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對於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這碼事,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基因組測序很重要,同時也意識到我國政府單位的不足。
ADVERTISEMENT
1月29日的《星報》報道了我國知名病毒學家林世傑教授的看法:“我國對冠病樣本進行的基因組測序太少,可能錯過由變異病毒引起的病例。”
筆者過去在本欄兩篇文章裡(12月31日〈我尋,故病毒在〉和1月14日〈瞎子過疫河〉),點出我國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率過低的問題,也解釋為什麼基因組測序很重要。這一次各大主要媒體大力報道林教授的意見,希望會引起衛生部的注意,更嚴正看待基因組測序的重要性。
〈我尋,故病毒在〉使用12月23日的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數據,我國當時“基因組測序百分比”(已測序的基因組數目除以確診總數)是0.30%,低於當時的0.37%全球平均率;泰國、越南和新加坡的百分比,都高過2%。
經過一個多月的抗疫奮鬥,我國有沒有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做些簡單計算,看已被測序的“基因組百分比增長率”是多少。
截至2月1日的GISAID數據顯示,馬來西亞已測序321個病毒基因組,比12月23日的多出27個,增長率為9.18%。泰國和越南目前已測序基因組分別是697和142個,增長率是26.50%和24.56%,新加坡的則是12.26%(從1542增至1731個)。
以下其他國家這一個多月的“基因組增長率”數據,告訴我們世界各國是如何把基因組測序,當作其中一個抗疫頭等要事:
(一)疫情比較受控的國家,基因組增長率都不高,例如:澳洲(4.55%)、紐西蘭(7.45%)、臺灣(9.50%)、新加坡(12.26%)。
(二)疫情愈發嚴重的國家,基因組增長率都很高,例如:英國(44.48%)、日本(78.11%)、韓國(92.57%)、加拿大(139.42%)、美國(74.40%)。請記得馬來西亞屬於這個組別,基因組增長率卻是區區9.18%!
總的來說,我國在使用基因組來監督疫情這方面,是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也輸給東南亞鄰居們很多個馬鼻。
屬於組別(二)的還有德國,確診病例222萬5659,但它的測序率卻是非常尷尬的0.21%。
1月15日,德國衛生部發表聲明,立志要力爭上游提升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率至5%;這5%要求,是依據基因組測序佼佼者英國的5-10%。痛改前非的不只是德國,美、加兩國因疫情嚴重,測序率也分別從0.69%和0.28%提升至1.11%和0.34%。
去年的歷史教會我們,是英國“COVID-19基因組聯盟”(COVID-19 Genomics UK Consortium)的測序努力,警惕了全世界有關新變種B.1.1.7的出現。至於為什麼病毒基因組測序很重要,以及為什麼我們亟需全國病毒基因組監測系統的其他種種原因,請參考拙作〈瞎子過疫河〉。
在這過去一個多月內,全世界測序平均率從0.37%已經提升至0.44%,顯示世界各國對測序越來越看重;在我國,測序率因確診數目連日劇增而猛挫一半,從0.30%跌至0.15%(321/214959),反而比世界平均率更低了!
林世傑教授也提到很重要的一點:“若衛生部因龐大的工作量,無法進行相關工作,學術界及私立實驗室可提供幫助”。
前衛生總監依斯邁馬力肯曾狠批衛生部,說他們“MOH-centric”(自我高傲)(引1月14日新聞報道);許多公私立大學同儕和業界也非常認同這一點,認為衛生部的領導們在抗疫這回事閉門造車,聯合學界合作的意願很低。
我們公、私立大學和研究中心少說也有數百位基因組學、生物資訊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其他諸如馬來西亞基因組研究院(Malaysia Genome Institute)、馬來西亞醫藥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Malaysia)等機構,都有基因組測序儀器和專家;只要衛生部良好統籌和高效謀劃,大家就能更有效結合測序硬體(儀器、設備等)和軟體(技術、分析專才等)的力量,一起共赴國難。
財務方面則完全不是問題;一個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花費約一千令吉(或更少),假設要提升測序率至2.5%,我們只需要策略性的篩測多5千個病毒,價格將是500萬令吉。
這500萬,對我國每天因疫情造成每日數億令吉的損失,真的不算什麼;為對抗疫情,衛生部今年獲得的撥款也有近五億令吉。
人才、器材、錢財我們都不缺,馬來西亞迫切需要的,是衛生部“認真看待基因組測序”的強大意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