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優活

發佈: 7:00am 29/01/2021

【愛長在】雲水僧/想要一個家

作者: 雲水僧(馬來西亞佛教臨終關懷工作者)

與月圓(化名)相識,是去年年底的事。當時,因宗教信仰不同,她無法接受“法師”的關懷。所以,每次到淨願關懷病患時,總是與她“點頭、微笑、打招呼”,然後“擦床而過”。半年後,也許多次的“點頭、微笑、打招呼”,無形中我們建立了“友情”,彼此有了更多的互動。

ADVERTISEMENT

月圓,馬六甲人,是一名孤兒。兩歲時,跟隨著養父母到吉隆坡生活。當時養父母育有兩位兒子,沒有女兒,所以收養了她。養父已告別人間,與養母及兩位兄長關係淡薄,鮮少聯繫。

今年48歲的她是一位乳癌末期患者。於2016年被確診乳癌末期,當時沙登醫院建議她到國家癌症中心(Institut Kanser Negara)接受化療及乳房切除手術。但,她因無法接受“失去乳房”,覺得沒女性的形象。對於醫院的來電、信件的催促或先生的鼓勵,她置之不理。3年後,2019年8月,因為乳房疼痛,她到國家癌症中心看診,但為時已晚,癌細胞已侵入脊髓,形成轉移性脊髓壓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MSCC),導致她下半身癱瘓。據國家癌症中心醫療報告,癌細胞已擴散到脊髓,目前只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

她的先生是裝修散工,11歲的兒子是自閉兒童。婚後,一家三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兒子,目前寄宿於特殊學校。先生哪裡有工程就往哪住;住宿是老闆提供給員工的組屋,不是一間家,而是其中一間房間。組屋內無電梯提供,如今下半身癱瘓,又如何走得上去呢?先生一人又如何照顧她跟孩子呢?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醫院瞭解狀況後,於2019年10月醫院個案轉介到Setapak淨願臨終關懷中心接受末期臨終照顧。

問她,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她說:“想要有個家!可以回家陪伴孩子!從醫院到淨願期間,我做了3個同樣的夢。3個夢境都是‘我可以走路帶著孩子回家!’”她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在旁的我,頓時不知如何回應。對個人而言,我不能給予她一個“不真實”的期待或鼓勵。例如“你就想像自己,可以走路回家陪伴孩子。你一定可以好起來。”也許,最後帶給她是更大的傷害與絕望。”與其不切實際的回應,不如選擇,默然的傾聽與陪伴。相信她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況。

轉移話題,問她剛住進淨願的感受是什麼?她分享說:“剛來的時候,看到隔壁床婆婆住了兩天就走了!心裡很害怕!現在住了一年多,看到這個進,那個出,進進出出,看習慣了,心裡就不覺得害怕了!我最大的遺憾是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作者稿費悉數捐助“淨願慈懷之家”)

/雲水叮嚀/

一、個案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當被診斷是癌症初期時,應尋求治療,而非因外在形象受影響,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這讓我想起,臺灣安寧推手趙可式博士,在安寧教學上,她提出來4種醫學治療。

1. 治癒治療 (Curative treatment)

剛診斷初期,我們希望有治癒的治療。譬如剛診斷是癌症,可透過手術、做電化療、做放射治療等,可以把癌症治好。許多的癌症病人,真的治好了,活了二三十年等於沒有生病的人一樣。這個叫治癒的治療。

2. 疾病控制(Controlling the disease)

萬一癌症復發、已轉移到肺、骨頭、腦部位時,已無法“治癒”。我們可透過第二層治療,叫做疾病控制。我們還是做一些像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等等,雖然無法把癌症完全治癒,但可以把疾病控制、預防惡化,患者可以帶病延年,與病共舞,好好的活著,可是沒有辦法治癒。譬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一旦診斷就沒有“治癒治療”,必須每天吃藥,控制疾病。

3. 支持治療(Supportive treatment)

如果病人的疾病繼續惡化,我們還有第三層的治療,叫做支持的療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譬如貧血,我們可以輸血或鐵劑補充;電解質不平衡、鉀離子過低,我們就從靜脈點滴,給他補充鉀離子,這個都是屬於支持的療法。

4. 緩和治療 (Palliative treatment)

譬如說治癒治療,沒有空間;疾病控制也沒空間了,我們還有支持跟安寧緩和的治療。最後的一塊,我們叫做末期臨終照顧。末期臨終照顧的治療,大部分是緩和治療與部分的支持療法。

當我們能明白趙老師以上4種醫學療法時,就能緩解末期病人的身心靈痛苦,而不是“有肉就割、有洞就開、有管子就插、有機器就上”,苟延殘喘的活著。

二、身為助人者,我們要給予病患的需要,不是自己的想要。例如:偶爾到淨願關懷,經過她的病床,她會跟我說:“可以幫忙按摩腳嗎?”我說:“當然可以啊!捲起袖子,站著幫她按摩,她肌肉是僵硬的。”也許她的命已無法救活,病也無法醫治,但我相信基本的按摩能促進她的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和韌帶的伸縮性,可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肌肉的攣縮或畸形的產生。希望到“淨願慈懷之家”的善心人士,不論是探望、參訪或行善,對於這裡的每一位病人,只要您願意打開心門,伸出溫暖的手,給予他們按摩或陪伴,無疑是給予他們最大的關愛與祝福。同時也開啟我們內心的慈悲,學習如何付出“無言的愛”。

三、她的一生曲折坎坷,渴望著一個“小小的家”能陪伴孩子。她不希望孩子長大後,跟她一樣變成孤兒,一生過著東漂西徒,無有定所的人生。家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溫馨。由衷祈願在她的有生之年,“想要一個家”的心願能如願以償。

“淨願慈懷之家” 長期免費收容中風及臨終病人,需要社會長期資助。

捐款戶頭名稱:Pertubuhan Kebajikan Rumah Kasih Jing Yuan

捐款銀行戶頭號碼:大眾銀行 319878 1520(請把 Bank In Slip收據WhatsApp到012-3533113 / 017-3300128 寶美以獲取正式收據)

地址:22, Jalan Bunga Tanjung, Taman P.Ramlee, 53000 Setapak, Kuala Lumpur. 和22A&22A-M, Jalan 6/5,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55100 Kuala Lumpur.

相關文章:

【愛長在】雲水僧/50週年婚慶,圓滿的句點

【愛長在】雲水僧/陪伴一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am 18/04/2025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

妙开法师、卓德霖、洪顺明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

──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讲座会·

2025年3月21日 吉隆坡富贵生命馆

文字整理:本刊 张露华 图:富贵集团提供

死别是人间最悲伤与不舍的分离,在生者不知道逝者之后会去哪里而担心,也许因为无法为逝者完成心愿或见不上最后一面而遗憾,余生心中永远都被遗憾占据一个角落。

到底要如何从遗憾与内疚中走出来,让在生者可以把对亡故亲人的爱化作动力与养分,学会把握现在,让亡故者与自己都不留遗憾?

由星洲日报活力副刊与富贵集团联办的“2025生命咖啡馆”,举行了今年第一场的交流会,主题是“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请来3位不同领域的主讲人,共同探讨生死议题及爱的延续。

洪顺明(左起)、妙开法师及卓德霖同台分享生命教育。

催眠治疗师卓德霖

催眠治疗,引导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卓德霖表示,亡故者家属无法赶上见到亡者最后一面,往往成为家属的遗憾,每每想起亡者都会感到内疚难过。

但他认为,即便是如此,也不要让遗憾变成负能量,更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卓德霖在未成为催眠师之前,是一位大体护理员,因此遇到很多拒绝悲伤和遗忘悲伤的家属。

他表示,当家属忙于处理后事而暂时忘记悲伤不可怕,最怕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可悲伤或者拒绝悲伤。

“MCO期间很多人离世,当时葬礼不允许外人出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需要办仪式。但其实仪式是很重要的,通过仪式让在生者接受这个事实,否则在生者因为拒绝悲伤,不愿为亡者处理后事,会给在生者留下很大的后悔与遗憾。”

卓德霖表示,对很多人来说,死亡就等于悲伤与愤怒,但我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于是就变成自责。反之如果当下就完成了某些事,就不会心存遗憾。

他忆述曾经主持过一个工作坊,为学员集体催眠,其中一名学员哭得很厉害,因为父亲往生时他在外国,令他一直非常遗憾,而那次的催眠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

不过,他说,催眠需要很多因素,当中梦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梦境可以带来很多线索,如一些现实中没有完成的事,梦境却可以完成。

“所以当我们梦到亡故者,也可能是往生者想让我们没有遗憾而带给我们的梦境。其实,很多科学与宗教谈到梦境时,都认同在生者与死者的互动会影响梦境。”

他表示,梦境是可控与不可控,当一个人梦醒后可以把梦境记录下来,就可以通过分析来理解梦境,因为现实种种原因都是告诉我们一些讯息与连接。

他表示,虽然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最后一道是道别,但有时也不需要急着道别,让在生者有一些时间学习与面对才好好告别。

“催眠治疗不是让人把事情忘记或把记忆删除,而是经一个陪伴者的引导与建立,让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一份小小的记录,或许将来能够让自己了无遗憾。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

家人是临终者最重要的助力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表示,她的父亲让她上了第一堂生死课,让她意识到躺在棺材里的不一定是老人,而是往生的人,她提醒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活出更好的自己。

她的父亲在她14岁时往生,她有二十多年时间不敢面对父亲,即便学佛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生死学。直到后来跟随星云大师出家学佛,才明白生死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意识到父亲离世不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不要因为思念变成执著。于是她用最虔诚的心日日为父亲诵经,并为父亲在佛光山设立一个莲位,希望父亲在弥陀佛座下听经闻法,精进用功。

她觉得,提到生死最后一定回到宗教,不但可以安慰在生者,也可以让往生者安心的继续下一段旅程。

她表示,人的一生都是跟随我们的业力,积善者往生后就会投善道甚至佛道,反之则会堕三恶道。其次就是念力,念佛不应只是在佛堂里念,要在日常生活里养成念力。

“第三,人都会随着自己的习气与习惯,如果执着于这些习气,会影响人往生后的去处。”

妙开法师表示,对临终者而言,家人是最重要的助力,把悲伤变成动力,让亲人可以去到最好的地方。

“亡者离开的49天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在世亲人可以在这49天里积极念佛抄经,让往生者往更好的地方,往生者也一定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念力。佛教是相信有前世今生的,即使已经投胎,还是有念力存在。与其难过与遗憾,不如转变心念。”

提到梦到亡故亲人或亡故亲人不曾出现在自己的梦境时,妙开法师表示,做梦是因为我们潜意识的不安全感与害怕等感受,而以梦境反映出来。与其执着于梦境所要表达的讯息,不如放下, 以及行善积德,好好回向给他们。

在生者每年祭拜亡故者,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接收到或感应到在生者的心意?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
“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

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没有遗憾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也是一个生死教育实践者,他以自身的个案为例,引导父母认识生死教育,让双亲在无惧下坦然面对生死。

他觉得,让长辈认识生死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需要了解他们心中的牵挂,再逐步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状态,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并能够放下执着往所想去的地方。

他比喻人生最大的旅游就是来到这世界,但身体不能用了就要“退房”(Check Out)。

“我父母都是在82岁那年先后往生。他们的离世对我来说不是很伤悲,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生死教育,并在生活中实践。要跟老人家谈生死并不容易,所以我跟同修,也就是我太太不断引导父母,等待时机跟他们谈,引导他们不断熟悉善终,这个方便法门,我花了很长的时间。”

他表示,老人家总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我们就要找出他们放不下的事情,再慢慢引导他们放下。

“爱他,就是要帮他做好事前工作,才可以让他不留遗憾的离开,所以当我父母离世时我的悲伤程度不大。虽然很多人觉得人往生后,仪式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但我却认为仪式是需要的,因为可以通过仪式建立在生者同样没有遗憾的信心,有的人也需要仪式去舒解压力,在缅怀亡故者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感情情绪得到释放。”

洪顺明认为,要避免遗憾就是把想做的就当下行动,或许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也不必在意过程,最重要是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不必带着遗憾过日子。

“我的母亲是带着笑而走。母亲离世前的半年是跟我同住,我们给她很好的磨练,让她可以好好的走。我自己也把这套学起来,好让以后自己可以不留遗憾的走。”

相关文章:
你有心理准备面对至亲的死亡吗?
从“照护”的视角看待《破地狱》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生命留书2.0】黄美玲/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过好每一天才是要紧事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