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每當農曆新年將至,大家幾乎不約而同地做好“過年體重會上升”的心理準備。
因為在這段時間,除了佳餚盛饌,還有各式各樣的年餅、新年特色零嘴時時刻刻在眼前轉悠,叫人忍不住將自制力暫時拋卻腦後,畢竟一年一次嘛,減肥總在過年後。
那麼又有哪些是新年時才會出現的“誘惑”呢?哪些是人們心中的No.1呢?
踏入甲洞工業區的繽紛和菓批發與零售的廠房,紅彤彤、金燦燦交互輝映的新年專區,時不時要避讓推著小貨車穿梭其中的忙碌工人,提醒著我們新年的腳步近了。儘管今年的農曆新年註定有別於從前,但依舊值得期待,因為這象徵著另一個全新的開始。
年貨專區排滿了許多我們熟悉的“粿加必”(kuih kapit)、芽菇餅、黃梨酥、花生酥、蜜蜂窩、花生角、雞絲卷、蝦米卷、米埕等等,看得讓人食指大動。
繽紛和菓批發與零售老闆葉來和介紹,上述零食是新年期間最為暢銷的商品,但不僅限於此。
“好賣的貨品,品種可以多達二百種以上。”
他笑說,現在有許多顛覆傳統的口味,我們常見的花生酥如今有黑芝麻口味;老人家喜愛的米埕,因年輕人不喜愛香菜的味道,改而放花生變成馬仔埕;加了花生餡或巧克力餡的“粿加必”等等。
而炸蓮藕、蟹柳、蕉葉年糕、四色果則屬於“新年限定”,只有在新年才會出現。
“實際上平時也有在做,但是因為市場沒有需求,所以沒有賣。”
瓜子的沒落——從巨星到小咖
葉來和的父親早年就在夜市擺檔賣麵包零食,因此他可說從小就接觸零食領域,真正進入該領域併成為他和妻子林素梅的事業,是在他長大成人後的80年代。
從巴剎檔口到增江的店鋪,再到甲洞大廠房,這一歷程除了是他們的奮鬥史,也是他們見證人們對於新年零嘴、零食的喜好變遷史。
“一開始的新年零嘴大約30至50種,只是形狀上有些改動,不像現在那麼厲害,有那麼多口味。比如以前只有蟹柳,但現在蟹柳有鹹蛋味、甘香味、咖哩葉味,什麼口味都會有。”林素梅解釋道。
正如時尚潮流一樣,人們對於零食的口味亦會隨著時代而變化。
“它(零食潮流)是每10年一個變化。”葉來和說。
在他正式入行的1980年代,當時新年零嘴界的“頂流”(頂級流量的縮寫,即粉絲量巨大的明星)是瓜子。
“當時是瓜子的天下,黑瓜子、紅瓜子、白瓜子、花瓜子以及其他加了調味料的瓜子,每年都賣過噸。”
一麻袋瓜子為50公斤,每一次都是以50袋起出售,林素梅和工人整日就為分裝瓜子忙碌。然而,到了2000年後,卻連120公斤的瓜子都賣不完。
“現在沒有這支歌唱了,很少人找瓜子了。除了黑瓜子、白瓜子和花瓜子,紅瓜子是完全被遺忘了。”
此外,還有嘉應子、蜜金桔等蜜餞,在過年前出售的數量也以噸來計算,所有種類的蜜餞銷售量總和甚至超越瓜子。
“現在大概只有20%的人在吃。”葉來和道。
而同期盛行的新年餅有番婆餅、花生角,前者如今尚能在土產店當作特產銷售,花生角則少人問津。
新一代“頂流”──粿加必
進入2000年,紅了超過20年的瓜子,其“頂流”寶座被“粿加必”取而代之,雞絲卷、蝦米卷、蟹柳亦開始崛起。
葉來和說,“粿加必”源自馬六甲,一開始是峇峇孃惹為了維持生計,增加收入,在馬路邊用炭火燒烤的小本經營。
“可能是幾個家庭一起製作,然後均攤成品,各自銷售或送人開始的。”
後來因為口感香脆,漸漸量產推廣到全馬各地。
而雞絲卷和蝦米卷則是90年代從印尼登陸到馬來西亞。
“大約1995、1996年的時候,我第一批接觸到的貨是從印尼來的,但不好吃,那兩年銷量很慘,不好賣。”
這是因為印尼的雞絲卷與蝦米卷外觀、顏色予人“粗糙”感,口感很硬,爾後經過改良,蝦米卷的參巴油脂浸潤外層的皮,帶紅的色澤看著就格外吸引。
“接下來本地就開始做,我們試過之後覺得好吃,就開始大量進貨、銷售。”
而大馬人偏好辣,於是相比起雞絲卷,蝦米卷自然更受歡迎。
縱觀新年零嘴的潮流變化,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早年的新年零嘴如瓜子、蜜餞,是偏向於中國傳統的零食,來到了近代,人們的口味轉變逐漸本地化。
就如同身分認同似的,老一代從中國南來,對故土懷抱著情感,生活習慣一脈相承,飲食口味依舊,對他們來說是故鄉的味道;落地生根後出生的新一代,早就與馬來西亞融為一體,喜好口味自然與老一代有所不同,馬來西亞才是故鄉。
聞“年”色變忙得喊怕
詢及關於新年的記憶,葉來和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年除夕去理髮店,理髮師特意等我一個給我剪髮。剪到一半我睡著了。”
每一年的年初一前4天,平均每天才睡4小時,而且是碎片化的,見縫插針地小睡,連個整覺都是奢侈。
葉來和北上南下送貨,一輛滿載的貨車到柔佛,空車回到吉隆坡後,再開著另一輛滿載的貨車往馬六甲,然後身在大本營的林素梅和嫂子陳雅蕊負責把貨車填滿,等著葉來和再次空車回來,繼續填滿,如此循環反覆。
“這個形容就像六百里加急,換馬不換人。一輛車在貨倉裝貨,人一回來,舊車放下開新車走。”一直陪同在旁的顧問蘇重軍聽到這兒,忍不住道。
林素梅和嫂子除了負責裝載貨物,還要顧及門市、訂貨、揀貨、點貨、分包等等一手包辦,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好在當時(90年代)貨物的種類不多。”
因為新年前那段時間長期走動,林素梅和嫂子陳雅蕊的腳板會龜裂出血,於是一想到“新年”,她倆異口同聲地說:“怕。”
足足過了15年,直到近幾年開始放手,人手充足,才徹底從這樣的日子和忙碌解脫出來。
老中青口味大不同
林素梅帶著我們穿梭在貨架之間,指著蜜餞專區上的產品一一介紹,比如曾風靡20年,後來競爭過於激烈被擠下寶座的臺灣順泰李;老港片裡常聽到攤販叫賣著,然後扔向樓上客戶的“飛機欖”(橄欖);香港老字號鄧海記的化核應子;土產店賣得火熱,但因性熱以至於不受本地人喜愛的四季姜等等。
“這是以前的名字叫‘牛屎堆’──甘草李,是老人家最喜歡的。”她捧著一袋一顆顆鮮黃色的甘草李說。
一串串蜜餞的名字飄入耳內,還沒算上其餘非蜜餞的新年零嘴,品種如此之多,在面對世界各地海量的零食,他們又如何從中選擇呢?
“我們都會親自試味道,如果太鹹、太酸,我們是不接受的。”
那麼身為泡在零食堆里長大的3名子女葉俊佑、葉彥儀和葉彥芯,不但奉旨吃零食,還能率先嚐遍新口味,豈不是擁有全世界兒童都為之羨慕的童年嗎?
“這些(蜜餞)他們不吃的,”林素梅感覺有些遺憾,“(其他零食)我長子和次女不吃,他們看到都怕,只有小女兒會吃。”
“他們也不是說不吃,只是吃兩口點評兩句就走了,不會主動找來吃,所以我有點失望。幸好小女兒吃了還會分析,我們選購零食的話會先問她的意見。”
比如印尼進口的巧克力薯片、鹹蛋黃口味的薯片等等,都經過葉彥芯把關。
在採訪期間,林素梅拿出一罐“肉絲爆米花”讓我們嚐嚐滋味,先鹹後甜的口感確實新鮮特別。
“你們覺得如何?我們老人家覺得很怪,但我小女兒覺得好吃,說年輕人會很喜歡。”葉來和露出懷疑神情。
近乎中年的我們,感受和年齡一樣,同樣介於兩個年齡層之間,一口兩口覺得不錯,多吃估計會覺得膩味,口味較重的年輕人卻可能吃不停口。
由此可見,每20年站在流行尖端的新年零嘴都代表著一代人,象徵著哪一代“正當年”,不再吃香的就代表著哪一代漸漸走入歷史。
也許20年後,鹹蛋黃薯片就會成為新年零嘴的“扛把子”了呢?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