。這一點,是獨立至今尚未成事的。吳建成說,近10年,友族開始出現較為開明、民主及進步的年輕一代,對文化及教育見解與他們相近甚至一致,也讓華社重燃希望。
相信明天會更好
時代演變至今,友族擺脫封閉及單元的思維,走向開放及多元。“林連玉強調多彩多姿,共存共榮,意指開放及多元思維。相關思維過去較是知識分子間的意見溝通,透過私下討論或研討會交流,至於基層工作倒做得不多。”
他說,2018年國家政權更迭後,原以為讓獨中復興運動有了良好的改革環境,無奈兩年後,政治局面被種族主義及政治力量反撲,使國家前景陷入灰暗。延至今日,加上冠病疫情,華文教育尤其是獨中教育運動命途多舛,本是出現合適良機,不是受外敵打壓,就是內部添亂,但他仍相信,國內外大環境是對華教發展有利,“國家政治最後會從種族政治過渡至民主政治;國際上也會被多元開放世界取代。因此,現在的困難皆是暫時的。”
延伸閱讀:
更多文章:
【愛華文交流會01】報考華文未來贏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