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发布: 11:21am 09/02/2021

你不知道的峇峇與娘惹過年習俗

鄭雄城來自大家族。祖父來自中國,和祖母結婚後形成峇峇孃惹家庭,隨後父親與自5歲便從中國來到馬來亞的福建籍母親結婚,這個家族自此如同一個文化大熔爐。而峇峇孃惹文化,就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本,以福建文化為源,且融合東南亞地區如泰國、緬甸、印尼等等,加上我國曾被荷蘭、英國統治,峇峇孃惹因而形成融合各種文化精髓的特殊群體。

鄭雄城從有記憶以來,目光所及的祖屋,就是典型土生華人的房子。他們極愛木雕,無論是房梁、櫃角、床頂,門扇、門墩、房簷、桌椅板凳、神臺、祖先臺等等,都是各式各樣的木雕,題材基本是花卉、山石、仙鶴、鳳凰、牡丹、枝葉等等,雕刻面積寬廣且深,磨工鑲嵌精細,極富立體感。

家族大,加上峇峇孃惹的繁文縟節,所以過個年很忙。那時候,籌備新年不是一戶人家的事,而是一整個家族的大人和小孩都必須參與──在新年前一個月回到祖屋一起大掃除、做年餅,氣氛很是融洽。

盤點娘惹的年餅,很多皆是我們熟悉的味道,甚至在提起時讓人不禁驚歎“哦!原來它是娘惹年餅!”。像鬆脆帶著椰奶香的“Kuih Kapit”,根據峇峇孃惹的說法是,馬來文“Kapit”是“夾”的意思,制餅的長柄銅模兩面刻的花鳥圖案,一面是峇峇,一面是娘惹,制餅時,兩面夾在一起,麵糊經過炭烤加熱散發甜蜜的香氣且形成褐黃色的脆餅,出爐後得趁熱扣下以及立刻摺疊成扇子形狀。被摺疊起來的心意與心思,以及三角形的餅上烙印下來的圖案,猶如盡在不言中的“情書”。

郑雄城认为,当峇峇娘惹文化逐渐被淡化以后,如今能够留下来的,仅仅是娘惹菜。
鄭雄城認為,當峇峇孃惹文化逐漸被淡化以後,如今能夠留下來的,僅僅是娘惹菜。

另一味農曆新年時不能缺席的味道,便是黃梨塔。走在馬六甲老街場,處處皆是現烤現賣或成品黃梨餅,它也是峇峇孃惹的傳統糕餅之一。傳統的黃梨塔是將黃梨醬放在花朵造型的餅皮上烤,也許是受到臺灣鳳梨酥的影響,如今的黃梨塔已是內餡被酥香的餅皮包裹起來。

他家的Chanab上哪兒去了?

大掃除免不了清潔神臺,“神臺布料像絲綢,髒了不能直接用洗滌液揉搓清洗,而是反覆蒸後拿去曬太陽。”他指了身後的又高又長的“桌子”繼續說,“那祖先臺必須用小布塊捲成條形,以七色花水沾溼,逐寸輕輕擦拭乾淨後,才能擺上特定的供品,其中一樣就是Chanab。”

對福建人來說,天公大過年,而峇峇孃惹拜天公必備“Chanab”,福建人稱“Chien Hap”;“Chien”是“甜”或“蜜餞”,“Hap”是“盒子”,“Chien Hap”的字面意思就是“蜜餞盒”,屬於祭祀器具,一種峇峇孃惹用來插上蜜餞串的臺架。除了祭拜神明,也是祭祀祖先的用具。

Chanab是呈六角形的漆器木盒子,上方插上一串一串的,是用木瓜片雕刻成花朵和螃蟹造型的蜜餞,螃蟹的發音為“謝”,寓意 “和諧”。那是祭壇上最漂亮的藝術品,除夕前祭祖和年初九拜天公都會用到,所以必須在新年前準備妥當。“可Chanab如今已不多見,馬六甲也許還有少許峇峇孃惹會做。”說罷,他開始思索“我們家的Chanab去哪裡了?”

除了Chanab,較傳統的峇峇孃惹拜天公時會在家裡架起“三界座”,以敬謝天界,地界及水界三官 。插串後的Chanab通常置放在香爐之前,同時擺放各種糕點、水果等祭品。

鄭雄城小時候和其他籍貫的小孩一樣,農曆新年時也有壓歲錢。父母會在除夕準備一套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上面墊個橘子,橘子下面壓個壓歲錢;他們也接財神,換言之,其他籍貫在農曆新年會做的事情,峇峇孃惹家庭也會做。

峇峇与也有祭拜祖見和神祇的习惯,且在新年时必定会祭祖。
峇峇與也有祭拜祖見和神祇的習慣,且在新年時必定會祭祖。

祭祀器具Chanab。
祭祀器具Chanab。

家族的峇峇孃惹文化逐漸淡化

峇峇孃惹,馬來語Baba Nyonya或Peranakan,是指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的後裔,男性稱峇峇,女性稱娘惹。

“峇峇”,即是早期的華人移民族群,這一詞本來用作識別“峇峇”與“新客”,也就是清末民初以來從中國來的華人。“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的,兩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不太一樣;峇峇華人講馬來語、福建話和英語,他們自稱“Peranakan”或者“僑生”,即馬來語中的“土生人”,所以,“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

在他祖父母的年代,老一輩人在農曆新年碰面時說的不是“新年快樂”、“萬事如意”、“龍馬精神”這一類祝賀辭,傳統的峇峇孃惹不會說華語,他們說峇峇話,他還記得祖母大年初一時會說:“Hari ini Tahun Baru Cina,wa nak ucapkan Selamat Tahun Baru.”乍聽之下,馬來語中夾雜福建話。

传统娘惹衫(Kebaya)。
傳統娘惹衫(Kebaya)。

他還曾經從曾祖母的照片看到長輩身穿紗籠,衣服上有“Kerongsang”,即胸針,傳統的娘惹胸針3件一套,包括“母胸針”(kerongsang ibu),另外兩枚是別在母胸針下方的“子胸針”(kerongsang anak)。

雖然曾祖輩是馬來西亞華人,但鄭雄城說他小時候體驗過的、濃厚的峇峇孃惹新年氣氛都是傳承自他們那一代。曾祖父母在他七八歲那年過世,數年後,他祖母搬去泰國宋卡定居,僅留下父親和兩個兄弟在馬來西亞,且分佈在北部、中部和南部。

“我們三家人在新年時會和姨婆聚在一起,姨婆雖然也是娘惹,但她不重視峇峇孃惹文化,那些繁文縟節潛移默化地逐漸淡化,以致從祖輩到我這一代甚至到我孩子那一代,能夠留下來的僅僅是娘惹菜。”他說。

土生華人的新年,還有一種來自“Potpourri”的乾花香氣,也叫“Bunga Rambai”。大年初一,曾祖輩穿上傳統娘惹衫(kebaya),穿戴整齊後,身上會散發一股香氣。“Potpourri”是將香茅、香茅花、班蘭葉等香草切細後,和花卉與花露水一起加入器皿擺放在神臺,供奉神明也用來祭祖,甚至裝在布袋做成香囊。人們一進到屋子,便是一室的芳香。

留下的,僅有填飽肚子的娘惹味道

記憶往往與味道連在一起,而味道,往往給記憶帶來情感。來到他這一代,佛教化加上幾代下來融合其他籍貫的文化習俗,他感慨道,要不是今日坐下來回想往事,他從未發現自己“不見掉”那麼多東西,“當剩下的僅僅是填飽肚子的娘惹味道,而精神層面卻是缺失的,這讓我感到悲哀。”消失的精神,當然包括做Chanab的手藝。他一再強調,Chanab是一門藝術。

鄭雄城坦言孩子對峇峇孃惹的文化包括食物皆不感興趣,“那是他陌生的文化, 娘惹菜對他來說也僅僅是一種食物和一種味道。”孩子沒有體驗過他小時候感受到的年味,自然無法在記憶中為峇峇孃惹保留一席位置,更甭說情感。

峇峇娘惹喜欢烹调小吃,而这些用器便是制造美味小吃的“幕后功臣”。
峇峇孃惹喜歡烹調小吃,而這些用器便是製造美味小吃的“幕後功臣”。

精致的食物盒。
精緻的食物盒。

“無法或難以傳承下去,對你來說重要嗎?抑或是你在乎嗎?”

“在乎,重要。”

可我問了出口,才發現這樣的問句不能成立。畢竟,傳承,不應該是建立於在乎與否或是否重要的問答題。

空氣中寧靜了數秒,鄭雄城隨後說:“如果再問我一次,我覺得不重要。現在的社會重視儀式感多過於文化傳承,而傳承,必須先建立在瞭解自己是誰。”是的,傳承的基礎在於瞭解儀式或文化背後的精神,如此一來,傳承,才是有意義。

“如果有一天,他選擇成為穆斯林呢?”他反問。

這一回,在嬉笑打趣含糊帶過以後,依然留下問號。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