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
1月11日,衛生總監諾希山在臉書貼文說,我國測試了968個RNA樣本,24個被用來進行基因組測序(genome sequencing),其中一病例感染英國B.1.1.7新變種病毒,成為繼新加坡12月24日宣佈發現該變種病毒後,第二個出現這種病例的東南亞國家。
ADVERTISEMENT
山哥的國文和英文版本貼文,其實有些出入;英文版的翻譯令人混淆,部分媒體也錯誤報道為“採集968份樣本檢測,進行基因組測序”;星洲日報的報道則正確無誤:“檢測968個樣本,對24個樣本進行基因組序列測定”。
目前全球多數國家都有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本欄2020年12月31日的〈我尋,故病毒在〉一文,提到我國的病毒基因組測序率偏低(0.27%;低於全球平均率0.37%),導致政府在鑑定病毒變異和監測疫情傳播上,面臨一些困難。
東南亞其他國家,包括新加坡(2.64%)、泰國(9.18%)、越南(7.84%)的基因組測序率,都比我國高;甚至窮國如菲律賓,也在1月6日宣佈Phillippine Genome Center新近測序了305個病毒RNA基因組,加上現有的30個,他們的基因組總數是335;我國目前則只有295個基因組(引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的GISAID數據庫),加上病毒學和基因組學領域專家同儕們提供的最新數據,一共是341個基因組。
也就是說,菲律賓這個人均收入(GDP per capita)3102美元的窮鄰居,在使用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以監測疫情這檔事上,做得比馬來西亞(人均GDP為11373美元)更為認真和努力。
以下幾點,解釋為什麼病毒基因組測序很重要,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全國病毒基因組監測系統:
(1)及時探測到新變種:
英國為什麼能檢測出B.1.1.7新變種,主要歸功於它的全國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計劃;如果不是英國人的認真和努力,全世界現在可能還被變種病毒“矇在鼓裡”,也可能還不明白為什麼病例突然增加得那麼快(雖然致死率並沒有提高)。目前英國的測序率為5.02%(156461基因組除以3118518個確診病例;引1月12日的GISAID數據);《紐約時報》1月6日的報道也說該國已有209038個基因組(部分數據尚未呈交GISAID),相等於6.7%測序率。
(2)統籌醫療人力和資源:
我國醫療資源有限,前線人力也不足;要做到妥善的資源管理和人力協調,以及未雨綢繆的協調工作,知“己”(能力在哪裡)知“彼”(病毒有無變種?什麼樣的突變?出現在什麼地方?)非常重要。
(3)監督病毒的演化途徑:
有了基因組,科學家可以使用這些RNA資訊,來研究變種病毒的出現和演化、在我國的擴散途徑、在什麼地方開始出現、傳播率如何等等,這些資訊都對政府的應對措施和政策設定很重要。
(4)研發出更快速的檢測方法:
科學家可以研究更快捷、更便宜的檢驗方法,例如生物科技常用的“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可在短短兩小時內,鑑定某病例是不是被變種病毒(如B.1.1.7)感染;這相對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所需至少一天或一週以上的時間,是更省時、省力。
(5)觀察病毒對現有疫苗的影響:
使用基因組的種種突變訊息,科學家可以製造出所需病毒株,以便“挑戰”疫苗的有效性。最新的此類研究報告,是Pfizer和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聯合團隊1月7日在bioRxiv發表的初步數據(未經同儕評審),顯示B.1.1.7變種的刺突S蛋白基因的N501Y變異(注1),並不會使Pfizer/BioNTech的mRNA疫苗失效。研究團隊分別製造具有N501和Y501的病毒,施打在志願者身上,結果發現該mRNA疫苗對變種病毒有防疫效果。該研究的弱點是隻有區區20人的受試者,這在動輒數百至數千受試者的此類醫學研究來說,是太少了;也就是說,這科學證據需要被深入研究以加強力度。
由於基因組測序經費昂貴(一個基因組花費約1000令吉),但和我國MCO期間的24億令吉每日經濟損失(引2020年4月25日網媒報道)比較,撥款數百萬來提高測序率,真的很值得。
若衛生部聯合全國各個研究型大學、研究機構、私立公司的實驗室,一起成立“全國基因組測序”監督小組,就如讓政府擦亮雙眼,能對病毒變種的蹤跡深入瞭解。
不瞭解變種病毒的蹤跡,就無法讓政府各個機構做好防疫工作。
就如瞎子過河 — 摸不著邊、心裡沒底。
注1:N代表氨基酸“天冬醯胺”(Asparagine),Y為“酪氨酸”(Tyrosine);這變異發生在S蛋白的第501個氨基酸,從原本的N突變為Y,所以被稱為“N501Y”。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