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2021年開年,大馬多個地區就迎來嚴重水災。水災過後,現場一片狼藉,衛生條件甚差,災民需小心警惕各種傳染疾病,例如:鼠尿病、痢疾、霍亂、傷寒、A型肝炎等等。然而,今年的水災不一樣,還需多加防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
ADVERTISEMENT
大馬伊斯蘭醫藥協會應對救援隊(IMARET)秘書長阿末醫生(Dr. Ahmad Munawwar Helmi)直言,今年水災救援任務最大的挑戰就是冠病。疫情嚴重,政府醫療資源本就緊繃,志願醫護人員雖能補足,卻得儘量避免調度高風險區人員前去災區,以免不小心擴散疫情。在水災臨時疏散中心提供醫療服務,他們也是全副武裝,穿著全套醫療防護衣,一切馬虎不得……
●報道:本刊 白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在水災災區,一輛四輪驅動車就是非政府醫療組織IMARET的流動診所,載上各種藥物、衛生及醫療用品,還有桌椅和帳篷。當衛生部委派他們到一個災區支援,他們一天可以跑上3到4所臨時疏散中心。若中心設備完善,他們找個角落擺上桌椅,不然搭起帳篷佈置一下,也能看診。
流動診所通常一行4人,醫生、護士各一人,另外兩名是司機和幫手,有時是沒有醫療背景的志工。每到一箇中心逗留1至1個半小時,災民排隊接受血壓、體溫等基本檢查。有人也許因連日大雨著了風寒;有些是孕婦或慢性病患,例行檢查因水災中斷。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尤其需長期定時服用藥物,醫療救援團隊能提供短期藥物,讓他們至少在重返家園之前能維持健康狀況。
水災現場的衛生醫療服務非常重要,除了災民逃難時可能造成的外傷,洪水渾濁骯髒,避難環境衛生條件不夠完善,也容易造成傳染病傳播。因此,衛生局都會派員到災區提供醫療援助。非政府醫療組織扮演的角色則是“補足”,和衛生局協調,如果一區醫療援助充足,他們不會重疊服務,而是把資源帶到更匱乏的災區。
水災過後得非常注意傳染病。因為連日大雨,災民跟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都很容易傳播開來。長時間泡在水裡會造成皮膚病;在泥水中移動或清理災後現場時容易受傷,傷口若沒包紮好也很容易感染髮炎。
“不過這次我們更擔心冠病疫情。”阿末坦言。
賑災志願醫護人員,須穿上全套醫療隔離衣
因為在吉隆坡的醫院工作,阿末此次並沒有參與災區醫療救援。當常年水災碰上冠病全球大流行,醫療救援行動得更加小心翼翼。尤其雪隆地區疫情最為嚴重,實在不應該把風險帶過去。
IMARET的志願人員都是在職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醫療助理等,遍佈各州。今次水災集中在彭亨和柔佛,多數由當地成員動員賑災。吉隆坡總部只派了4組,1組到柔佛州居鑾和哥打丁宜,另外3組分別到彭亨馬蘭、珍諾和淡馬魯。
“在地非政府醫療組織不多,有需要時我們仍然會派員前往。”不過,阿末強調,這些志願醫護人員都接受了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RTK Antigen)檢測,確定結果是陰性才能進入災區救援。
與過往不同的還有裝備,在人員複雜的水災臨時疏散中心,志願醫護人員都穿上全套醫療隔離衣(isolation gown)、口罩和麵罩。那裡聚集各方政府機構、政黨、非政府組織人員,或者前來協助的災民親友,風險較高。在偏遠的甘榜災民人數稀少,人員也不復雜,但他們還是會佩戴口罩和麵罩。
每到一處設立流動診所,災民看診的排隊動線、座位安排都要保持1公尺人身距離。志願醫護人員不斷提醒災民保持個人與環境衛生、戴口罩、勤洗手。“我們提供的衛生用品組向來都有肥皂、乾洗手液,這一次多了口罩。”的確,口罩是時下最不可或缺的用品,想必很多災民的口罩都泡壞了。
還有一項額外工作,是在災區替高風險群體做冠病檢測採樣。“有時我們的志工還需穿著防護衣乘船或登山到郊外村落採集檢測樣本。”
賑災不是我們想做什麼,而是災區需要我們怎麼做
冠病第三波疫情非常嚴重,賑災與防疫該如何取得平衡?對此,阿末指出,國家天災管理機構 (NADMA)其實列出很多措施條例,前往賑災的非政府組織都必須遵守。這是為了避免人員混亂導致疫情擴散。
阿末苦口婆心說,人們可以熱心幫忙,但不應幫倒忙。“在冠病肆虐的情況下,儘管你我充滿熱心,但是若來自疫情紅區,切勿一頭衝到災區幫忙,否則你很有可能反倒把風險帶過去。”
以IMARET為例,出發之前他們會先做“需求評估”(need assessment),透過水災應用程式(InfoBanjir)資料瞭解各地災情。“通常我們鎖定最嚴重的災區,那裡需要更多幫助。”接著,聯繫當地天災行動管制中心(PKOB)瞭解現況,再和當地衛生局確認是否需要幫助。這是為了把資源投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重疊浪費。
阿末指出,有關當局也不鼓勵外州(尤其冠病紅區)的組織把物資直接交到災民手中,折中辦法是交給相關單位集中分配。有心人士或團體若在災區沒有分隊組織,不妨和其他在地組織合作提供物資援助。此次,IMARET也是把衛生用品組(hygiene kit)交由當地組織代為發放。
“賑災不是我們想做什麼,而是災區需要我們怎麼做。”
“幫助他人,首先我們要導正出發點,幫忙可以不在乎形式。”阿末不諱言,有些人是為了博取注意而行善。不過非政府組織拍照紀錄援助工作另有原因,因為款項取自於社會大眾,他們必須保持透明,列明這些款項的用途。
說回賑災的態度,阿末認為最重要的是主導單位協調,例如國家天災管理機構和各地天災行動管制中心。縱使有一顆熾熱的心想要提供援助,若沒有事先協調,可能造成資源重疊、浪費食物,甚至引發疫情造成另一個災難。
電話訪問當天是1月15日,彭亨災情已經好轉。阿末透露,當地診所已經恢復正常運作,當地災民並不需要醫療援助,更迫切是清理家園。
災區醫療服務需求大
問起多年來在災難現場提供醫療援助有什麼感想?
“每當我們一架設好流動診所,很快就有上百人來排隊就醫接受檢查,看得出反應良好。”如此大排長龍,顯示災區醫療服務的需求頗大,畢竟災民必須離家三四天,住宿衛生條件不如平常完善。
感謝非政府醫療組織援助的,還有各地方的政府醫療人員。尤其今年碰上冠病疫情,他們簡直蠟燭兩頭燒,疲於奔命。“前線人員看到我們到來都很感激,因為能幫他們完善災區的醫療服務。”
至於IMARET志願醫療人員,原來也是抱著感恩的心提供服務。阿末分享,就算是有能力的人也未必能配合時間提供救援,幫助他人其實是難得的機會,在伊斯蘭教義中也是一種收穫(rezeki)。
延伸閱讀:
【冠病下的水災賑災/02】水災頻密發生 人類該檢視與大自然的關係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